佳名文集

路漫漫其修远兮,有谁能到尽头?人生之短暂兮,走完则无悔!命运之不济兮,无顾则不惧!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贾茗诠释《红楼梦》

(2023-01-23 03:34:56) 下一个

一、契子

《红楼梦》何书也?有诗曰:

满纸荒唐叹雪芹,盗铃掩耳自涔淫。木石海誓无人信,金玉良缘附众心。

甄事隐时真亦假,贾愚蠢世假还真。胡风搅乱红楼梦,从此江湖考证纷。

《红楼梦》欲表何事也?有诗云:

芹才无力补苍天,落入红尘若许年。自诩人间真宝玉,朱楼绮梦假参禅。

《红楼梦》的结尾如何?有诗为证:

中举出家了孽缘,皇恩浩荡覆巢全。薄情难续遗孤幼,血脉宗承旧梦延。

老朽近来无事,又将那“四大名著”浏览了一遍,竟有一首《七绝》可表心得:

水浒豪杰义气结,三国演绎汉家劫。伏魔向善西游记,读罢红楼会中邪。

《三国演义》给愚民讲的是国家的命运,“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华夏族千年的轮回。那么看官知道中国现在是“合”著呢还是“分”著呢?况且“久”有多长?何为“分”?多久为“合”?多久为“分”?有谁可答?看《三国》,知道中国的历史就是阴谋诡计、皇帝轮流做、成者为王败者寇;能否成功、看谁无耻。《水浒传》告诉大家,强盗、流氓不一定都是坏人,要看背后的领导者事谁。小时候觉得梁山好汉,个个讲义气;忠义堂上,人人赤胆忠心;一百零八都是官逼民反、杀富济贫的英雄。可是回头再看,全书一百回,没有一次说他们把枪来的不义之财发给了哪些穷人,而是全部拉上了梁山,然后那些贫下中农就过上了花天酒地的幸福生活,把自家的老娘、家眷接去一起享福。《西游记》里写了上百个妖魔鬼怪,除了白骨精被孙悟空打死、现了原形外,其他的都被他们的上级领导给保护了起来。那些没有来头的妖精,最后也被菩萨或天神收留了,或作看门的,或成了座机。真是应了那句话,没有来头你敢作妖吗?《红楼梦》说了些人情世故、家族衰败、个人命运;叹了个怀才不遇、无力补天、遁入空门的才子;怜了一遍清丽绝俗、仪态万端、风华正茂、有德持才的佳人。“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

人们说,看了《红楼梦》会中邪,读懂了《红楼梦》要成仙。我觉得有些道理,我已经中了邪,也快要成仙了,说明我可能真正看懂了她。其实我看了好几遍的《红楼梦》,小时候只是把她作为四大名著一起看,看了前面几回和后面几回,因为看不懂、兴趣索然;长大了些,又看《红楼梦》,只挑那些有“淫”字的内容,可是大大失望,因为除了“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几句话外,没有任何关于“淫”的描写,都是一言蔽之;上了大学自己掏钱买了一套书,再看《红楼梦》,这次感兴趣的是书中的诗词歌赋,可惜还是没有通读,因为中间的太繁琐,情节跳来跳去,丫鬟换来换去,涉及的人物太多,对不上号、人名记不住。这次再读《红楼梦》,终于认真、仔细地读完后,真的中邪了,又回头把一九八七年和二零一零年两版的《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看了一遍,日夜思念其中某些情节,好似宝玉丢了玉、黛玉烧诗稿一样,魂不守舍,唠叨著如何写一篇文章,吐我胸中怄气。

为了这篇文章,除了细读《红楼梦》、回看电视连续剧外,还在网上搜寻了几百条关于《红楼梦》的评述,千头万绪,不知从何下手,考虑许久,始有此文。看官需耐著性子,慢慢读来,定会让你有收获,对你理解《红楼梦》有所帮助。

二、关于《红楼梦》的作者

首先要问《红楼梦》的作者是谁?这本来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却已经争论了百年,虽有定论是曹雪芹,仍有一些遗老遗少不时地问“如何证明你妈是你妈?”,“是谁说《红楼梦》是曹雪芹写的?”除了DNA,没法证明你妈是你妈;除了曹雪芹,没人证明那个曹雪芹就是写《红楼梦》的曹雪芹。

中国白话小说始于明、盛于清,由于作者大多是不及第的穷书生,他们根据民间传说、坐堂的说书先生,参考(野)史编撰而成,多不入流,不以赚钱为目的,也没有版权的概念,只是为了抒发生不逢时、不满现状、怀才不遇之胸中闷气,犹如当今之“网络作家”,多是闲来无事的一些人的爱好而已,故大多耻于署真名(佳名写此文亦同理),包括“四大名著”的作者吴承恩、罗贯中、施耐庵、曹雪芹,都是经后人考证而来,少有直接证据。

由于在正式出版之前,就有许多“手抄本”流出,可查的最早书名叫做《石头记》。现代可见的《红楼梦》一开始人家就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作者自云: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说此《石头记》一书也。”“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这《石头记》再检阅一遍。…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又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即此便是《石头记》的缘起。”无论是最早的《石头记》还是正式刊印出来的《红楼梦》,人家都说曹雪芹是该书的最后完成者,偏偏有一些人不愿承认,当你问他哪谁是作者时,他又举不出一个比曹雪芹更合适的人来。

若是把李白说成是“诗仙”,曹雪芹就是“诗圣”,《红楼梦》之所以说她是文学巨作,是因为书中的诗词歌赋、优美文字和巧设机关。《红楼梦》文字的最大特点就是“隐晦”,欲言而止,用掩耳盗铃、欲盖弥彰的手法,最后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作者既想说曹雪芹是这部《石头记》的作者,但又怕惹上文字狱的官司,就说是曹雪芹根据别人的东西,抄了一遍;他既怕自己的意图和文章被读者看懂或误解,惹上麻烦,又担心人家看不懂,故意露一些破绽,提前透露剧情。用现代术语说,曹雪芹就是一个透剧狂。他这种矛盾的心理,有其一首诗为证:“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痴者,傻,无知也。作者满纸用“隐晦”的文字,说出来自己的心酸之泪和心中的不快,但又担心人家说他傻(其实这是一种自嘲,没人会说作者傻),就给自己留了一个台阶,这是典型的自视清高、世人皆醉唯我醒、怀才不遇、潦倒一生文人的特性。作者自诩真宝玉,却用一个假宝玉来耻笑那些自己想要成为但不能及的“污浊”人物,自己失去了,但这些“蠢物”们却依然享有的富贵。其实作者的这首诗是这样的:“看似荒唐言,却是辛酸泪。可惜读者痴,不解其中味!”他担心的是读者看不懂、不能理解他的心情和写书的用意,却用一首诗说“作者用满纸荒唐的语言写成这部书,别笑我傻,你们不一定能理解我的用意和我那心酸泪味道。”这就是作者所用文法的妙笔之处和掩耳盗铃的手段。

曹公很想告诉世人,曹雪芹是该书的作者,但在那个“文字狱”的年代,能用的汉字几乎被爱新觉罗氏给涂黑了。不得已,许多文人就和当今的网络作家一样,根据读音相近、词义相似、巧妙构思、大胆联想,造出一些新的词语或文字来。曹雪芹为了避免麻烦、甚至牢狱之灾,只能含含糊糊、掩人耳目,说该书的作者不详,说的是哪朝哪代的事,说了些什么,都无法考证,曹雪芹只是按照原文“抄来”的,他只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文章内容是否妥当、好坏与曹雪芹无关,而他这样辛劳的目的只是为了“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就是说,书不是曹雪芹写的,他只是传抄者,稍微地做了一些“删减”而不是“修改”,目的是为世人有个解闷的乐子,仅此而已,大家不要联想翩翩、断章取义、对号入座,更不要妄议朝政、惹火烧身,辜负了作者的一片初心。不知道是作者痴,还是把别人当作傻子,一个人化十年的功夫去“批阅”一本无头绪的小说,还说只是为了给大家解闷,谁信呢?中国人的特点,就是喜欢把别人当傻子,这个曹雪芹也不例外。

