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公

博客博客博博客, 客博客博客客博
正文

兔毫盏

(2014-12-19 09:46:16) 下一个

 兔毫盏,其实就是位于东南省建阳的建阳窑,所烧制的一种黑釉瓷。

    建阳窑即建窑宋代名窑之一,亦称“建安窑”、“乌泥窑”,其始于晚唐,盛于宋,而衰于元。主要是烧制青瓷、黑釉瓷、青白瓷等。

    建窑烧制的小碗最多,胎骨乌泥色,釉面多条状结晶纹,细如兔毛,称“兔毫盏”。也有烧成“鹧鸪斑”和“银星斑”的,别致美观。

    釉下毫纹,是利用酸性釉料所后成的酸化痕迹作装饰,因建窑瓷皆仰烧,釉水下垂,成品口缘釉色浅。由于器壁斜度不同,流速快,成纤细毫纹,流速稍慢则粗,就成兔毫之状。有的器底,刻有“供御”和“进”琖等字样,为贡瓷。

    其实像兔毫盏之类的黑釉瓷,原先并不受人重视,其兴起,也是有着当时的历史渊源的。

    在宋代初期,随着品茶方式由“煎饮”到“点饮”的转变,斗茶习俗就开始在东南省的民间开始盛行起来。“斗茶”又称“茗战”,即以战斗的姿态决出胜负。斗茶不仅仅是决出茶的品质优劣,实质上是一种追求精神愉悦的艺术化茶事活动。

    而随着斗茶的兴起,为衬托白色茶汤,及分辨水痕,因此厚胎保温的“建窑黑釉兔毫茶盏”,成为当时士大夫、文人间的最爱,也是茶诗中最常被提及的茶器。至此,建窑兔毫盏开始闻名于世。这只兔毫盏,翻边,束口,内外全施黑釉,外壁挂釉不及底,釉厚,上薄下厚,故口沿一圈呈赭褐色,底部淌釉有垂釉痕。

    内外黑色釉层中排列出均匀细密的筋脉,形状像野兔毛毫,细长拥挤,又如成千上万条小虫子在黑色泥土中朝下爬动。

    产生这种奇观是因为建窑黑釉含铁量高达9%以上,在高温烧造中,釉下气泡将铁质带到表面,然后流成条条针状,形成以黄、白、褐、蓝为主的窑变色。

    其中以黄、白、蓝色居多,民间俗称“金兔毛”、“银兔毛”、“蓝兔毛”,还有的称之为“金银兔毫”。
 此盏釉色肥厚,窑变焕发出金银色的光芒,纹理流畅均匀,十分难得。底足露胎呈色紫褐色、粗而坚硬、重如铁渣。

    用手抚摸釉面时可以明显的感觉到有一种凹凸不平的感觉,在对着光源以45度角观察时,就能够很清楚地看到那些“兔毫丝”都是凹陷于黑色的釉面之下的。

    而在高倍放大镜下,可见其釉面开细小蝉羽纹,点缀着雪花片般的金星、银星。其流淌下垂的兔毫纹,呈现着浓淡深浅、曲曲弯弯不规则的宛如西北黄土高原的丘壑,呈色上浓下淡,以至消失,给人一种自然的美感。

    宋建窑黑釉碗甚多,但如此件这么好的釉水显然非常少见。关键是此兔毫盏的圈足内刻有竖行“供御”二字,说明这是贡瓷,可谓是非常难得。

(快捷键 ←)上一章 | 返回目录| 加入书签 | 推荐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