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走边唱
作者:伊城
活到四十岁的时候,才忽然发现,人的一生是可以用诗、可以用歌串联起来的。
我们那一代,启蒙的歌曲不是儿童歌曲,而是革命歌曲。每到家庭大聚会的时候,比我小一岁的表妹,总会和我一起争着唱“洪湖水呀,浪呀么浪打浪”,只不过,还未读书识字的我们唱出来的都是自我改编的版本。我唱成“馄饨水啊,浪呀么浪打浪”,心里想的就是我们那个时代最盼望的美味:煮大馄饨;表妹唱的是“洪湖水呀,老大呀打老二”,可能心里想到的是我和她的争执。大人们听我们唱歌就开始笑,他们越笑,我们就唱得越起劲,全然不明白自己唱的根本不靠谱。
大学毕业前的最后一次聚餐,我们的那位山东大汉的班长忽然悲情地说:也许我们很多人从今天起,就可能一辈子见不到了。此话一出,大家都沉默了,原本就很复杂的离别的心情此刻降到了最低沉。“这辈子的最后一次”,放在哪件事上都值得纪念。忘记最后是谁提议:我们干杯吧,干杯前每人讲一句最能代表自己的话,然后我们就此告别。在那个晚上,我选了一句当时流行歌曲的歌词:“不为别的,只为那传说中美丽的草原”。
毕业后快要20年了,我没有再见过班长,没有再见过当时同班的绝大多数同学。当然,那传说中美丽的草原也依然在我的梦想中传说着。而我就是这样地在寻找传说中忘掉了自己的目标并且渐渐老去。毕业12年后,我在新加坡遇到一位和我大学同系同级不同班的同学,因为当时上大课同级学生都在一起,我们记得彼此的名字却见面时不认得对方。我们都从对方的脸上读到了自己的衰老,从谈话中体味到了彼此的无奈。我们也相约再见面,但七年过去了,我们却没有主动联络过对方。
二十年岁月的流动中,无数的好歌感动了无数的心灵,我看到报社的一个经历过上山下乡的老记者在听到“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时,就躲在一角默默抽烟的情形,也看到过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在感叹,谁为“同桌的你”盘起长发,披上嫁衣?而我也在罗大佑“乌溜溜的黑眼珠和你的笑脸”中,一直行走着,一直衰老着,直到有一天忽然发现,“乌溜溜的黑眼珠”不再属于我,而是已经完全移植在我17岁的女儿身上了。
第一次坐飞机出国,飞机离开中国境内,进入日本国土的时候,我从机舱上望下去,美丽的山川河流尽收眼底,此刻在我心中涌起的却是忘记了诗人名字但却牢牢记得的两句诗:左翼下的河流/和右翼下的土地/都不是故乡/风吹过心底/那里有湿漉漉的故乡。
之后的无数次,当我从飞机上俯瞰的时候,心头跳出来的总是这几句诗。流行歌曲对我日渐远离,而怀旧诗歌却随时等候在心头,在需要的时刻立即跳出,伤感但又贴切。对漂泊在外的人来说,离开了太久的故乡,不再是某个地方,当我们兴致勃勃地带着自己的孩子回到故乡时,故乡已经变成我们不认识的样子了。于是故乡成了每个游子心底湿漉漉的那个记忆,不能忘怀却又无法触摸。
离开故乡的若干年后,我在飞机上认识了一位家乡的女企业家。交谈之后才发现,我们竟然毕业于同一所中学,更让我惊奇的是我们竟然有共同的执著:从来唱不准任何一首歌,但却偏偏爱唱歌。我们在飞机上一见如故,于是就相约一起唱歌,准确地说,是一起“吼歌”。她嗓门之大、跑调频率之高、以及在唱歌中的自信,都让我深感佩服。三个钟头唱下来,她总结说:“我依然是"长跑"冠军,你只能算是"短跑"健将”。就这样在笑声中我们一下子就成为好朋友。我们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我从十八岁开始,就从家乡往外跑,一站又一站,她从十八岁开始,就把外面的东西往家乡带,一种产品又一种产品。我跑了这么多地方却没做好一件事,她从没离开家乡一步,却把那么多事做得那么好。我们并不经常联络,但我每次回到家乡,一定打电话给她,无论她多忙,也一定能找出时间一起“吼歌”,吼完之后我们又各忙各的,在各自的轨道上陀螺般的运转。我知道她的目标是在四十岁的时候,开40家连锁店,她也知道我的目标是在四十岁的时候,写完那部搁浅许久的小说。