其实,在新文化运动之前,人们对《红楼梦》的作者是谁并没有多么深究,就像当时许多顶流的小说一样,人们欣赏的是内容,是谁写的,即无版权所侵,又无后人维权,所以无人关心。直到从美国回来的胡适、日本归来的鲁迅等一批有版权意识、极力推行白话文的文人,开始了古代文学作品的作者之考证。胡和鲁认定《红楼梦》的作者就是曹雪芹,本名曹沾,字梦阮,号雪芹、芹溪、芹圃等。胡适还把贾(甄)府与江南织造曹寅联系起来,这就引出了《红学》上的百年之争。从此,江湖大乱,《红楼梦》以及其他名著的考证之风席卷文化界,因研究《红楼梦》出名,靠考证曹雪芹培育出来一大批专家、教授、名人,层出不穷,红极一时。一霎时,《红楼梦》成了研究中国近代史、社会科学、政治斗争和共产党革命史的宝书,各种猜想、推论、考证、伪作满天飞,把曹雪芹的祖宗八代翻了个遍,还是没有一致的观点,把个死去百年的曹雪芹弄得糊里糊涂,和莫言一样迷惑不解:“我有说过这些话吗?我有这么伟大吗?幸亏你们不是我的同生,否则我早已死在弘历的炒家之诏了。”这正是:胡风搅乱红楼梦,从此江湖考证纷。

到目前为止,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出版社、文化机构和媒体,都确认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所以,无论是《红楼梦》本身、曹雪芹自传以及文化界,自然而然地把曹雪芹和《红楼梦》视为一体了,但就曹雪芹是否与曹寅一家有关,仍有不同的历史考证和观点,就如前面提到的,没有DNA,要证明“你妈就是你妈”,永远不可能。曹雪芹是不是曹寅的孙子曹沾,曹沾是曹颙的遗腹子还是曹頫的儿子;和他一起进京的母亲是曹頫的老婆还是曹颙的夫人,只能以已知道的记载为是,或大家举手而定,因为现在找不到一个比曹沾、曹雪芹更为合适的作者了。有一位著名的“红学”砖家竟然抬杠说:“今天我们说作者是曹雪芹,说不定明年就不是曹雪芹了。”可是二十多年过去了,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已经成了定论,但不知道那位抬扛“砖家”是否还在世上。

很多“砖家”、“叫兽”说,曹雪芹是贾宝玉的原型,可笑至极。曹雪芹自诩甄(真)宝玉,因而没有说一句真宝玉和他家的坏话、荒淫和无能,却把那些不学无术、靠祖宗庇护、放荡不羁、淫性难改,“被声色货利所迷”的八旗纨绔子弟比作贾(假)宝玉进行了无情的诋毁、嘲笑甚至辱骂为“蠢物”。把那个保护自己命根子、生就带来、别人没有的特权的东西(玉)蔑视成“劳什子”,丢了也罢!这也是出于嫉恨的心里,他家失去了特权和富贵,他人却还拥有;他在努力得到的东西,却转眼逝去,岂能不叹、不恨?

不赞成曹雪芹是作者的论点是:曹家被抄家时,曹沾只有十三四岁,说一个没有经过曹家辉煌和衰败的孩子,怎么能写出贾府和大观园的辉煌来呢?每个人物、事件又是那么清晰、逼真?这不蠢吗?请问《三国演义》的作者参加过三大战役吗?他见过曹操、刘备、诸葛亮、周瑜和大、小乔吗?如果没有,他怎么会把几百年前的几百个人物、上百次战役写得那么清楚、逼真?吴承恩见过孙悟空还是龙王、玉帝?他却能把翻江倒海、上天入地、妖魔鬼怪写的栩栩如生,难道他是唐玄奘的后代、他爹是妖精还是神仙?宋江的小故事却在施耐庵的笔下,塑造出一百零八个英雄好汉,难道作者也是梁山好汉之一?他是宋江的儿子还是卢俊义的孙子?问这种问题的“砖家”都是一些井中之蛙,一等的蠢货。岂不知文学创作的第一能力就是想象和推理,把所见所闻、人间真假之事,加工上升到艺术层面。曹沾虽然是个十三四岁的孩子,起码可以记得家中一些大事和人物故事,况且曹家被抄家后,皇帝没有将他们一棍子打死,而是把曹家迁到北京安家。他随母亲到京居住,后来父亲(也有的说是他的叔父,认为曹沾是曹顒的遗腹子)被皇帝释放回家,难道他们不会给曹雪芹讲述曹家过去?曹雪芹在北京几十年就没见过王府?不知道八旗子弟的荒淫生活?再说了,多种文献说明,《石头记》是曹頫和曹沾共同完成的,曹沾捉笔,然后由脂砚斋(纸砚斋,中年的曹頫)和畸笏叟(忌讳叟,老年时期的曹頫)评审,这些都可以从二位评《石头记》的语气中看出来。曹頫在世时,曹雪芹只完成了前八十回,故而后四十回就没有这两个人的评论了。曹頫年轻时用“斋”为号,老了就自称“叟”了,自然而然。“脂砚”就是“纸砚”,无官职,闲在家,当然只有“纸砚”了。老了,“纸砚” 这些东西也不重要了,“斋”就成了“叟”。“畸”者不正常也。“笏”者,朝堂之物,用于记事或遮脸,表示不敢直视皇帝。一个不在朝堂上的老人,拿著一个不正常的“笏”,记载一些不敢见皇帝的事,都是出于“忌讳”,同时因为“笏”(hu,四声)字很容易(可能)被人发成“讳”(hui,四声)。从畸笏叟的评论中,明显可以看出,他因为“忌讳”而令曹雪芹删去许多有损于曹家名誉的东西。从令曹雪芹删去的“秦可卿淫丧天香楼”可知,许多关于“淫”的详细描写都被删去了。曹頫“好古嗜学,绍闻衣德,识者以为曹氏世有其人云。”有人认为,《红楼梦》中的许多诗词,可能是出于曹頫。“曹頫即是脂砚斋,对比曹頫年少任江宁织造时所向康熙,雍正的亲笔奏折和脂砚斋抄本,批语字体,便知二者定为同一人所书。”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名著之一,它的主要特色是广设伏笔、欲语还止、藏头露尾、欲盖弥彰,版本颇多,残缺不全,前期大多是“手抄本”,内容不一。早期刻印流传的百二十回的所谓《红楼梦》“通行本”,是以程、高本为底本的,其中又以“程甲本”为多。自从“新红学”诞生以来,人们通过对比前后,特别是对《红楼梦》的结局表示怀疑,认为程、高本对原著进行了改动,甚至是对原著的歪曲。现在发现的《红楼梦》可以分为两个系统:抄本和刻本,而抄本中又包括脂砚斋的批语本,脂砚斋评本有四:“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戚序本”,现今提起脂本,往往是这四种的统称。其实在曹雪芹在世的时候,《红楼梦》的手抄本就开始流行了,它们基本上题为《石头记》。而刻印本始于乾隆五十六年,程伟元木活字本的出版,即“程甲本”。抄本中最早发现的为戚本,一开始并未引起重视。自从胡适购得甲戌本发表《考证红楼梦的新材料》后,红学界开始重视抄本的重要性。甲戌本虽然残缺,但其中大量的异文和脂批暗示了后文情节发展,因此许多人认为后四十回不是曹雪芹原作,甚至是后人的伪作。其实,想改《红楼梦》结局的人有许多,即便是印刷版的《红楼梦》,也不知道被多少人修改过了,现在出版的《红楼梦》基本定为前八十回由曹雪芹作,后四十回由高鹗等著,也有冠名为无名氏的,这是对《红楼梦》的最大误解,是对曹雪芹的亵渎。所以,那些试图所谓的“还原”曹雪芹原意而改造后四十回的言论和行为都是可耻的。刘心武续写的《魂露梦》和最近在网上出现的《吴氏石头记》,才是彻头彻尾的伪作,诗文之烂、内容之荒诞,必为世人所唾弃。

