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德经CH58的开始,老子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政治沉闷又没有朝气的话,这个国家的人民往往很纯朴,而国家的政治很快速有朝气的话,人民往往缺乏道德观念。随后,老子说:禍中有福,而福中也会有禍。所以短期的福,则可能会供给灾禍。短期的禍也会带来福分的。所以任何事情,並没有人可以預先知道后来的结果。
物极必反是中国古代哲学一个特别的观念,此哲学可能缘自易经,因为在易经的乾坤两卦中,从第五爻转到第六爻,都有很大的变化。它是一个特殊的观念,大概警惕占卜者,任何事业都会改变,到了极端点,一定要特别注意,有心理准备,就可以避免意想不到的灾难。所以“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老子特别警告大众的一句名言,意思是禍中有福,福中也有祸。后人常以这句话警惕大家,不要以为自己遇上福气,但是一定要小心随后带来的灾禍。后来有一句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大概是老子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句话而撰写出的故事,用以警戒大家。
在前一章中,老子告诉我们:聖人可以无为而治国,因为聖人的“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是因为聖人(也是国家领导人)拥有崇高的道德,能够感化人民,才能有如此的成就。但是,国事如麻,聖人的政策必定为全国百姓长期的学习榜样,而老子深深了解物极必反的道理,他害怕经过数十年或者数百年后,各种不同类型的人会有不同的解释,有时故意要超过老子的原意,以求精益求精,反而变成妖奇的事情。所以老子告诉我们有时候会形成“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了,和老子的“以正治国”实得其反。
由于“正可变成奇”的缘故,有的政策,现在看起来是禍,但是长期以后,就会是福了。而有的政策,即使现在是福,但是以后也许是禍了。所以老子建议聖人一定要正正方方而没有私心,处理一切国事也不要去伤害他人,一定要适可而止,不可以过分,也就是说:万事要有度,即使清廉、正直,也必须如此。这样的话,即使自己很有成就、有光芒,但也不能太过光亮,令人刺眼。老子在前几章中,都是一向鼓吹:1、节俭,2、善良、3、诚信。有这三项修养,万事有这三个基本原则为准的话,虽然方正、淸廉,正直,也不会引起嚴重的后遗症。
先将道德经CH58的原文和白话文登出,再讨论:
〖道德经CH58原文〗
1、其政闷闷,其民淳淳。2、其政察察,其民缺缺。3、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4、孰知其极?其无正。5、正复为奇,善复为妖。6、人之迷,其日固久。7、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8、廉而不劌,9、直而不肆,10、光而不耀。
〖道德经CH58白话文〗
1、圣人以无为治国,政事看似昏暗,但是人民的德行日趨淳朴敦厚。[注:闷闷-昏暗。淳淳-淳朴敦厚。]
2、而国君以有为去治国,政治看似有条理,而人民的德行反而薄缺了。[注:察察-有条理。缺缺-缺德。]
3、所以灾禍中隱藏著幸福,而幸福之下潜伏有灾禍。[注:倚-依靠。伏-潛伏在下面。]
4、谁知道它们最终的情况呢?因此禍福是没有一定的。[注:极-最终的情况。正-一定。]
5、虽然开始以正道治国,但是假如处理不当,隔了一段时间后,正道也许会变为邪道了,而善良的政策反而变得妖恶了。
6、人们对这种的迷惑,是有一段长的时间了。
7、由于以上的原因,圣人治国一定要:虽然方方正正,但是不可以割伤人。[注:方-方正。割-伤人。]
8、虽然清廉,但也不伤人。[注:廉-清廉。刿-伤人。]
9、虽然正直,但不放肆。[注:直-正直。肆-放肆。]
10、虽然有光芒,但不耀眼。[注:光-光芒。耀-耀眼。]
〖讨论〗
1、正复为奇的例子很多。最好笑的事是:本来儒家所鼓吹的孝道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在明朝时期,太过走了极端,而有人?了卄四孝的故事。原本卄四孝中,大概只有几个是真实的故事,我们都知道在三字经内的1、香九龄、能温席,和2、融四岁、能让梨。这二个故事应该是真实的,但是其他许多故事,很多也许是由后人杜撰出来的,所以就变成笑话。反而在1919的五四运动中,搧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企图改变儒家的传统孝道思想。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的例子。
2、我们都知道,在上古的中国政治中,有堯让位给舜,舜让位给禹的禅让制度。但是因为大禹把当时的大洪水有效的治理成功,让当时的百姓怀念他,所以在大禹死后,百姓就推出他的兒子继位,就切断了有名的禅让制度,变成三千多年的帝王制度。所以也可以说:大禹治水虽是福,但是也潜伏着三千年帝王制度的大禍。
3、聖人了解这个物极必反的原因,所以更加小心治国。聖人治国一定要有分寸,晓得过之猶不及的道理。所以聖人作事方方正正,而且清廉,但是他绝不会伤害其他人。虽然官员中有渎聀或貪汚或为非作歹,但是絕不能有陷害贪污者或为非作歹的人。圣人是非常正直,是以善良和诚信为本,不为奸作歹,不杜撰。虽然有光芒,但是绝不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