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的故事
讲几则二十四孝的故事吧,或许对我们会有所启发。首先重复强调一下,二十四孝的故事,类似于宗教的故事,我们只能把它当寓言看。不能把它当成社会上具体发生的案例,去做技术上的判断。寓言的特点在于,只要它在某一点对你有所启发,它就成功了。
讲的是汉文帝的故事。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文帝的母亲薄太后生病,卧床三年。文帝不仅是每日问病,并且亲尝汤药。这个亲尝汤药的关键点在于:对母亲生病的痛苦,可以感同身受。
感同身受后所给出的关爱,才最是被关爱者需要的。
讲的是孔子的弟子闵损,母亲死后,父亲续弦再娶。因为穷,后母只给自己生的儿子穿棉衣,而给他的冬衣,是以芦花代替的棉花。后来父亲知道了,要休掉这个后妻,闵损跪求父亲原谅他的后母,说道:“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后来后母被感动而悔改。
如果改变的结果更糟,那么牺牲一下小我,以获取家庭的和睦。
也是孔子弟子子路的故事。子路穷的时候,常常要为亲人,从百里之外背来吃的。后来自己发达了,亲人却都不在了,面对佳肴美酒,他禁不住感慨:要是亲人们都还在,即使要我从百里之外去背来吃的我也愿意啊!
有亲人能去关爱,有时已经是很幸福的事情了。
就是那个天仙配故事的原型。讲的是汉朝的董永,卖身葬父,感动上天,派来了仙女帮他,还清了债务。当然在这个原版故事里,不是来讲自由恋爱的,仙女干完事自己走了,也没有那个可恶的老天。
这个当然是典型的宗教式的故事。无非是告诉你,遵守孝道,好人有好报,所谓的“人在做,天在看!”
后汉的陆绩,六岁的时候,去袁术家做客,觉得那个橘子很好吃,就塞了两个在怀里,主人发现后很奇怪,问他为什么,因为你要吃可以尽管吃啊,他说他的母亲喜欢吃这个,带回去给母亲吃。
孝顺其实就是你经常想到他们,你有什么幸福的事情,总是想和他们分享。我们现在或许可以对情人做到这个,但很难对父母做到这些。
晋朝一个叫王祥的,也是有个恶的后母,不仅对他不好,还在他父亲面前挑唆,也弄坏了他们的父子关系。大冬天的后母要吃新鲜的鱼,王祥就赤身睡在冰上想把冰化掉。忽然,冰自己化掉了,鲤鱼也自己蹦出来了。
不用说这是寓言,谁要是也学着去做,只能说你自己有问题。我以为,这其实和“别人打了你左脸,你就把右脸也让他打”是类似的。现如今的中国人是最爱憎分明的,象“爱你的敌人!”这类的话我们是理解不了的。
这个更是被鲁迅称之为“愚孝”的一则故事。
晋朝的吴猛,八岁的时候,家里很穷,连蚊帐也没有。夏天蚊子多,叮到他时,他不去驱赶,他不希望这被驱赶的蚊子会去叮咬他的家人。
但我看了倒很感动。当苦难来临,我们又无法去除的时候,一个有爱心的人,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让我独自承受这些苦难吧!
也是晋朝的一个叫王香的,十四岁,和父亲一起去打猎。父亲给老虎叼走了,王香一时情急,上前双手死死掐住老虎的脖子,就这样,救了父亲。
真爱,往往是忘情的,完全没有了功利的判断。
宋朝的朱寿昌,七岁的时候,生母就被父亲的大老婆给弄出去,嫁了别人。母子不相见有五十年,终于有了母亲的消息,于是他就决定弃官寻母,最后找到了自己的母亲。
当孝顺需要我们舍弃一些东西的时候,我们能做到什么程度呢?也用不着弃官,只是把眼前的事业先放放,多去看看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