根据《红楼梦》的结尾与脂砚斋的透露和警幻仙曲暗示的结局有些不同就认为后四十回不是曹雪芹的原作是十分荒唐的。文学作品不是人物传记,不一定要有事实依据,一切结局都是作者的意图和情感的抒发。在创作过程中的变化,包括文法、内容是否有起伏变化、人物、故事的走向,都取决于作者当时的心态和想要表达的东西,通过这种跨年代久远文章的前后对比来确认是否是同一个作者,实在可笑。只要读一些名人、诗人们的作品,便可知其晚年的作品和青年时期大都相差甚远,有时会是判若两人。林语堂就认为,《红楼梦》写作跨度极长,到了收尾之时,想法可能会发生变化。“作者应有此权利,这不足为后四十回为高鹗作伪之证。”王蒙也在《红楼启示录》中写道:“我宁愿设想是高鹗或某人在雪芹的未完成的原稿上编辑加工的结果,而觉得完全由另一人续作,是完全不可能的,没有任何先例或后例的,是不可思议的。”佳名以为,曹雪芹在死前已经完成了整部《红楼梦》,世人只看到前八十回的抄本和脂砚斋的评语,是因为在完成后四十回时,脂砚斋已经过世。而曹雪芹也是在耗尽最后的心血后,才完成了后四十回的,所以人们没有见到原著的全部。如果没有曹雪芹的原著,由另外一个人凭着对前八十回的理解,就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完成三分之一的作品,还能相接的如此天衣无缝,绝不可能。因为设计者曹雪芹竟然花了十年的功夫“批阅”了八十回,请问高鹗有何神功,能凭空在几年内就完成后四十回的创作?至于后四十回与脂砚斋和警幻仙曲暗示的有所不同,原因有三。一是因为老年的曹雪芹贫困潦倒,加上丧子之痛,对人生的理解和对社会的看法有很大的变化。人们在年轻时,意气冲天、不畏死亡,恨不得把这个世界砸个稀烂,就会设计出许多极坏的结局:家败人亡、人死绝、子嗣无,落得个“白茫茫一片真干净”。但是,人老了,心善了,有许多顾忌,又觉得这个世界是多么的美好,恋恋不舍,虽然看破红尘,自觉得那是自己的命运不济,就寄希望于后人,多么希望自家能再泽皇恩,儿孙们能重振家业,儿孙中也有“中举”的,早夭的,也会有“遗腹子”,使得香火不断,这就是曹公眼里和世人的希望和结局。曹公的最后一首诗,完全可以证明他这种心态:“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虽然生活幸酸、结局荒唐,但这些都是世人们的共同梦想,不要把人们的这种寄希望于子孙的梦想看成是痴心妄想。作者这不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吗?这种结局不都是所有人的希望吗?历史上的许多圣人、英雄都是遗腹子(可能包括曹沾他自己),孔子在父亲死后,年仅十四岁的母亲,苦守山头生了他,故名孔丘。秦琼也是遗腹子,这种例子举不胜举,即便是被灭九族的大家,也总有一些幸存者,何况贾府(曹家)又不是什么大逆不道之罪,只是管理不善,亏空太大,朝廷急需用银两时,就会找一个借口炒家补充国库,难关一过,自然归还被抄财物。其实朝廷心知肚明,这些亏空都是因为花在自家身上。江南甄(曹)家四次接驾,花钱如流水,亏空是一定的。实际上,人们(包括曹公在内)都很清楚,像他们一家人的兴衰成败、飞黄腾达,只不过是朝廷的一句话而已,况且皇帝也没有把他家赶净杀绝,就是皇恩浩荡了,岂能不表?宁国府被抄、男人被拘留后又被放回,曹頫不就是如此吗?这样的结局,也不是凭空捏来的,怎么就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意了?第二,担心朝廷问责,自然要把朝廷的恩德写出来,感谢一阵子。现在的影视作品要想通过审查,都必须如此歌颂共产党:要想表达国民党抗日,一定要加入地下党的领导或推动;要想展示妓女文化,一定要说妓女出资抗日。哪一个取的成绩的人不说“这些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感谢党、感谢X主席”?贾府只是被抄家,而不是因为忤逆罪而被灭族,无人被诛杀,原设计的“白茫茫一片真干净”并不是说全家被诛。我们中国人,谁没有说过“死的干干净净”?像贾家一样的复兴,例子太多了。第三,曹雪芹死后,为了出版顺利,出版商难免要做一些修改,赞扬朝廷、感激皇恩的结局,无可非议,更不能因此而认为非曹公原意或非曹公所著。第四,曹公是个透剧狂,生怕别人误解自己的作品,故借《红楼梦》仙曲十二支来暗示主要人物的结局。但人们都知道这种谶语(判词)和庙里抽的签(在书中,许多剧情就是在抽签的游戏中透露出来的)不一定就是完全准确,有许多会误导人们走上歧途。比如明末的“十八子、主神器”,就害了李自成,也没有证明姓李的当了皇帝。曹公深知,他虽然设计了许多谶语和判词,但解释不一定唯一,即便是理解的准确,也不一定就会灵验。非要逐字解释、对照判词来评判人物的结局,显然是刻舟求剑、瞎人摸象了。

三、《红楼梦》到底写了些什么?

满纸荒唐叹雪芹,盗铃掩耳自涔淫。由于政治和时代的黑暗,曹雪芹处在一个真假不分的世道中(哪有现在的开明盛世,中国人都偷着乐呢),文字狱横行,自叹不得已只能用满纸荒唐的言语,来倾诉自己的怀才不遇、潦倒一生的痛苦内心;他之所以用掩耳盗铃的手法写成血泪斑斑的《红楼梦》,就是因为他无法将这种内心的痛苦和对社会的不满明确地表达出来。《红楼梦》是他的黄粱梦,是那掩不住的血泪在流淌,他抑郁终生(林黛玉)、看破红尘(真宝玉)、勤劳一生却悲惨地死去(王熙凤),而能留给他的希望(贾家复兴,子孙中举)就是盼望着:中乡魁家族复兴,沐皇恩子孙昌隆。这就是曹雪芹通过《红楼梦》一书所要表达的东西。

其实作者一开始就告诉读者《红楼梦》写的是什么了:“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己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我实愧则有馀,悔又无益,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日,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知我之负罪固多,然闺阁中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所以蓬牖茅椽,绳床瓦灶,并不足妨我襟怀;况那晨风夕月,阶柳庭花,更觉得润人笔墨。我虽不学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破一时之闷,醒同人之目,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更于篇中间用“梦”“幻”等字,却是此书本旨,兼寓提醒阅者之意。”分明是想通过一个大家族的兴衰和其中的男欢女爱、锦衣纨绔、饫甘餍肥的糜烂生活和与之息息相关的政治经济、社会道德、人情冷暖,向世人哭诉自己的不幸和社会的不公,使得自己灰心丧气、只能遁入空门的结局。可是许多意淫的读者偏偏不信,非要把《红楼梦》和他想象的东西联系起来。鲁迅先生将《红楼梦》定义为“清之人情小说”,他一针见血地指出,“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作者越不明说,“砖家”越要胡猜,就像今天的政治新闻一样。《红楼梦》只是一本言情小说:“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酬。”“不是冤家不聚头”,贾府中的几十个女子,就是因为前世“风月之债”而相聚,分别来自“孽海情天” 中的“痴情司”、“结怨司”、“朝啼司”、“暮哭司”、“春感司”、“秋悲司”。还债后自然都要回归“离恨天”。

