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仁=诚。诚~上帝。但仁??上帝

(2020-11-18 07:32:29) 下一个

杜维明之《儒家思想》之〈仁:论语中一个充满活力的隐喻〉

 

 

有人计算、字在《论语》中一共出现105次,所以仁字在孔子学说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孔子是一位因材施教的大老师,所以不同的学生请教孔子的时候,都是符合此学生的程度与性格,孔子都给他们不同的答案。如此更让后代学子更难以一个简单的答案来解释的意义。有位西方的哲学家Peter Boodberg 将仁字解释为Co-humanity,此英文字可以解释为人际间之相互关系。虽然並不是仁的本意,但也相似。而且、仁是多方面的、可以解释为普遍的美德。因为人与人的关系是非常复杂与微妙的,难以解释。同时、大概因为孔子每时每刻都含有仁在他的心中。有此一段记录:在《论语·述而篇》孔子自述之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由此句话、可見无时无刻都有仁在他的心中。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关系,所以仁的观念可以包括任何的人间德行。照《论语》中记录,仁应该可以包含义、礼、智、信、勇、一日三省、克己复礼、刚毅木讷、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恭、寛、信、敏、惠、……等等的特质。而且此人也应该具有温、良、恭、俭、让的性格特质。就是因为此关系,即使是杜维明先生也很难为“仁”字下一个明确的定义。

 

为了给“仁”字下一个定义,笔者参攷陈立夫先生在《四书通贯》p、254对《中庸》的诚字与基督教的“上帝”的关系注解有此一段:“故诚之于上帝,自其抽象言之,則为诚。自其形象而人格化言之,則为上帝。” 换言话说:《中庸》之诚几乎等于《圣经》之上帝。因为陈立夫先生之将《中庸》的“诚”所具有的功能与《圣经》的上帝所具有的功能互相比较后、发现此两者的功能几乎相同。因好奇心的关系、笔者进一步将《论语》的仁与《中庸》的诚互相比较,又发现《论语》的仁可以说就与《中庸》的诚相同,两者的作用都是先找到自己的善心或诚心(或者是孟子的良心)后,再去幇助他人以至全国再到全天下,使天下的人都具有良心去处人作事。《论语》告诉我们是爱人爱天下,而《中庸》是成己成物。虽然两者用的文字不同,但是、意义卻是完全相似。所以笔者断言:《论语》之仁=《中庸》的诚。

 

 

笔者更将陈立夫先生之《四书道贯》中的诚与上帝的比较、列表说明如下,又因为仁与诚之相似,故顺便将《论语》之仁加入此表格中。虽然如此、但是、笔者卻坚持此原则:即《论语》之仁不等于《圣经》的上帝,其理由说明于表格之后。

 

 

 

 

陈立夫《四书道貫》之上帝

《中庸》之诚。     

《论语》之仁

1God is Creator 

CH20-诚者、天之道。

1719-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

2God is Life

CH25-诚者、物之终始。

1529-人能弘道

3God is faithful. 

CH20-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1319-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4God is spirit.

CH21-诚则明矣。

121-克己复礼为仁

5God is kind.

CH25-成己、仁也。成物、知也。

1222-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6God is strength.

CH26-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

8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7God is righteousness

CH20-诚之者、人之道。

630-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8God is great.

CH32-唯天下之至诚、为能经營天下之大经。

1442-修己以安百姓。

9God is almighty.

CH22-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则可以与天地參矣。

No、笔者注:《论语》中无任何语言。

10God is power.

