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人们将目睹英国与中国之间签署暴风雪般多得令人目不暇接的多笔商贸大单。
不过,知道吗?最近十天在英中商业精英中间四处打探此番访英重头戏的结果是,得到的回答都一样:该谈的都谈好了,该签的,有没有总理和首相的握手都会签。
既然如此,那中国总理兴师动众率领大队人马来到伦敦就是为了和英国官员碰碰杯,签几份备忘录? 答案:来的目的是研考和学习。
来自中国官媒的政治正确主旋律对这次李克强访问的描述是:中国是充满自信的新兴超级强国,而英国则是一个衰落到只剩博物馆和旅游景点的老帝国。
但是李克强深知此言并不尽然。说到底,他一方面是中国这个问题复杂多元、繁多到难以治理庞大国度的危机处理总负责人,而另一方面,他也是一个一路亲历文革苦难和今日浮躁的法律学者和经济学人。
对他来说,英国不仅不是一座陈旧的博物馆,反而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鲜活案例, 一个避免了中国式血腥革命而相对平稳地渡过了工业化、城市化和帝国荣枯阶段的活案例, 一个尽管国力今不如昔却继续维系国富和民富的案例。一句话,一个值得学习研究的国家。
第一课:王室范例
有报道称,李克强一行坚持此行要拜会女王。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个即可照相留念又可学习英国的绝好机会。
在中国,领导人就如何为“中国梦”充填实质而不令其流于形式和被口号化费尽了心思。
他们希望能拥有超脱出日常民间纷争的统治权威和合法性。英国王室正是这样一个良好范例。李克强肯定意识到,女王在他出生前就已经加冕登基了。她如何能长期拥有臣民的热爱和效忠呢?她如何在不苟言笑之余展现出自有的价值观?她如何不依靠金珠宝气也能在国典之上尽显雍容大度?又如何举重若轻地秉持家训,让人们对王室继承安排毫无非议?
与王室成员握手可就另当别论了。 中国电视上充斥着古装朝代戏,对于活着的王室贵族更是推崇备至。 《唐顿庄园》就让亿万中国人着迷。电视上如果出现李克强总理和英国女王在温莎堡会晤的镜头,一定会在忙看世界杯集锦、忙搓麻,和忙用晚餐的观众中抓到不少眼球。
第二课:管理媒体
“他们变得和我们的政客一般无二了!” 一位多年关注中国政治局势的欧洲商人感叹说。
“曾几何时,中国领导人多是一些言之有物的坦直技术官僚。可是现在,他们也都懂得如何空洞地传递媒体爱听的口号式信息。”
当他面对镜头微笑时,李克强可能也会对上述怀旧略表同感。不过,他仍是一个现实主义者。
有些人或许认为,在没有自由选举、一党专政的中国,领导人完全可以无需顾及讲话尺度; 这种想法在今日中国可就大错特错了。卅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养育出一代既从未吃过苦,又及其缺乏耐心的年轻人。他们是否永远忠于共产党,谁也不敢担保。共产党必须向民众展示,他们在努力治理空气污染,努力消除在教育和医疗系统中的腐败。
也许管控一切的欲望深入了中共这个列宁主义式集权政党的骨髓,但是稍有头脑的共产党都清楚,在六亿人上网的今日中国,单凭行政命令来推行政治意志是行不通的。当然,这并不是说那些没头脑的官员就不会继续试图走老路。
中宣部和官媒每日都会发出无数有关什么新闻应该报道、可以报道和如何报道的指令。结果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彻底放弃官方媒体,投入到社交媒体和它们提供的泄愤平台。
正因为如此,英国政客和媒体之间的关系就更值得学习研究了。从中国政府角度看,英国的媒体说白了简直既可怕又可气;不过他们很快就会觉察到,有本事的政客仍能有效通过媒体把他们的信息传播出去,而且政府的话还经常被公众相信。
当李克强出任河南省委第一书记的时候,正值艾滋村、厂房大火和大型矿难等公共丑闻不断的多事之秋。如今作为国家级危机管理的第一把手,他每年更要遇到平均约十万起的抗议、骚乱等“群体事件”。没人比他更清楚,一个政府面对危机时最怕的就是讲话没人信。 这一点上,至少可以跟伦敦学学。