《红楼梦》中的人物大多是一些虚构的痴情男女,“我师何必太痴!我想历来野史的朝代,无非假借汉、唐的名色;莫如我这石头所记不借此套,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反倒新鲜别致。况且那野史中,或讪谤君相,或贬人妻女,奸淫凶恶,不可胜数;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淫秽污臭最易坏人子弟。至于才子佳人等书,则又开口‘文君’,满篇‘子建’,千部一腔,千人一面,且终不能不涉淫滥。在作者不过要写出自己的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捏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添一小人拨乱其间,如戏中的小丑一般。更可厌者,‘之乎者也’,非理即文,大不近情,自相矛盾。竟不如我这半世亲见亲闻的几个女子,虽不敢说强似前代书中所有之人,但观其事迹原委,亦可消愁破闷;至于几首歪诗,也可以喷饭供酒。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循踪,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只愿世人当那醉馀睡醒之时,或避事消愁之际,把此一玩,不但是洗旧翻新,却也省了些寿命筋力,不更去谋虚逐妄了。我师意为如何?”

历来中国人的联想就非常丰富,比如吃个苹果,就说是“平平安安”;不能分着吃梨,因为会“分离”;这样就产生了无数的忌讳和不尽的联想,特别是关于“淫”的内容。鲁迅曾说过,有一些国人,“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胳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 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虽然有些武断,但说明这是一种国人的思维方式。统治者所忌讳和禁止的东西,大多是这种毫无根据的联想和推理。清初的文字狱,就是建立在这种联想的基础上的。几千年了,如今的网路禁言,仍然如此,有过之而无不足。如果你骂一句“放屁!”,他也会作这样的解释:“放者,流放也。屁者,披字之讳也。就是说‘把他流放到披甲人的宁古塔为奴’。”你说是也不是?有无道理?

正是出于这种社会环境下,作者为了不涉及忌讳、甚至是牢狱之灾,不得不用一些隐晦的甚至是影射的词语来表达自己内心世界,但又担心读者看不懂,就狠劲地提前透露剧情,到处设伏笔、欲语还止、藏头露尾、欲盖弥彰,结果适得其反,给了读者无限的想象和无聊的关联,要是曹雪芹是当代作家,一定会因为这些读者的解读,定他个“妄议朝廷、诽谤皇上、煽动民众”等莫须有的罪名,让他死在牢中。

木石海誓无人信,金玉良缘附众心。甄事隐时真亦假,贾愚蠢世假还真。这就是《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通过木石前盟、但却只是以报恩还泪为目的的男女情爱,偏偏又在人人都看好“金玉良缘”的世俗婚姻中受尽煎熬,最后“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苦苦地断了主人公的尘缘。而人们看好的“金玉良缘”,也因主人公的出家独自苦守一生。在那个黑白颠倒、真假不分、奸人当道的社会中;在一个甄愚蠢的人统治下,个人和家族的命运就在一瞬之间,毫无对错和公理,不管是机关算尽的王熙凤,心狠手辣的夏金桂,还是品德兼优的薛宝钗,最后的下场都由不得自主。甄士隐解读“好了歌”时说道:“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粱,绿纱今又在蓬窗上。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这就是《红楼梦》所要表达的东西。

最初《红楼梦》被当作“淫书”而被朝廷封禁,但是今天全书中看不到任何“淫”的描写,可能是曹雪芹按照父辈的要求,删去了许多“淫诗艳词”和有关文字的细节,致使被誉为“乃天下古今第一淫人”的贾宝玉,除了几句“贾宝玉初试云雨情”中,袭人“扭捏了半日,无奈何,只得和宝玉温存了一番。”全书不见任何关于假宝玉的淫秽文字,但作者却由留下许多蛛丝马迹,让人们联想翩翩,到处有淫。书中描写乱淫最多的是贾琏,当女儿生病,王熙凤要求神拜佛、吃素戒欲几日,贾琏便欲火无处发泄,找些俊俏的小厮“出火”,男女通吃、丫鬟、媳妇、娼妇,个个不嫌。孙绍祖“一味好色,好赌酗酒,家中所有的媳妇丫头将及淫遍。”贾珍和儿媳妇秦可卿的乱伦之淫、和小姨子尤二姐的淫乱;贾琏爱好淫他人之妻、贾宝玉和丫鬟金钏、晴雯之间的淫乱,他也爱好俊俏的男孩;茗烟奸淫丫鬟、秦钟和智能在寺庙里淫乱等细节,无一表述,一语盖过,到叫读者想入非非,无限联想,加上“扒灰的扒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怪不得柳湘莲说“你们东府里,怕只有门口那两只石狮子是干净的。” 这话是当着贾宝玉的面说的,他却没有任何不高兴或有反驳之意,说明假宝玉是认可的,所以,全书没有说任何贾宝玉的淫乱生活,只是不断地暗示他和所有人的暧昧关系,难道仅仅是暧昧,就使得金钏投井、晴雯气死?贾宝玉如此洁身,怎能胜任“古今第一淫人?”连西门庆都不敢。

要看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想说什么,结局如何,大多来自他假托太虚境里警幻仙子所做的《红楼梦》仙曲十二支和在册的金陵十二钗,现就看看其中的几位主人公命运结局。有一点大家要注意,在讲这些主人公的时候,要把他们的前身(也就是灵魂)和人世界里的肉身分开了,特别是对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关系,否则你就会陷入困境。

先看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判词:“又去取那‘正册’看时,只见头一页上画着是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地下又有一堆雪,雪中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诗道: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宝玉看了仍不解。”这么几句诗再配上这个图(双木为林),凭着宝玉的才华,怎么能说是“不解”呢?显然是故弄玄虚,这些东西是仿照《推背图》而成,图加诗句,故意给人们一种神秘感。

先说说林黛玉,她是“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棵绛珠仙草,十分娇娜可爱,遂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幻化人形,仅仅修成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餐秘情果,渴饮灌愁水。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甚至五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常说‘自己受了他雨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若下世为人,我也同去走一遭,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还得过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都要下凡,造历幻缘,那绛珠仙草也在其中。今日这石正该下世,我来特地将他仍带到警幻仙子案前,给他挂了号,同这些情鬼下凡,一了此案。”这棵绛珠仙草化成人身的林黛玉,随着石头来到人间,只是为了报恩,可是自觉无以回报,就决定以泪还他的甘露之恩,没有任何以身相许的念头,却和宝玉谈起了爱情。这种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本身就是耍流氓,结果把个贾宝玉弄的神魂颠倒、痴痴呆呆,发誓“非林妹妹不娶”,“林妹妹要是去了,我就去当和尚。” 那棵绛珠仙草就根本瞧不上这块石头,而肉身的棵绛珠仙草经常嘲笑他。其实,绛珠仙草总是嘲弄贾宝玉,瞧不上他的为人(用情不专,见一个,爱一个,爱一个,玩一个)和才情,取笑他痴呆和他写的诗词,当众说他:“这样的诗,要一百首也有”,“这样钝愚,还参禅呢。” 这样的贬损,除了有前盟的木,还有谁敢当面奚落这块石头?这棵绛珠仙草把泪还清后就返回了太虚境,把那个傻宝玉甩在人间。如果非要说林黛玉配给了贾宝玉或其他男人,非自己气绝身亡,而是上吊自尽,岂不是玷辱了“还泪”之说?