CH1-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CH27-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

No、笔者注:《论语》中无任何语言。

 

 

 

根据《论语》中的解释,应该包括一切的美德,而《中庸》的哲学是依照《论语》的哲学而延伸出的。在《论语》中並无诚字的记录,但是有字。而在现代、诚信一词卻是相连在一起,表达的是内诚外信的人之特貭,故笔者认为:诚=信。但是《中庸》的诚又结合浪漫主义的思想,将诚字的功能放大至宇宙的各角落,制作出独特的形上主义思想。

从《论语》的记录、笔者寻找不到任何有与尽物之性发育万物的记载。所以、毫无疑问的,在与天道结合的哲学,孔子根据自己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原则,而不作任何浪漫的伸展。依照上面的表格、我们很容易地就看出来陈立夫先生的睿智。他是一位学贯中西的人,依照他的想法与分析,推论《中庸》的诚~《圣经》的上帝。他卻没有再进一步分析《论语》的仁。为什么《论语》的仁不与《圣经》的上帝相似呢?基于笔者多年对《论语》的硏究、归纳出下面几点:

 

(一)《论语》中、孔子讨论到字有很多处,笔者一一列出:

 

1、《论语·为政》有-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車无輗,小車无軋,其何以行之哉?”  [笔者注:人不可以没有诚信。没有诚信的话、就不能生存在社会。就如车子没有车轴,如何走动呢?]故:没有诚信的话、就无法在社会立足。

 

2、《论语·顏淵》有-子曰:“……民无信不立。”  [笔者注:国家领导人对人民没有诚信的话,则一切政事都无法建立了。]由此可知:没有诚信的领导人就无法治国。

 

3、《论语·阳货》有-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寛、信、敏、惠。” [笔者注:能够实行此五种德行于天下的话,就可以称为仁了。此五种德行就是恭、寛、信、敏、惠。]可見在此处、孔子认为诚信仅仅是五种德行中之五分之一而已。

 

4、《论语·堯曰》有:堯曰:“……允执其中。……” [笔者注:当堯禅让位给舜时,堯告诉舜他的治国的密诀就是:允执其中(以诚信的态度治国才能坚守不偏不倚的治国之道)。]此句虽然不是用诚信两字,但是堯帝早过孔子二千多年,大概当时的文字就是:允=诚信。此允执其中四字是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因为南环谨先生曾经说:允执其中这四个字就是堯舜禹时代的传国之宝

 

(二)《中庸》书中、直接谈论天道,而整部《论语》中毫无孔子谈论天道的记录。说明于下:

 

A、《中庸》在此书的开头就道出此书的宗旨,此宗旨就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意思就是:人的本性就是由上天所赋予,故人顺循这个本性处人作事才是正道。也就是说:人的本性天生下来就和天道相吻合。在2300年前的《中庸》就简简单单地用了十个字,就将人的本性与纯真的天道相结合起来,其伟大之处就是在此。《中庸》书中把人性与天道结合的章句有:

 

1CH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笔者注:此句是强调善良人的本性是上天赐予的,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而此善良的本性就是良知,王阳明先生更进一步说:吾心之良知即所谓之天理也

 

2CH20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 [此两句话将人道与天理用一个字就紧紧连在一起,实在高明。其实、就是整部《中庸》的精神。]

 

B、在《论语》中並没有任何章句描述天道与人性相结合之处。相反的、《论语》中、竟然直接地告诉我们孔子从来不论述任何有关天道。孔子是一位非常重原则的人,他严守自己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原则。

 

1、《论语·公冶长篇》有-子贡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笔者注:子贡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之一,子贡也说老师从来就不论述人性与天道间的关系,所以都聼不到老师这一方面的哲学。]

 

2、《论语·子罕》有-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笔者注:孔子的学生几乎从来没有聼到孔子讨论利益的事情、与天命和仁的关系。古代的书本从来不用标点符号,而在此章中,突然有两个字,所以后世认为第二个字应该是强调命和仁的关系,所以在《论语》之记录是命与仁。]

 

3、《论语·里仁》有-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笔者注:这是孔子的自述。显然孔子不知道天道是什么?这句话並不是孔子的谦虚,而的确是孔子的实事求是,他的心中随时都拥有的思想,但是、此仁並不是与天道相连接。]

 

由此三段记录、所见孔子在课堂上、就是从来不对学生解释天道与人性相互的关系,而人性的最美的部分就是,因此、笔者断言:孔子並不向学生论述天道与仁的关系。

 

(三)《中庸》高明的原因

 

