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咖啡的和吃大蒜的人不能在一起
首先声明这不是我的观点,这是中国某某波的一句话,瞧瞧,我的求生欲怎么样?贪生怕死、胆小怕事,此时耳畔响起《蹉跎岁月》里歌声,那就是我,还是拖着余音的那种,那就是我、我、……。
其次是明确一下,喝咖啡的和吃大蒜的都是什么人?某某波本意是自己是阿拉上海人,喝咖啡的小资,有品味,有修养,不屑于苏北及广大周边地区的人;吃大蒜的是德云社一帮说相声的,满嘴大蒜味,低俗,无品,土拉巴叽的人。
有点就有面,这还有泛指,就是把圈画大一点儿,延伸线的头上再划圈儿,事儿就大了。吃大蒜的,泛指北方人,喝咖啡的还是那几个区的,因为这是按照金字塔结构理解的,把喝咖啡的拱到上边,尖顶区,再怎么泛指也还是那几个区,你弄几个武汉喝咖啡的挤进去,一样是遭白眼,"哎哟,外地人好伐?"
这句话说出了一种现实生活,但是含有的歧视成分颇多,挨骂是正常的。
曾经看过电视剧,《父母爱情》《金婚》和《王贵与安娜》都是两类人长长久久的婚姻故事,不要说那个年代的政治环境造成了这样的生活,政治只是一个方面的原因,在当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生活中离不开金钱,当金钱成为生活追求中的压力或支撑力时,这两类人也是可以共处的,没有电视剧的例子,但是拜金女的故事天天在上演。
其实这句话完全可以说的文雅一点儿,甚而至于理直气壮,道不同不相为谋!所谓的道,万千人有万千的理解,各取所需,而且光明正大,就像是离婚,一句不再爱了,无法继续升级,让编故事的人闭上嘴。
对于大多数人,正常追求的情况下,喝咖啡的和吃大蒜的是过不到一起的,一个花钱去听音乐会,一个路边下下棋,彼此之间能聊什么?柴可夫斯基不应该拱卒,还是你的帅不如勃拉姆斯帅,于连就是一个臭流氓,这样的哥们儿不能交。
交朋友也是这样子,吃大蒜的也喝咖啡,但这咖啡是普罗大众的,喝咖啡也吃大蒜,因为有上海青,但是让他们交朋友,往往是敬而远之。
似乎北京正午的阳光和上海里弄的那抹光不是来自同一个太阳。
这类事情很容易让人想到americano,在巴黎的时候很难找到美式咖啡(dripping),而是只有二战美军解放巴黎后法国人糊弄美国大兵的把expresso加水稀释的东西,americano就诞生了。后来发现只有巴黎为数不多的星巴克里有美式咖啡。
而如今即使在美国的星巴克,americano也是一种饮料,价格与咖啡不同,毕竟制作方式不同,我是从来没喜欢过,牛奶对咖啡不难接受,水对咖啡算什么?
那么到底是土鳖的美军大兵刺激了巴黎人的想象力,还是巴黎人的发明影响了美国市场弄出更难喝的“咖啡”?那么巴黎满大街到处可见的bistro呢?俄国人占领巴黎留下的影响的印记?
看看咖啡的一杯的标准,也是不同。正经的一杯是5盎司,欧洲标准,所有咖啡壶上都是这样标注的。而星巴克里最小的一杯也是8盎司,美国市场上卖的绝大部分的咖啡杯是8盎司,或者更大。
体现法国人喝expresso的5盎司杯子对美国人的“牛饮”的8盎司?早期回国时北京的上岛咖啡店比星巴克多,星巴克的容积标准全世界一样,基础一杯是8盎司,而上岛咖啡是5盎司的杯子,装的是美式咖啡,当时总觉得杯子太小了点。
那么哪种标准更感觉“高档”?上岛一杯5盎司咖啡是星巴克8盎司一杯几乎三倍的价格,但完全是一样的美式咖啡。在巴黎不难见到有人一小杯咖啡,加上一盘十几块指甲盖大小的饼干,能在店外的座位上呆两个小时(等你回去的时候还能看见),大概算是晚餐了,似乎就是看大街。
有一个词,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