而肉身的棵绛珠仙草(林黛玉)却假戏真做,坠入情网,认真地谈起了恋爱,不能自拔。当她听说宝哥哥要娶宝姐姐时,就气的吐血,烧毁了所有的情书和信物,气绝身亡。是典型的任性、小气、爱作、多疑的公主脾气。她这一死,倒是完成了降珠仙子的心愿和来人间的目的和任务,却把可怜的贾宝玉逼上了绝路,只能了断尘缘、遁入佛门。这看似人间的无情,却是曹公的妙笔,起因有缘,了断合情,真是佩服。正是:玉带林中挂,堪怜咏絮才。挂者,夭折也。才女佳人,魂归太虚。

再说这薛宝钗,端庄优雅、德才兼备的一个大家闺秀,却被世俗的金玉良缘所迷惑,一心想嫁个这个烂泥扶不上墙、纨绔才子贾宝玉,与其说是爱宝弟弟,不如说心里想的是那块和自己的金锁相配的玉,明知道宝弟弟爱的是林妹妹,自己却苦苦地守着金玉良缘的信念,把自己熬成一个二十出头的大姑娘,即便是在洞房里,还得承受着宝玉要在外面独睡,想要林妹妹托梦的羞辱,到最后落的个空守一辈子的活寡,凄惨不忍睹,幸好宝玉给她留下了一个遗珠,能和李纨一样守着一个能够出人头地的儿子,一起老去。所以说,贾宝玉和薛宝钗都是林黛玉(降珠仙子)的受害者。这就是曹公对薛宝钗的判决:可叹停机德,金钗雪里埋。

这里曹雪芹又买了一个关子:十二金钗都有一首单独的判词,而两个主角却共享一首,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人们就有无限的猜想,有的说黛玉是“才”的肉体,宝钗是“德”的化身,两个都是佳人淑女,实为一体,一个是宝玉的灵魂相识,一个是红尘伴侣,所以有“钗黛”不分的看法。也有的说,一个是原配,一个是续妻,反正宝玉谁都离不开,看见宝钗的丰泽肌肤、雪白的臂膊,就羡慕的两眼发直,“暗想:这膀子若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偏长在她身上,算我没福。”最后还是摸到了。看见眉蹙春山、眼颦秋水、面薄腰纤、袅袅婷婷、楚楚可怜的林妹妹时,便是心疼的不得了,喜欢的发疯。宝钗和黛玉是宝玉的两种需求,就像我们今天所想的那样,要是我老婆有她那样丰满的胸,该有多好。可惜十全十美的人太难得了,两个美人,岂能同得?这也许是曹雪芹的男人情结,故把二人放在一起,何曾不是男人的梦想?她们虽然身形不同,才德各异,但结局是一样的可悲。

王熙凤的判词是:“后面便是一片冰山,上有一只雌凤。其判云: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这是曹雪芹故弄玄虚的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明明画里有一只凤凰,还特别强调是一只雌凤;明明是一只“稀凤”,诗的开头却故意说是一只“凡鸟”,中国人都知道凤凰是一种神鸟、稀有的奇鸟,他偏说是凡鸟,有人就说这里的“凡鸟”是用来比喻庸才的,王熙凤虽然是一只凤凰,但不识多少字。不识字就是庸才吗?下一句就否定了这种理解:“都知爱慕此生才”,人人都羡慕她的才华,怎么能说这里用凡鸟来表示庸才呢?王熙凤的才能在书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怎么都不是一只凡鸟,这是曹公故意愚弄读者。关于王熙凤的命运结局,主要来自后两句诗:“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一从”是说王熙凤很小时就跟随姑姑王夫人来到贾府、嫁给了她的侄子贾琏。王熙凤作为一个大家闺秀,一开始当然是遵守三从四德,对丈夫和姑妈百依百顺;“二令”说的是当王夫人把荣国府的大权交给她后,她如鱼得水,百般讨好贾母(老祖宗),得到王夫人和老祖宗的信任和支持后,大展身手,号令贾府上下百人,把个贾府管理的井井有条。特别是在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中,把她的才干表现的完美无缺,行事无可挑剔,全府上下人人敬畏。“三人木”,也可能是三入木,无论是“人木”还是“入木”都是一个“杀”字,因为杀子头上的不是一个汉字,只好用形似的“人”或“入”来表达,明眼人都能看出其中的奥妙,偏偏有些人想入非非,把简单的东西看作很神秘。很多人在这个“三人木”的地方迷失了方向,开始胡乱猜测,什么“三人木是个休字”,“三入木就是入了棺材”。到后来王熙凤得意忘形,越来越猖狂、越来越大胆,把她心狠手辣、阴险毒辣、结交官府、为所欲为、滥用职权、草菅人命的恶劣行经就显露出来,她害死贾瑞,下毒致使尤二姐流产,最后逼死尤二姐,还命人追杀张华。手下人都觉得太狠了:“人都走了,何必要赶尽杀绝呢?”她竟然说“死个把人算什么,我有的是银子”。这就是王熙凤,这一句诗总结了王熙凤人性在一生中的变化:一从、二令、三杀。最后一句“哭向金陵事更哀”说的是,后来贾家出事,王熙凤的人命案和放高利贷的事发,在贾府失去人心,“没一个不恨她的。”当她哭着向王夫人求救时,王夫人却一反常态,对她表现出无限的冷漠,她显然失宠了,被王夫人抛弃,失意的她,一病不起,真是大难临头各自飞。她不得不向娘家哥哥求救,结果是引狼入室,女儿险遭两个舅舅卖作妓女,多亏刘姥姥搭救,幸免于难。这就是“哭向金陵事更哀”,这里的金陵就是王熙凤的娘家人,当然包括王夫人在内。

“宝玉看了,又见后面画着一簇鲜花、一床破席。也有几句言词,写道是: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这便是花袭人了。可就这句“一床破席”竟有人说“一个破鞋”的意思,太低俗、下流了。“花”者,姓也;“席”者,袭人也,这么明显的判词还能被误解,不是下流就是蠢货。花袭人是贾母赏给宝玉的贴身丫鬟,就是童养媳,两个人的初夜权同时交个了对方,“自此宝玉视袭人更自不同,袭人待宝玉也越发尽职了。”所有的丫鬟,包括晴雯,都羡慕嫉妒恨袭人,她也不时地表现出半个主子的行为来:对其他丫鬟使唤号令,对宝玉时常劝导。但尽管她百般努力,大家也承认她将是宝玉的妾,黛玉几次当面叫她“嫂子”。当她觉得宝钗会是二奶奶后,尽量讨好宝钗。可惜宝玉出家,没能名正言顺地收她为妾。总的来说,袭人确实是一个好女人、好奴才,可惜不知自己的分量,一生的忍辱负重、小心翼翼、温柔和顺,也逃不脱出贫贱的命运。“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再看看妙玉:“后面又画着一块美玉落在泥污之中。其断语云: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你过去干净吗?想干净就能变得干净?云看起来是空的,其实不然。可怜一块金玉最终掉在一个泥潭中。妙玉“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 妙玉出家并非自己想远离、抛弃这尘世俗缘,妙玉出家只是因为自己一身病,自己入了空门方才好了。她虽然出家,但红尘缘未了,并不修行,有剪不断、理还乱的俗世之情,和宝玉眉来眼去、不清不楚。她自命不凡、清高冷艳,在她眼里,天下无一首好诗,人间皆不洁之物。“她常说,‘古人中,自汉、晋、五代、宋以来,皆无好诗,只有两句好,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看官请注意,作者列举了从汉到宋,偏偏漏掉唐,说明他不敢贬低唐人作品)所以,她自称‘槛外人’”在她的眼里,除了范成大的这两句算得上是好诗(其实这两句太俗了),其它的都不算。好大的口气,不知道她的诗达到了什么境界,可惜曹雪芹也无能力作一首出来,以表达妙玉之自负。在现实生活中,像妙玉这种自命不凡、假清高的人到处可见,自己无能,眼里无人,把除她以外的人不屑一顾。她觉得她不属于这个肮脏的世界,除了宝玉可以和她往来外,谁都不敢与她接近,就连黛玉在她眼里都是一个“俗人”。别人用她的茶杯给刘姥姥到了一杯茶,刘姥姥喝了一口,她就吩咐人把那个杯子扔了。假装洁,可你洁过吗?一心想要洁,结果掉在污泥中。

其他人就不再一一例举了。这里就用《红楼梦》十二曲,结束此节。警幻仙子说:“此或咏叹一人,或感怀一事”,其实就是对《红楼梦》结局的大总结。

[红楼梦引子]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佳名评曰:“悲金悼玉”,这还有什么需要解释的吗?

