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城华人不算多,在这50万左右的人群中,有那么几千人吧。人虽少,但活动还是不少的。前几年在我家地下室合唱团和舞蹈团合并,成立了歌舞团,据说我是团长。这几年平时还是各玩各的,但也偶有些合作,可见团长很是失职。
今年母亲节有了次真人演出,加之这几年没有Party,大家都憋坏了,于是在公园里找了个棚子,大家High一下。太极剑与时装团也加入了进来,显得热闹了些。
让我来主持,这就是个瞎掰的事情,我擅长。第一个节目是藏族舞蹈,我忽然想起个问题,大家平时唱的、跳的都是些什么藏、蒙、苗族舞蹈,没有了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我们唱什么?跳什么?
难道汉人只会跳忠字舞,唱“我爱北京天安门”么?
主持时问了大家这个问题,当然了,这样的问题也不能指望有什么答案。
细思起来,其实汉族在历史上是不缺这些的。孔子就强调以礼乐治天下,这乐就是音乐了。当然了,这些是高层们玩的东西,屁民们是没什么资格欣赏的。
曹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可见是可以唱的。宋朝的词也是要唱出来的,柳咏就是舞姬们的坐上宾,以风流自居。到了元朝,有了元曲。
这些后来都消失了,究其原因也许是没有了传承。没有传承,应该是没有群众基础,都只是些少数人才能欣赏和玩得起的东东。
近代似乎以京剧最为有名,但这玩意儿真不是谁都能唱的,所以也只有表演性质,一帮泥腿子不会在干农活的时候唱京剧,也不会在插秧时扭秧歌。
那么汉人为什么没有唱歌、跳舞的习惯呢?
要发自内心的唱歌跳舞,得有个好心情,与物质生活的好坏没有绝对的关系。君不见黄土高坡上的放羊娃们赶着羊群,放声高歌“信天游”么?那些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们围着篝火自娱自乐,也未见得生活条件有多好吧。国际上能歌善舞的民族们也不会就一定富得流油。
但他们应该有一颗不被压抑的心灵,有追求美好的愿望,这样才能唱得出来,跳得起来。
汉人们都在做什么呢?皇上琢磨着怎么保江山,奴才们琢磨着怎样讨好主子,继续高升,而百姓们则是拼命努力,以求从奴隶变成奴才。成天介心事重重,压力山大,哪有心情唱歌跳舞?
活着就一个字: 累!
在汉人正统文化中,歌者、舞者地位低下,也是这两者不能流行的原因之一。“士农工商”中压根没有这些文化传播者的位置,即使水平再高,也就是个卖艺的身份,特别是妇女。有钱有地位的人家,是不会让后代以此为业的。
久而久之,汉人几乎没有了自己喜欢操弄的音乐和舞蹈,也没有了自己载歌载舞的习惯。上层们欣赏的玩意,在百姓中没有条件流行起来。
唯一能做的就是逢年过节和喜丧之事时请个专业团体来表演一下,而自己只处在看客的位置上。
而仅存的一些歌舞大多苟活于偏远之地,如西北的信天游、秦腔,东北的秧歌、二人转啥的。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们也大多处在不被中原那被正统国教浸染的地方。
没有了歌舞,也就没有了一颗追寻自由的心灵,和放空自己的途径。那么剩下的也只剩下压抑,以及在物质条件上的获得而得到的短暂快乐。
自由这个奢侈品不是汉人们追求的目标,也许压根儿就没这概念。
是悲剧吗?应该是的,有的只有活着,而不是生活。
----------
后院的四季有四季的风景,秋天到了,来几张秋景图吧。
女友或老婆被人摸了一下,不少汉人就受不了。这能放开,把舞跳好?
这个现象在世界上很普遍,试试能否找到反例?
其实就是因为文明程度的提高使得情绪表达方式多样化,只有表达深刻的才会流传,如今人们知道唐诗宋词,你知道几首唐朝宋朝的民间歌曲?
所谓能歌善舞不过就是一种原始动物本能的表现,一般要求群体效应。而人类文明发展在情绪表现上的趋势是个体化,就是“这是我的”,这样才最大限度表达情绪,而不是依附他人的行为模式。
这种个体化个性化的特点是文明发展过程的成果之一,人类社会发展有一个矛盾,就是组织性是效率的前提。但发展的目的是让人们有更多选择,这两者有冲突。因此社会良性发展的模式是在某些方面不得不增大组织性的同时,在另一些方面走向多元化多样化,情绪表达的个体化多元化就是常见现象。
这显然与能歌善舞模式所要求的具有群体性特点不容。
不如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问题,在文明文化相对发展的民族或者国家或者社会(不限于汉族),表达情绪的方式与能歌善舞相比,是更多了还是更少了?
楼主也许能注意到自己观点的误区。英国人历史上曾经嘲笑爱尔兰人和苏格兰人的舞蹈,目的是为了体现自己的文明更发达。
说一句政治不正确的话,能歌善舞意味“土”。
成都的藏族锅庄舞大行其道,十分美妙。
霓裳羽衣是皇家东西。
后院真漂亮。收门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