我们都没实现自己的愿望。
她四十岁生日临近的时候,我正想着怎样给她一个惊喜,却意外地从姐姐的电话中得知,她得了乳癌,并且好像是一发现就很严重的那种。
我是在下班的路途中,在拥挤的地铁上接到这通电话的。四周挤满了和我一样疲惫不堪的人,和我一样头脑已经被工作搅得麻木的人。但那一刻,我清醒了。为了不让周围的人看到我奔涌而下的眼泪,我下了车,躲到地铁站的洗手间里痛哭。几天后,当我终于平静心情拨通她的电话时,她却依然兴致勃勃,问我,什么时候回来?我们再一起去吼歌。只是她的声音少了以往的嘹亮清脆,多了化疗后的虚弱。我忍住泪水,用嘹亮清脆的声音对她说,今晚九点,对着月亮,我们一起吼歌。
那是2010年的事。
2010年,对我是个相当值得纪念的年头。元旦刚过,我就送走了两队朋友,一队拖家带口从新加坡移民加拿大,一队拖家带口回去中国。我已经习惯在机场迎来送往,但这两次却让我感触良多。因为这两个家庭和我,都是差不多同时来新加坡的。如今他们离开了,自认为是“漂泊者”的我,却成了留守者。我带着儿子,在观景台上看飞机一架架地冲上蓝天的时候,我忽然明白了,人们常说现在的地球是平的,就是被那些不停的漂泊的脚踩平的。
在2010年,我也失去了在新加坡最疼爱我的两位老人。一位是没读过什么书,但却具有所有华人女性传统美德的老阿姨,一位是对我的生命有着巨大帮助和指导的,像父亲一样对我的人。世界上只有两个人永远以“坚强”来面对我,一个是我的亲生母亲,一个是这位亦师亦友亦父的老人,因为他们知道,在内心我是多么地软弱,多么地需要他们用刚强来鼓励扶助我。我现在还常常觉得这两位老人还未离开我,一个会对我关爱地说,肠胃不好,晚上睡觉要用手心贴着肚子;一个会对我说,遇到不顺利的事,就来听我唱歌吧,我正在学唱岳飞的《满江红》。
2010年,对我来说是一个困难的抉择的年头,也是一个感悟的年头。很多时候我们习惯用“加法”的思维来看待世界、看待人生,思维总是在一条直线上跑,但其实,生命永远是在多层面同时展开的。人生从本质上看是减法,我们每多活一天,都会少一天。跨入中年的门槛后,才明白,有些东西要忍痛舍去,有些东西要更加执著。终于明白人生是减法后,也就明白了生命的季节性原理,人的一生有不同的季节,今天在这里,明天在别处,在这里时就开心认真地在这里,要去别处时就开心快乐地去别处。日子总是在减少,而恩典却不曾远离。不论结果如何,也不论未来如何,我会微笑着进入下一个季节。
让2010年这个浮躁和喧嚣的年头获得沉寂的,是一位年轻的女孩所创作的名为《见与不见》的诗歌,这首诗歌藉着电影《非诚勿扰2》被广泛传播: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 相爱
寂静 欢喜
世界原本就是这个样子,情爱原本就是这个样子,悲喜原本就是这个样子,距离和空间也原本就是这个样子。默然相爱与寂静欢喜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我们失去了什么?我们得到了什么?我们经历过什么?我们即将面对什么?我们贫穷吗?我们富有吗?我们成功吗?我们失败吗?我们担心吗?我们坦然无惧吗?我们留下来吗?我们要离开吗?甚至你爱我吗?你恨我吗?这一切都不是问题了。
世界上确确实实有那么一种人,只有在“走”着,人才是“活”着的,“走”是他们的存在状态。世界上也有那么一种人,只有“停留”在某个地方,心里才是感觉安全的。世界上也有那么一种人,不论在何种境况中,他们都能“唱着”。每个人的生命状态不同。但在不同的生命状态中,每个人都能活出自己的风采。
生命就是一场专属的旅程,不论你是在家乡还是在异乡,不论你是走着,还是停留着,不论你是心静如水,还是激情躁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功课,只能由你自己去面对。
困扰我的只是一个问题:在人生这场旅程中,我认真地走过吗?我还能有当年一般的心境和梦想,对自己说:“不为别的,只为那传说中美丽的草原”吗?