[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佳名评曰:木石虽有前盟,怎奈人间只信金玉良缘。“高士薛”、“世外林”,人人都有美中不足之处。贾宝玉唯林妹妹独钟,宝姐姐委曲求全、百般孝敬、苦口相劝,即便是齐眉举案,也难挽回宝玉之心,空梦一场。

[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佳名评曰:木石虽有前盟,可惜二仙来自人间不为姻缘。他人为还泪,尔却陷情网。到头来,你是水中月、她是镜中花,必是猫咬尿泡空欢喜。

[恨无常]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芳魂销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佳名评曰:元妃多次暗里警示父母,不要高调奢华,懂得进退。可惜有谁能在福中抽身而退?元春一死,贾家失去了庇护之人,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大祸临头。

[分骨肉]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佳名评曰:探春精明能干,是王熙凤唯一认可有能力、可以替代自己的人,她试图“兴利除弊”,振兴荣国府,可惜大厦将倾,一切努力都是杯水车薪,徒劳无功。最后自己却远嫁海王,有若昭君出塞,一去不归。

[乐中悲]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佳名评曰:史湘云自幼丧父丧母,可是偏有一身才情。好在嫁的一个好人家,却难保天长地久。每个人的命运不同,这有什么可怨的?

[世难容]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好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孤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家名评曰:这应该是妙玉也,上文已有详述。

[喜冤家]中山狼,无情兽,全不念当日根由。一味的骄奢淫荡贪欢媾。觑着那侯门艳质同蒲柳,作践的公府千金似下流。叹芳魂艳魄,一载荡悠悠。佳名评曰: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胆小怕事的迎春,被贪婪狠心的哥哥卖给一个性虐狂,不幸竟被折磨而死。看来,贾府的势力徒有虚名,否则,一个流氓怎敢致死贾家小姐而毫不在意理会娘家人?无后台,别攀高。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其实孙绍(臊)祖、假愚蠢(真聪明),和所有官场中的假君子、真小人一样,哪一个不是小人得志、恩将仇报的无情兽?

[虚花悟]将那三春勘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佳名评曰:惜春最小,成年时贾家始败,眼看自己的命运不会好过三春(三个姐姐),无奈下,自愿削髪为尼,虚度一生,也许这是她的最好结局。

[聪明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急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佳名评曰:显然是那只雌凤凰和贾家的结局了,我倒觉得凤姐是个性情中人,敢作敢为,心狠手辣不止她一人,夺天下、掠财富的人那个不是如此?可怜的是自己逞能,治理贾府,枉费心机,得罪众人,何苦呢?劳累生疾,无人关心,大难临头各自飞,有权有势、财富满车(皆被抄走),又有何用?“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岂不是这只稀凤的最恰当的一生?

[留馀庆]留馀庆,留馀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佳名评曰:凤姐阴毒,一生只得一女巧姐,若无自己过去一次不经意的接济穷人,怎会有刘姥姥出手相救?看来,积德会在此生灵验,善哉善哉!

[晚韶华]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绣帐鸳衾。只这戴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后人钦敬。佳名评曰:三从四德,苦害了无数的李纨,这何尝不是曹公之母亲呢?男欢女爱只在镜里,绣帐里只有一只鸳鸯,夜夜独守孤灯,即便是老来贫寒,也要为儿孙积阴德,贞节牌坊只是为后人获得钦敬虚名。

[好事终]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佳名评曰:《红楼梦》全书没有“淫”的细节,但到处可以看到“淫”的痕迹,显然是被老爷子删去了“真”的东西,我们现在看到的全是“假”的。贾宝玉除了在十三岁时和袭人有过一次“初试云雨情”后,再也没有和任何人“淫”过,岂不怪哉?“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曹公认为,贾府败在“淫”为首,其实不然。朝廷不会因贾府好淫而抄家,“万恶淫为首”,不过是“满嘴仁义道德”的伪君子的借口罢了。饱暖思淫欲,是所有人的行为,岂是贾府中男人独占?

[飞鸟各投林]为官的家业雕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自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佳名评曰:这就是《红楼梦》的大结局,也是百年之争的重点之一,小子将另节讨论。

四、《红楼梦》的结尾

最初人们看到的手抄本《石头记》只有八十回,而且都有脂砚斋和畸笏叟的点评和某些人物结局的暗示,加上曹雪芹的剧透(判词和红楼梦十二曲),预示了十二金钗的命运和结局,所以当人们看到一百二十回的全本《红楼梦》后,就自然而然地把后四十回的内容和最终结果与曹雪芹的预判和两位评论员的暗示进行比对,由于人们对判词的理解和对小说的主题思想认识不同,就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论:有人认为后四十回非曹雪芹作,是后人的伪作,而且是对曹雪芹意图的歪曲;另一种观点是,全书都是曹公所著,只是曹雪芹在后期,对世界的认知有所不同,并加入了老人对后代的期望,也有可能是在印刷出版时,高鹗等对后四十回做了不少的改动,方通过出版审批。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曹雪芹的故弄玄虚,预透剧情。若是没有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就不会有后来之争,反正结果如何,全由作者说了算,岂容他人说三道四?

尽管曹雪芹一开始就非常明确地交待了《红楼梦》的主题和为社么要写的动力,但由于书中语言隐晦、遮遮掩掩、到处是悬念和暗示,人们就不停地想揣摸作者的真正意图和想表达的内容。总结起来可有着三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认为,《红楼梦》是写明朝末年的故事,是反清复明思想,就是鲁迅所说的“革命家看到的是排满”。观点说起来有些荒唐,但说得确实有鼻子有眼,把明朝灭亡时的许多人物和大事都联系起来。想想《石头记》现世于乾隆年间,满人入关已过百年,身为满人包衣的曹家后代,怎么会怀念亡去了百年之久的明朝,所以,这些人就把作者是曹雪芹一起否定,认为作者不会是满人后代,一定是亡明后裔,自然就不会是曹寅后代的曹雪芹。他们认为,元(袁)春是袁崇焕,皇帝令元妃带兵抗贼,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派他的妃子独自出征的人了。看来国家确实无将可用了,怎能不败。元妃兵败后被皇帝赐死(袁崇焕被凌迟),然后就抄了贾府。林黛玉已经许配给贾宝玉,但由于贾府被抄,男人全部被关押,贾母吓死了,所以他们戴孝未能圆房。不久,贾蔷(吴三桂)乘乱带贼人(满清鞑子)入贾府抢劫,林二奶奶带领家丁奋力拒贼,但因寡不敌众,吊死在大观园的林子中(崇祯皇帝)。后来,贾府里的男人被放回,宝玉看见林妹妹已死,只好与薛宝钗成婚,不久出家。后来薛宝钗又嫁给了贾愚蠢,贾愚蠢犯罪被发配到宁古塔,最后和薛宝钗一起死在雪地里。

这些人真敢想,可上天揽月、下海捉鳖,想象力远大于曹雪芹和吴承恩:皇帝竟然派自己的妃子去打仗,国家岂能不亡?风吹就倒的林黛玉,竟然带领家丁英勇抗敌,失败后上吊自尽!壮哉!这些鬼话却说是证据确凿,主要来自着两点:

第一,“急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说这是一个国家的灭亡,一个家再大,也不能是“大厦倾”,我看不是脑子进水了,而是进屎了。“大厦倾”:高大的楼房倒塌,比喻大势已去,谁说只能是江山和国家?“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问问杜甫先生,他说的“广厦”是江山还是房子?

