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古董市场买东西,看见一件木雕,被它紫色所吸引.经过讲价,做为添头一起买了下来.
看木纹和以前买的紫檀一样.经试验和辨认,确认为小叶紫檀制品.
入水即沉.
用酒一擦出现血红色.
入水即沉.
属于紫檀属的木材种类繁多,但在植物学界中公认的紫檀却只有一种,“檀香紫檀”,俗称“小叶紫檀”。紫檀中精品,紫檀木是檀木中最名贵的, 生长极其缓慢,需数百年方能成材。紫檀木质坚硬,分量比其他硬木重,入水即沉,没有疤痕,呈深紫色,结构紧密。
紫檀少有大料,俗话说“十檀九空”,故紫檀木极为珍稀。古人云 “人分三六九等,木分花梨紫檀。”又因为印度小叶紫檀的色泽和花纹美丽细腻常为皇室所用,同时又可称为“帝王之木”, 紫檀木制品体现王者之风。
明代(公元1368——1644),紫檀为皇家所重视。海上交通的发展和郑和七次下西洋,促进了与南洋各国的贸易沟通和文化交流。各国在与中国定期和不定期的贸易交往中,也时常有一定数量的名贵木材,其中包括紫檀木;但是这对中国宠大的统治集团来说,远远满足不了需要,于是明朝政府又派官赴南洋采办。随后,私商贩运也应运而生。到明朝末年,南洋各地的优质木材也基本采伐殆尽。尤其是紫檀木,几乎全被捆载而去。截止到明末清初,当时世界所产紫檀木绝大多数尽汇集于中国。清代所用紫檀木全部为明代所采,有史料记载,清代也曾派人到南洋采过紫檀木,但大多粗不盈握,曲节不直。根本无法使用。这是因为紫檀木生长缓慢,非数百年不能成材,明代采伐殆尽,清时尚未复生,来源枯竭,这也是紫檀木为世人所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欧美等西方人士较中国更重视紫檀木,因为他们从未见过紫檀大料,认为只可作小巧器物。据传拿破仑墓前有五寸长的紫檀木棺椁模型,参观者无不惊慕,以为稀有。直到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见到许多紫檀大器,才知道紫檀精英尽在中国。于是多方收买,运送回国。现在欧美流传的紫檀器物,基本上都是从中国运去的。由于运输困难,他们一般不收买整件器物,仅收买柜门、箱面等有花纹者。运回之后安装木框用以陈饰。
清代中期,由于紫檀木的紧缺,皇家还不时从私商手中高价收购紫檀木。清宫造办处活计档中差不多每年都有收购紫檀木的记载。这时期,逐渐形成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即不论哪一级官吏,只要见到紫檀木,决不放过,悉如数买下,上交皇家或各地织造机构。清中期以后,各地私商囤积的木料也全部被收买净尽,这些木料中,为装饰圆明园和宫内太上皇宫殿,用去一大批;同治、光绪大婚和慈禧六十大寿过后已所剩无几;至袁世凯时,遂将仅存的紫檀木全数用光。
非洲没有小叶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