黑眼珠会变黄,笑脸会有皱纹,朋友会来也会去,故乡会变得陌生,他乡也会变成故乡。漂泊者和留守者都一样,人人都走在生命的旅程上。
我依然相信,到处都有温暖的阳光;我依然相信,勇敢的人一路边走边唱。
作者简介:
伊城,女,本名徐振丽,笔名佳文、伊城等,出版过五本文学著作,是《广角》文学杂志的创办人之一。
作者:伊城
活到四十岁的时候,才忽然发现,人的一生是可以用诗、可以用歌串联起来的。
我们那一代,启蒙的歌曲不是儿童歌曲,而是革命歌曲。每到家庭大聚会的时候,比我小一岁的表妹,总会和我一起争着唱“洪湖水呀,浪呀么浪打浪”,只不过,还未读书识字的我们唱出来的都是自我改编的版本。我唱成“馄饨水啊,浪呀么浪打浪”,心里想的就是我们那个时代最盼望的美味:煮大馄饨;表妹唱的是“洪湖水呀,老大呀打老二”,可能心里想到的是我和她的争执。大人们听我们唱歌就开始笑,他们越笑,我们就唱得越起劲,全然不明白自己唱的根本不靠谱。
大学毕业前的最后一次聚餐,我们的那位山东大汉的班长忽然悲情地说:也许我们很多人从今天起,就可能一辈子见不到了。此话一出,大家都沉默了,原本就很复杂的离别的心情此刻降到了最低沉。“这辈子的最后一次”,放在哪件事上都值得纪念。忘记最后是谁提议:我们干杯吧,干杯前每人讲一句最能代表自己的话,然后我们就此告别。在那个晚上,我选了一句当时流行歌曲的歌词:“不为别的,只为那传说中美丽的草原”。
毕业后快要20年了,我没有再见过班长,没有再见过当时同班的绝大多数同学。当然,那传说中美丽的草原也依然在我的梦想中传说着。而我就是这样地在寻找传说中忘掉了自己的目标并且渐渐老去。毕业12年后,我在新加坡遇到一位和我大学同系同级不同班的同学,因为当时上大课同级学生都在一起,我们记得彼此的名字却见面时不认得对方。我们都从对方的脸上读到了自己的衰老,从谈话中体味到了彼此的无奈。我们也相约再见面,但七年过去了,我们却没有主动联络过对方。
二十年岁月的流动中,无数的好歌感动了无数的心灵,我看到报社的一个经历过上山下乡的老记者在听到“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时,就躲在一角默默抽烟的情形,也看到过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在感叹,谁为“同桌的你”盘起长发,披上嫁衣?而我也在罗大佑“乌溜溜的黑眼珠和你的笑脸”中,一直行走着,一直衰老着,直到有一天忽然发现,“乌溜溜的黑眼珠”不再属于我,而是已经完全移植在我17岁的女儿身上了。
第一次坐飞机出国,飞机离开中国境内,进入日本国土的时候,我从机舱上望下去,美丽的山川河流尽收眼底,此刻在我心中涌起的却是忘记了诗人名字但却牢牢记得的两句诗:左翼下的河流/和右翼下的土地/都不是故乡/风吹过心底/那里有湿漉漉的故乡。
之后的无数次,当我从飞机上俯瞰的时候,心头跳出来的总是这几句诗。流行歌曲对我日渐远离,而怀旧诗歌却随时等候在心头,在需要的时刻立即跳出,伤感但又贴切。对漂泊在外的人来说,离开了太久的故乡,不再是某个地方,当我们兴致勃勃地带着自己的孩子回到故乡时,故乡已经变成我们不认识的样子了。于是故乡成了每个游子心底湿漉漉的那个记忆,不能忘怀却又无法触摸。
离开故乡的若干年后,我在飞机上认识了一位家乡的女企业家。交谈之后才发现,我们竟然毕业于同一所中学,更让我惊奇的是我们竟然有共同的执著:从来唱不准任何一首歌,但却偏偏爱唱歌。我们在飞机上一见如故,于是就相约一起唱歌,准确地说,是一起“吼歌”。她嗓门之大、跑调频率之高、以及在唱歌中的自信,都让我深感佩服。三个钟头唱下来,她总结说:“我依然是"长跑"冠军,你只能算是"短跑"健将”。就这样在笑声中我们一下子就成为好朋友。我们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我从十八岁开始,就从家乡往外跑,一站又一站,她从十八岁开始,就把外面的东西往家乡带,一种产品又一种产品。我跑了这么多地方却没做好一件事,她从没离开家乡一步,却把那么多事做得那么好。我们并不经常联络,但我每次回到家乡,一定打电话给她,无论她多忙,也一定能找出时间一起“吼歌”,吼完之后我们又各忙各的,在各自的轨道上陀螺般的运转。我知道她的目标是在四十岁的时候,开40家连锁店,她也知道我的目标是在四十岁的时候,写完那部搁浅许久的小说。
我们都没实现自己的愿望。