第二,来自黛玉和宝钗的判词:“只见头一页上画着是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地下又有一堆雪,雪中一股金簪。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双木为林,玉带不是黛玉又是何物?雪者,薛也,金钗当然是宝钗了,不是傻逼,就能看出来吧?可是这些人说“玉带林中挂”,就是说林黛玉在树上吊死了,这里的双木是黛玉的姓,不是树,“挂”是结束了、完了、死了,不是吊。“雪”是“薛”,不是真的雪。这里曹雪芹用了两个典故,分别说明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才情和德行。

“停机德”的典故出自《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羊子)远寻师学。一年归来,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绢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贤妻劝勉丈夫好好学习,谋取功名,而不能半途而废,后人把乐羊子妻这种贤淑的品德,称为“停机德”,这里赞扬薛宝钗是具有这样德行的贤淑女儿,书中薛宝钗就屡劝贾宝玉修业考功名。“金簪雪里埋”说的是薛宝钗这个有德行的人被埋没了,不是说宝钗被“雪”埋了。

“咏絮才”的典故最早见于《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谢安)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后人便把谢道韫(谢安的女儿)这种杰出的才华,赞誉为“咏絮之才”。说林黛玉有“咏絮之才”,并非夸大。

可是,就这么两位德行、才情女,其命运却一挂(死)、一埋(没),岂不可叹、可怜?“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里的“林”不是树林,是黛玉的姓,“挂”是失败、结束、完了、死了;“雪”非真雪,而是宝钗的姓。林黛玉早死,薛宝钗被埋没,却被歪解成“林黛玉上吊死了,薛宝钗死在雪地里”。这么明显的东西,却被那些“反清复明”的战士演绎出一场壮丽的明末场景。还有一位“文人”竟如此解释“停机”,说来十份滑稽可笑:金簪脱落不见,是谓“遗簪”;轻解玉带,林中挂,是为“更衣”。所谓“更衣”者,是帝子殉国景象,亦是“舆图换稿”四个字。所谓“遗簪”者,同为帝子殉国景象,发落而披也,亦是写“断发之乡”、“飞头之国”。何以如此?皆因水国冰雪,迷津水响如雷!“可叹停机德”,劝夫莫要“行百里者半于九十,半途而废”,此为表象,进而引申为贾家故事,“王莽篡汉,东汉贾复”家事,拦腰斩断,故有西汉与东汉之别,朱明与南明之分。“停机”者,末世帝王,断祖宗基业者,不肖子弟,何意谈德?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怀金悼玉,悼亡之意,歌以咏志,言其悲壮!

脑残的人,想象却如此丰富,真让人哭笑不得,应赞?该骂?

这些人这样认为、如此解释《红楼梦》,自然认为后四十回是伪作,违背了曹雪芹“初心”,所以就有《吴氏石头记》一样的作品和持久的争议。

第二种观点是,《红楼梦》写的是宫廷的政治斗争,就是鲁迅说的“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其代表人物就是刘心武,由于太恶心,我都不愿在这里评说,有兴趣的直接看刘心武的“秦学”和他续写的《混楼闷》等作品去。这样一来,你所看到的《红楼梦》结局,当然不是曹雪芹的初衷了,肯定是伪作。

第三种观点认为,《红楼梦》写的是儿女之情,叹的是作者自己,就是鲁迅说的“才子看见缠绵”,但结局被人改动,所以后四十回不是曹雪芹所著。争论的焦点是,后四十回写王熙凤死的不惨,英莲没死反而成了薛潘的正妻,还让贾家复兴、贾兰中举、贾宝玉留“遗腹子”,奉承“皇恩浩荡”、绵延世泽等等,都与“急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和“白茫茫一片真干净”不符,所以是伪作。王莽篡汉、大厦已倾,其不容刘秀中兴?贾府被抄,并非大罪,兴衰只是皇帝的一句话,这有什么不符合逻辑和事实之处?

从李纨的判词:“画着一盆茂兰,旁有一位凤冠霞帔的美人。也有判云: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明显可以看出,她会因儿子贾兰高中举人而凤冠霞帔加身,怎么说最后贾家复兴就是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冰来自水,水亦可源自冰,二者互为根本,有什么好嫉妒的?人家李纨洁身自好,却被他人作为笑话谈论,其实就是嫉妒人家生了一个中举的儿子,嫉妒去吧!

关于王熙凤之死,认为她死的不够惨是因为对“一从二令三人木”的误解,他们认为三人木是“休”字,我看不出哪里来的“三个人”,但他们认为王熙凤是被贾琏休了,又因命案和贪污罪,被官府捉拿,最后病死在狱中,由于被休在家,两位兄弟不把她当人,所以无人收尸,被裹草席,葬于乱葬岗。还有人理解为,“入木”是死了进棺材,如果这是王熙凤的结局,人生自古谁无死?一般人都会有一口棺材吧?可王熙凤偏偏没有棺材,是草席裹尸,哪又怎解释呢?这种断章取义、随意搭配、胡乱猜测,是《红楼梦》乱象的根源。

关于王熙凤之死,详细的我已经在上节中阐述,不再重复。

五、“红学”界的争论焦点

《红楼梦》之所以有巨大的争议,就是因为曹雪芹故弄玄虚、以警幻之名,透露出书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和结局,结果造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瞎人摸象、各执一词、永不和解,读者和砖家们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做出了不同的解释,“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红学”的百年之争,其实就是对《红楼梦》的结局的期望和看法不同而已,也有人把曹雪芹吹捧的到了神话境界,认为:“曹公十年如一日,手执墨笔,写尽缱绻情思,字字泣血,句句珠玑。”所以,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有其特殊的含义,映射当时的社会。要对书中的每一个字和每一件国家大事,放在一起进行考证,才能理解曹公的用意,这样就产生了无限的联想和随意编造。佳名总结了几点如下:

  • 林黛玉之死。有人认为林黛玉是因为贾母要把她嫁给海王,先叫南安太妃认林黛玉为义女,来代替自己的女儿远嫁和亲,结果林黛玉不从,一病不起,被气死。不得已,用探春顶替。根据是当贾宝玉听丫鬟紫娟说林妹妹要回苏州,就犯病,听门外的人说有人来,就叫“打出去”,还要求把船收起来,不准有人姓林,说这就是要把林黛玉远嫁海王的一段,被改成了要回苏州。还有人说,贾府被抄后,贾政为了讨好北静王,把林黛玉许配给他做妾,结果林黛玉至死不从,气急之下死了。根据是,当贾宝玉想把北静王赏给他的一串念珠转赠给林黛玉时,林黛玉生气地回了一句:“什么臭男人拿过的东西,我不要。”这就林黛玉不嫁北静王的证据。这些人的想象真是天马行空,任意联想,到了胡作非为的境地,实在可恶。
  • 拥戴林黛玉和贬低薛宝钗之争,这种争议是“革命家”和“保守派”之间的争议。“革命家”认为贾宝玉和林黛玉是反抗封建势力的代表,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对黑暗势力的对抗,所以,非要把林黛玉嫁给贾宝玉不成,即便是林黛玉最后死了,也是在和宝玉有婚约之后,薛宝钗虽然嫁给了贾宝玉,但也是个“续妻”,而且特别要强调薛宝钗的卑鄙为人,让她死无葬身之地,方觉痛快。所以,《红楼梦》中说,林黛玉是因为贾宝玉娶了薛宝钗后被气死一说,非常不满,争论不休。
  • 对王熙凤在《红楼梦》中的结局不满,认为像一九八七年版的《红楼梦》电视连续剧所描写的那样,王熙凤死在监狱里,赤身裸体,草席裹尸,才是曹雪芹的原意。百二十回中关于王熙凤的结局写的太轻了,不够悲惨,不解恨。
  • 关于贾府中兴、贾宝玉和贾兰中举、贾宝玉有了后代的结局十分不满,认为是篡改了前八十回中曹雪芹的原意。他们认为的结局是:有官在身的男人,贾赦、贾政、贾珍、贾琏、贾蓉等都被流放,其他男人都被关了起来,丫鬟被卖、小姐充为官妓,宝玉等被释放后,家破人亡,不得不出家。这才符合曹雪芹的原意,否则他们心不甘,是革命不彻底。
  • 认为英莲(香菱、秋菱)是被夏金桂给毒死了,而百二十回《红楼梦》却说夏金桂自己把自己毒死,秋菱反被扶正,不符合她的判词:“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说是“遇到夏金桂,香菱的魂就返回故里。”一派胡言。从画和诗中可以看出是夏金桂死了,秋菱复生。为什么是一枝而不是一颗桂花树?一枝桂花能活吗?桂花下的池水干枯了,莲藕的叶子枯了,藕也败了,这是就是采莲子的时候,采莲子、挖藕都在深秋(9-10月)进行,池水干了、荷叶当枯了,英莲几乎要死了,幸好夏金桂再次给她改名,又出现了生机。英莲从小就被人贩子卖来卖去,最后成了薛潘的小妾,改名香菱,后又被夏金桂改名秋莲,受尽夏金桂的折磨,夏金桂想要毒死秋菱,结果药被丫鬟置换了碗,夏金桂被自己下的药给毒死。看官为什不想想,曹雪芹要第三次给英莲改名?把“香”换成“秋”?这就是事件翻转。“根并荷花一茎香”,菱与荷是同类植物,花都香;“平生遭际实堪伤”,一生的遭遇不堪,这两句说的是香菱。“自从两地生孤木”,是一个“桂”字;“致使香魂返故乡”,是谁的“魂”返回了故乡?夏金桂把“香”字从英莲名字上换掉,丫鬟说“只有奶奶配称香。”所以这里的香魂是夏金桂的魂,诗中的两个“香”,是两个人。如果还是说秋菱,那么四句诗中三句都说秋菱,而没有金桂的结局,岂不可笑?夏金桂祖上是生意人,也是富贵人家,她是家里的独女,长得的也算好看,只是被娇生惯养,父母宠坏了她。可怜父亲早死,只有她和母亲度日,嫁给薛潘后,为非作歹,坏事做绝,欺凌薛宝钗一家老少。死后也算是“香魂”回归故乡,与她的老娘去了。

这正是:“有恩的死里逃生”-刘姥姥和巧姐;“无情的分明报应”-尤家二女。“欠命的命已还”-王熙凤、夏金桂;“欠泪的泪已尽”-林黛玉;“看破的遁入空门”-当然是贾宝玉了;“痴迷的枉送了性命”-不是贾瑞是何人?

我仔细、认真地观看了两版《红楼梦》电视连续剧,八七年版参杂了许多根据脂砚斋的评语和人们对结局的猜想,包括贾府被抄、林黛玉、秦可卿、元春、王熙凤和英莲之死,但由于后四十回只有五集的内容,非常简单地结束了《红楼梦》。而一零年版,几乎是按照百二十回的《红楼梦》拍摄的,人物对白也是直接用了书中文字的表达方式,还加了道白,也是百分之百的书中原话,结局也完全是书中的交代,我觉得非常恰当,应该是曹雪芹所著、所想、所愿。

《红楼梦》不是人物传记,更不是历史故事,加上作者布下的许多迷魂阵,仔细中却有许多破绽和露洞。贾府在哪里?第二回中雨村道:“去岁我到金陵地界,因欲游览六朝遗迹,那日进了石头城,从他老宅门前经过。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二宅相连,竟将大半条街占了。”说贾府在金陵,可后面一切都说明在京城,因为南京哪里有炕,冬天有那么冷?元妃、太监、王爷不一会就来到贾府,贾家人物时常入宫,王爷们来往自如。可京城在哪里,又不明说,一会说“北上京城”,一会又说“西行长安”,就是因为他不敢明说是哪朝哪代的事。还有,林黛玉、贾宝玉、贾母、王熙凤等主要角色到底多大?芳龄多少,他就不明说,如果按书中事件、年事推演,则是笑话。书中王熙凤死的时候对平儿说“我活了二十五岁,别人没见过的我都见过了,别人没吃过的我都吃过了。”可又说她的女儿十二三岁,请问王熙凤是多大的时候生的女儿?十一二岁?十岁就嫁给了贾琏?古代女人结婚早,但在性初熟(大约十四岁)前,没有卵子,如何怀孕?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贾母问道:“老亲家,你今年多大年纪了?”刘老老忙起身答道:“我今年七十五了。”贾母向众人道:“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硬朗。比我大好几岁呢!我要到这个年纪,还不知怎么动不得呢。”此时贾母应该是七十一二,贾母死的时候,她说自己八十三岁了,那么从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到贾母死,将近十年,林黛玉第二次来贾府不久后,薛宝钗就来了,明说薛宝钗是十五岁,比宝玉大两岁,那么宝玉是十三岁,林黛玉是十二岁。这样算来,薛宝钗嫁给贾宝玉的时候将近二十三四岁,可能吗?那么林黛玉死的时候也有二十岁了?其他的姐妹十三四岁就都嫁人了,她们两个却都要熬到二十出头,明显与那个年代不符。还有,一个农村的老太婆刘姥姥可以活到八十五岁?还能行走自如,可以骑着毛驴来到贾府?所以,有许多内容,不能仔细推敲,更不能因为一句话,就推出许多荒唐的东西来。曹雪芹是才子不假,但他也是人,不能把他神化,进而无限夸大其作品的神奇。

六、结论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沾、曹雪芹,是由曹沾和曹頫二人共同完成的文学巨作。曹頫不仅是作者之一,也是审阅之人。《红楼梦》的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都系曹雪芹所著,只是因为创作年份跨度太久(至少十五六年),人们无法同时见到全部。后四十回没有见到曹頫(脂砚斋和畸笏叟)的评语,是因为定稿时,他已不在人世了。曹雪芹就是曹沾,脂砚斋和畸笏叟是不同年龄段的一个人。《红楼梦》之所以有百年不解之谜和百家乱解之争,根本就在于作者曹雪芹本人为显神通而用词隐晦,有时故弄玄虚,还广设伏笔,再加上全书不是同时现世,就造成了这种无休止的争论。由于关于作者曹雪芹本人的记载非常有限(和司马迁、罗贯中等人一样,只知道其作品而不知其人也),加上成书年份已久,在社会上流传着许多抄本和不同的印刷版本,就给许多人在《红楼梦》文本的字里行间,寻找能够比附的东西,穿凿深纳、肆意想象、曲意推理、甚至是故意歪曲,然后连缀而编成自己想要的东西;另一部分人则是通过所谓的“考证”,把有用的或者沾边的历史素材拿来,附会其事、影射其人、拼凑组合,胡诌乱编。《红楼梦》好就好在曹家父子的诗词歌赋:妙就妙在书中巧设机关:乱就乱在透剧太多,曹公要是知道他的《红楼梦》这样被人曲解和被世人吹成神人,一定悔不当初“乱透剧”,并写下了许多“判词”和谶语。《西游记》和《水浒传》就没有这些后遗症,故事的过程如何,结局怎样,作者爱怎写就怎写,岂容他人喋喋不休乎?佳名最后在这里用一首七绝《叹雪芹》结束此文:

机关算尽叹芹君,枉费呕心沥血身。苦作谶言遭误解,红楼梦乱系铃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佳名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雪中梅' 的评论 : 谢谢,新年快乐!
雪中梅 回复 悄悄话 有才,把《红楼梦》分析的很好。上中学时看过,很多的故事情节都忘记了。欣赏了,节日快乐,平安是福。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