在比较诚与仁的功能后,笔者将陈鼓应教授的《易传与道家思想》中的見解扩大推出:大概《中庸》有一部分的章节是由战国后期的所谓稷下学者所加入。[注1:依据最新考古学家的发现之文献、陈鼓应教授推断稷下学者是作《易传》的作者、故《易传》並非孔子所作。][注2:笔者依据《中庸》的内容、猜测这也是这批学者所加上。古代的大作、由弟子所加上的眉批或注解或任何章节,都是照惯例归功于老师。]而当时儒家的稷下学者必定受《莊子》中的浪漫主义所影响,加入许多崇高美丽的思想。由此之故、所以《中庸》中有很多高明与伟大的憧憬。而《论语》则是实实在在的记录孔子一切的言论,即使是弟子的言论也会告诉后世是那一位弟子所说。如《论语》的第一篇〈学而篇〉就有曾子曰、有子曰、子夏曰、和子贡曰。除此之外、仅仅在《中庸》内的字具有伟大的功能、而《论语》的字则没有论及化育万物的伟大功能。说明如下:

 

1CH1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白话意释:人的情感能夠达到中和的地步,宇宙可以不被打扰,万物也可以正常发育了。]当人们以的心态反思自己的喜怒哀乐,就自然有节度。人们就会自动有慈悲之心,就会珍惜万物,不去破坏他们的生存,如此的话,宇宙就会安宁,弱势群体的生存不受破坏。

 

2CH22唯天下之至诚、…………可以与天地参矣。” [白话意译:当圣人发挥他的至诚之心的时候,世界百姓也会效法发挥他们的至诚之心。如此、就能幇助万物的正常生育。因此、圣人的地步就可以与天地並立。]圣人以自己的诚心与善心影响世界各地的人民,全世界人民也因此有诚心与善心后,万物不受摧残,就可以正常发育了,故至诚的圣人的地位可以与天地並列为三了。

 

3CH27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 圣人的思想与天吻合,一切行为都会合乎逻辑与情感,都合乎中庸之道。他的行为浩瀚无穷,让万物正常发育,所以他的功勞与天一样的伟大。

 

总之,由春秋时期的仁演变为战国时期的后,再受到稷下学者的影响,有意或无意的渗入《莊子》的特有的浪漫主义的色彩后,使《中庸》的诚更增添了生命力,使此字更具有形上思想的思唯,使更为不朽。

 

(四)《论语》的之功能=《中庸》的诚之功能。只是孔子不以浪漫主义的意识教育他的学生。並不是仁无此功能,只是孔子並不去放大的功能。因此、笔者则认为:仁=诚。而诚~上帝。但是仁X上帝。

 

〖总之〗

 

一、因为仁的定义是包括一切的美德,故也应该自动包含了。可惜在《论语》中並没有字,只有字。而两字虽不同、但是非常的相似。只是《中庸》的作者将诚的定义扩大至无限大,诚甚至是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 因此、也可以包括了一切美德。两者几乎相同,故笔者曰:仁=诚。

 

 

 

二、《中庸》书中滲入许多浪漫主义的色彩,故诚的功能可以使天地万物都可以正常地生长,正常地发育,因为人们受到领导人的德行所感动,而自动有所谓的环保意识,不去阻礙其他生物的正常生长,不去破坏它们的生长环境。因此、《中庸》就誇大的说:诚可以峻极于天、可以化生万物。又说:诚是可以与天地平起平坐。故曾在19381944年任教育部长的陈立夫先生在他的《四书道貫》中告诉读者:《中庸》的诚几乎等于《圣经》的上帝。因为《圣经》中的上帝除了创造万物外,也希望万物能够可以自由地发展化育,和《中庸》之诚的功能相似。故笔者曰:《中庸》的诚~《圣经》的上帝。

 

三、虽然仁的定义是包括人间的普遍德行,但是、在春秋时期的孔子並没有浪漫的文学风气,所以孔子从来不在道中加入任何的浪漫主义的色彩。在孔子的心目中、仁字仅仅是包含人间社会中的一切德行,就是希望众人都老老实实的为人处事,如此而已。故仁在孔子的思维内,仁並没有任何化育万物的功能,因此、笔者认为:《论语》的仁X《圣经》的上帝。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