她四十岁生日临近的时候,我正想着怎样给她一个惊喜,却意外地从姐姐的电话中得知,她得了乳癌,并且好像是一发现就很严重的那种。
我是在下班的路途中,在拥挤的地铁上接到这通电话的。四周挤满了和我一样疲惫不堪的人,和我一样头脑已经被工作搅得麻木的人。但那一刻,我清醒了。为了不让周围的人看到我奔涌而下的眼泪,我下了车,躲到地铁站的洗手间里痛哭。几天后,当我终于平静心情拨通她的电话时,她却依然兴致勃勃,问我,什么时候回来?我们再一起去吼歌。只是她的声音少了以往的嘹亮清脆,多了化疗后的虚弱。我忍住泪水,用嘹亮清脆的声音对她说,今晚九点,对着月亮,我们一起吼歌。
那是2010年的事。
2010年,对我是个相当值得纪念的年头。元旦刚过,我就送走了两队朋友,一队拖家带口从新加坡移民加拿大,一队拖家带口回去中国。我已经习惯在机场迎来送往,但这两次却让我感触良多。因为这两个家庭和我,都是差不多同时来新加坡的。如今他们离开了,自认为是“漂泊者”的我,却成了留守者。我带着儿子,在观景台上看飞机一架架地冲上蓝天的时候,我忽然明白了,人们常说现在的地球是平的,就是被那些不停的漂泊的脚踩平的。
在2010年,我也失去了在新加坡最疼爱我的两位老人。一位是没读过什么书,但却具有所有华人女性传统美德的老阿姨,一位是对我的生命有着巨大帮助和指导的,像父亲一样对我的人。世界上只有两个人永远以“坚强”来面对我,一个是我的亲生母亲,一个是这位亦师亦友亦父的老人,因为他们知道,在内心我是多么地软弱,多么地需要他们用刚强来鼓励扶助我。我现在还常常觉得这两位老人还未离开我,一个会对我关爱地说,肠胃不好,晚上睡觉要用手心贴着肚子;一个会对我说,遇到不顺利的事,就来听我唱歌吧,我正在学唱岳飞的《满江红》。
2010年,对我来说是一个困难的抉择的年头,也是一个感悟的年头。很多时候我们习惯用“加法”的思维来看待世界、看待人生,思维总是在一条直线上跑,但其实,生命永远是在多层面同时展开的。人生从本质上看是减法,我们每多活一天,都会少一天。跨入中年的门槛后,才明白,有些东西要忍痛舍去,有些东西要更加执著。终于明白人生是减法后,也就明白了生命的季节性原理,人的一生有不同的季节,今天在这里,明天在别处,在这里时就开心认真地在这里,要去别处时就开心快乐地去别处。日子总是在减少,而恩典却不曾远离。不论结果如何,也不论未来如何,我会微笑着进入下一个季节。
让2010年这个浮躁和喧嚣的年头获得沉寂的,是一位年轻的女孩所创作的名为《见与不见》的诗歌,这首诗歌藉着电影《非诚勿扰2》被广泛传播: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 相爱
寂静 欢喜
世界原本就是这个样子,情爱原本就是这个样子,悲喜原本就是这个样子,距离和空间也原本就是这个样子。默然相爱与寂静欢喜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我们失去了什么?我们得到了什么?我们经历过什么?我们即将面对什么?我们贫穷吗?我们富有吗?我们成功吗?我们失败吗?我们担心吗?我们坦然无惧吗?我们留下来吗?我们要离开吗?甚至你爱我吗?你恨我吗?这一切都不是问题了。
世界上确确实实有那么一种人,只有在“走”着,人才是“活”着的,“走”是他们的存在状态。世界上也有那么一种人,只有“停留”在某个地方,心里才是感觉安全的。世界上也有那么一种人,不论在何种境况中,他们都能“唱着”。每个人的生命状态不同。但在不同的生命状态中,每个人都能活出自己的风采。
生命就是一场专属的旅程,不论你是在家乡还是在异乡,不论你是走着,还是停留着,不论你是心静如水,还是激情躁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功课,只能由你自己去面对。
困扰我的只是一个问题:在人生这场旅程中,我认真地走过吗?我还能有当年一般的心境和梦想,对自己说:“不为别的,只为那传说中美丽的草原”吗?
黑眼珠会变黄,笑脸会有皱纹,朋友会来也会去,故乡会变得陌生,他乡也会变成故乡。漂泊者和留守者都一样,人人都走在生命的旅程上。
我依然相信,到处都有温暖的阳光;我依然相信,勇敢的人一路边走边唱。
作者简介:
伊城,女,本名徐振丽,笔名佳文、伊城等,出版过五本文学著作,是《广角》文学杂志的创办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