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的起源※
陶器是随着史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而出现的,制陶的发明与人类开始定居生活以及与火的使用有密切的关系,泥土或粘土经火焙烧后而变硬,促使原始先民有意识地用泥土制作并焙烧成他们所需要的器物。
※陶器的主要制作方法※
1、泥条盘筑法:
泥条盘筑法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方法,简单的讲,就是将拌好的泥土搓成泥条,从器底依次将泥条盘筑成器壁直至器口,经拍打并抹平器壁盘筑时留下的沟缝,然后入窑烧制。
2、轮制成型:
轮制成型是在盘筑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制陶技术,它借助于称为“陶车”的简单机械对陶坯进行修壁,“陶车”是一个 圆形的工作台,台面下的中心处有圆窝置于轴上,可围绕车轴作平面圆周运动。将陶坯置于工作台面的中心,推动台面旋转,便可以用手或借助工具对器形进行修 整,例如大汶口文化的黑陶高柄杯,器壁薄匀,即是用轮制法制作。
※瓷器和陶器的主要区别及原始青瓷※
类别 | 原料 | 温度 | 釉 |
陶器 | 一般的粘土,含铁量一般高于3% | 1000摄氏度以下 | 无釉或施低温釉 |
瓷器 | 瓷石、瓷土,含铁量一般低于3% | 1200摄氏度以上 | 12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釉 |
原始釉是在我国首先出现的,这与我国许多地区分别蕴藏着丰富的瓷石、高岭土原料有关。原始瓷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我国的商代。之所以称它为原始瓷是因为它属于瓷器生产的早期和低级阶段,吸水率和显气孔率都比较高,釉层薄而且容易剥落,制作工艺比较原始。
※绚丽斑斓的唐三彩※
唐三彩是唐代彩色釉陶的统称。多用白色粘土作胎,以含铜、铁、钴、锰、等金属元素的矿物质为着色剂,配制低温 釉,施于坯体表面,在800-1000摄氏度左右低温中烧成。其彩色并不仅限于三种颜色,一般有绿、黄、蓝、白、紫等多种色彩,但以黄、白、绿为主。唐三 彩主要用于随葬。常见的有瓶、钵、罐、盘、杯、豌、盂、枕等普通生活器皿,此外还有各种动物和人俑及建筑、家具等等。唐三彩雕塑的工艺成就在世界上享有极 高声誉。
※宋代五大名窑简介※
窑口 | 汝窑 | 官窑 | 哥窑 | 定窑 | 钧窑 |
主要特点 | 烧造年代极短约在北宋晚期宋徽宗统治时期,其特征为天青釉,香灰胎, 细开片,圈足多包釉,底心有 "芝麻钉"痕。窑址在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 | 胎有灰、黑和米黄数种,釉有厚、薄两种,纹片大、小均有,釉色有粉青、米黄、深米黄等。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窑址未明。南宋郊坛下官官窑址在杭州南郊乌龟山。 | 釉色以灰青为,以纹片为装饰。其中有一种大小纹片相结合者,大纹片呈黑色,小纹片呈黄色、有"金丝铁线"之称。窑址未明。 | 以生产白瓷为主,釉色白中闪黄,有"象牙白"之称,装饰有刻花、划花、印花与剔花多种。由于采用覆烧工艺,进贡皇家的上等产品多包镶金、银、铜口。窑址在河北省曲阳县。 | 因为铜在还原气氛中呈现红色,所以钧窑利用铁、铜呈色不同的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纯天青、纯月白的多种釉色。窑址在河南省禹县。 |
※明清主要瓷器品种简介※
釉下彩 | 釉上彩 |
在成型的胎体上用色料绘画、 上釉后入窑高温烧成的瓷器品种。特点是彩在釉下,永不褪脱;用手扪之,光滑平整。 | 指在已烧成瓷器的釉面上用彩料绘画进行装饰的品种,因彩在釉上,用手扪之,有凹凸感。釉上彩品种需要二次烧成。先在窑内烧成瓷器,再经彩绘后,入彩炉烤烧,温度在750-900℃左右。 |
青花 | 釉里红 | 五彩 | 粉彩 | 珐琅彩 |
在瓷胎上用钴料着色,然后施透明釉,以l300℃左右的高温一次烧成。 | 在瓷胎上用铜料绘彩。施釉后,在高温还原气氛下一次烧成。 | 明宣德已有五彩。嘉靖、万历时期的官窑釉上五彩瓷,以釉下青花作为一种彩色和釉上多彩相结合,称青花五彩。清康熙朝,发明了釉上蓝彩和光亮如漆的黑彩,使釉上五彩取代了青花五彩。 | 是釉上彩的新品种,其特点是在施彩之前先用"玻璃白"打底,施彩后用笔将颜色洗开, 使之呈现浓淡明暗之感。雍正朝成就最高。 | 珐琅彩瓷器是一利极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它的制造过程一般是先在景德镇用高温烧成白瓷,然后送到北京清官内务府造办处以珐琅料施彩,由造办处珐琅作在彩炉中以低温烧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