第三课:软实力——英国魔力
女王是很多中国人心中一个有关“英国不应给力却仍然给力老古董”清单上的头一号; 英国广播公司BBC,英超足球和英国各地世界级的高等学府估计也在单上。
说到国际间软实力,中国除杂技表演团、外派熊猫和官方宣传外,似乎拿不出别的什么。而现在,北京极为想为“中国梦”增添一些国际层面的元素。
在更加注重意识形态的过去,中共绝对不会认知大英帝国的历史绝对不仅仅是环球贸易和炮舰外交区区这几点内容的事实。
随着中国自身开始日益多地扮演一个全球性角色,他们也开始更多关注英国如何实行当年的殖民统治和打造利用如今的软实力。
2012伦敦奥运和2008北京奥运截然不同。中国观众也注意到了英国电影、音乐和艺术风的魅力。李克强及其一行也会为琢磨出中国软实力如何也能让世人感到轻松愉快的道理而苦心冥想。
第四课:清理环境——伦敦故事
中国人把狄更斯的小说“奥利弗·退斯特”翻译成《雾都孤儿》。可如今,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城市多数都在中国,而是否能有效治理污染也被很多人视为关乎中共存亡的大事。 “你们如何治理好雾霾?”这个问题,中国总理肯定希望得到切实的,也是能立即回国实施的答案。
他深明深信治理污染之重要。三年前他上次以副总理身份访问英国时,在走访瓦特福德一个工业园区的时候,对当地的可持续城镇设计感触良多,随后便授权英国公司帮助湖南长沙设计一个生态城市。
工程顾问公司Atkins的马克·哈里森就是城建蓝图的主设计师。他指出,英国建筑公司尚无法进入中国市场,但是顾问公司则理应大有用武之地。
“英国首先实现了城镇化,” 哈里森说。 “英国的经验相对成功。我们的多职能综合团队既经验丰富又具有创新能力。正好符合中国需求。”
这一课实用和迫在眉睫的另一个原因是,中国正在全面重建阶段。在全中国各地,二百多座新城正拔地而起。如果中国不能一开始就正确规划和建设,那么未来几代人都会面对更多的雾霾和拥堵。
中国仍然实行着由上而下、尽可能不征求民意的苏联式计划模式,因为官员们担心工程计划会被民意瘫痪。然而,中共政权各部门之间又经常互不沟通,与外界认为他们内部铁板一块的看法迥然不同,这也使得设计和打造拥有设施、交通线、园林区配套、节能减排和适合居住的城镇建筑群变得更加困难。
引入他山之石的外国设计师是打破官僚系统瓶颈的一招妙棋。
第五课:缜思长考
他很清楚,说起来英国大小最多合中国一个省,但是正是这个英国可以给他提供现实的成败经验和对比。不过,失败只是相对而言的,而矛盾的相对性更是中国政治的特性。
在李克强就英国王室、媒体管理、软实力深思长考的同时,他也知道,中国当下最紧急的挑战是如何在城镇化问题上走对路子,而我怀疑这也是他最愿意从英国取经的一大方面。
英国的大城市像中国人想象的那样运作着,英国城市的居民享受着中国人希望享受的生活品质。能有机会近距离研考这些细节,即使多几次场面上的礼节捧杯和闪光灯照射恐怕也是值得的。
BBC中国总编辑 凯瑞(Carrie Gracie) 2014年6月16日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阿Q就是阿Q,依靠台巴子,港巴子斤了把一箱箱的搬进国内的钞票,刚吃上了二碗白米饭,和穿上两条新裤子,就想和人家斗福,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告诉您不管美巴子,英巴子,港巴子,台巴子,进去里边,送给亲朋戚友不是钞票,就是名牌,您们出来,除了咱们要开车来来去去的,要开车一两个小时送他们到便宜名牌大卖场,还得包吃,包喝,包住,送的礼物却大不了是两包平价茶叶而了,懂吗?
1)一个是世界上最受人尊敬的政治体系之一,一个是最恶心的体制之一
2)一个人均GDP 38000美元,世界富国, 另一个人均GDP6000, 连个零头也不够,是穷国,还把好地方(香港)搞穷了。
这里说出的五条是表面现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