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ngaling's marquetry

我是一个marquetry的爱好者。
正文

年老的卑微

(2013-09-06 09:11:43) 下一个

我看电影,往往遇到感觉不错的,看完后总要去豆瓣看看影评。有些影评能帮助我注意一些忽略的细节,或者帮助我释放出我能触摸却表述不清的感觉。 《万箭穿心》我早就看了,可看了前面10分钟就看不下去了,因为我最受不了李宝莉那种小市民做派。 一看到那种牙尖嘴厉的“利索”劲,我就有发自内心的恐慌。 前两天有人推荐本年最好的中文电影,冲着这个标题我点击进去,看到颜丙燕的那张油光发亮的汗脸,我差点关掉窗口。幸好视频下还附带了一个豆瓣的影评,略微扫了几眼还行,于是把前面10分钟跳过,然后好好看完这部片子。我要谢谢这个标题,也要谢谢这个影评,让我有机会看完这部确实称的上佳作的中文电影。

电影内容就不再叙述了,有兴趣的人可以去影视人生或者油管观看。艺术性和表演什么的大家说的已经很到位了,这里主要想谈谈影片的真实性。 有人说,李那么厉害头脑又灵光的人按常理来说应该是做点小生意而不是挑了10年扁担。有人说,李那么霸道的性格怎么在丈夫死后变的懦弱,任由婆婆和儿子欺负。还有人说,中国底层父母没有会为了长辈和子女放弃房产的,等等等等。对我来说,这部片子拍的很真实,我见过也能理解这种看似精明实则有些偏执的人的变化。 片子有10年的光阴用一句字幕带过,但是可以想象在这10年中李对儿子和婆婆的歉疚使她从刻意忍让到成为习惯。人的性格是会变的,当周围的环境周围的人周围的一切都在变的时候,再犀利的作女也可能变成贤妻良母,再心高气傲的美女也可能成为无人问津的大妈。所以,李的这个性格改变我一点不奇怪,其实她在阳台上给儿子那一耳光重现了当年的彪悍,但也只是灵光一现,很快就被儿子的斥责又给压回”忍辱负重“了。

再说说李的职业生涯,怎么说呢,有些人就是貌似精明但实则没有勇气走出新生活的一步,他们甘愿一种低下但是自己心理上能承受或舒服的状态。缺少见识和身边人的素质也是不可否认的因素。 身体上的累不比心累更让他们难以接收。 我们眼中的”自虐“ 焉知不能带给他们一些解脱甚至快感呢? 人常说性格决定命运,我倒觉得一个人的一生的重大转折往往取决于她/他是否有勇气去迈出第一步。 当然勇于承担家庭责任和勇于接收新生事物是两种不同的勇气,这要区分开。为家庭付出一切的悲壮也可能成为惧怕新事物的挡箭牌。

中国的父母能为子女放弃房产吗?不知道所有人,但我堂姐一家就这么做了,并且没有得到回报。我堂姐夫妻俩都下岗了,男的开过出租,女的帮家里人做过小生意。后来两人靠批发报纸,送报纸和牛奶过活。儿子谈不上多有出息,学电脑出身的后来做留学中介。前些年房价刚开始升高的时候,堂姐就把当年厂里分的一套位置不错的房子卖了,卖房的钱可以给儿子在郊区买大点的房子结婚,这样也能和儿子一起生活。买的不是现房,于是他们只好自己在外租房。等房子盖好装修完,儿子却拒绝他们住进去,因为女方出钱装修并且女方父母要和他们同住。 儿子后来又不知怎的和单位的同事好上,离家和小三在外租房住。至此,新房子完全和我堂姐没有一点关系。 他们俩至今在外租房,靠可怜的订报纸费维生。


看完《万箭穿心》后,我按着老习惯上豆瓣看影评,却无意看到一部2003年的老电影推荐,《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根据张洁的同名散文改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看了整部片子,哭的上气不接下气,以至于老公问我上次例假什么时候来的。影片印象最深的是年老的妈妈戴着帽子站在医院走廊的尽头小心翼翼的看着正冲着手机发火的女儿,那种怯懦和卑微却又抑制不住的关心和疼爱,让我的眼泪瞬时奔涌而出。

人在衰老的过程中,会渐渐变的卑微,面对已长大成人的儿女他们已经没有当年指点江山的意气风发。从一言九鼎的主事人变成略带讨好的附庸,他们往往都不自知。 我的母亲年轻时是个脾气火辣的主,可以在吃饭时当着所有人把锅摔在地上,可以拿着菜刀冲过来砍我,我从小到大,最怕的就是她莫名其妙的发火,我尤其怕听到锅碗砸在水泥地上的声音,那让我觉得心都要被这巨响从胸腔里震出来。当时我最同情我的爸爸, 因为他总是坐在黑暗的房间里不出一声,那种无言的落寞和忍耐让我心痛。 可妈妈的这种坏脾气在我工作后慢慢缓解和消失了。 有时她会打我手机问我晚上想吃什么菜,更曾花大价钱给我买过一件大衣,我当时真是受宠若惊。因为工作前都是爸爸用他偷偷截留的出勤奖给我零用钱,我妈妈不给我钱也不愿给我买衣服,她称那个叫做虚荣。我出国后,和妈妈的关系反倒亲密了一些,因为毕竟不在一起生活了,有点远香近臭的意思。渐渐的,我觉得她会顺着我说些好听的话。 后来我父母来我这儿探亲的时候,这种感觉更强烈了,有时候我甚至觉得她在小心翼翼的看我的脸色。有一次我们出去玩,不知怎的那天我有些不开心,在等车的时候她仰起头和我说话,脸上的笑容使眼角周围的皱纹更加的明显,我清清楚楚的看到那笑里面的讨好。我承认,那一瞬间我有一丝的反感。

在看到影片里的妈妈站在走廊尽头怯生生的看着女儿想说什么又不敢开口的身影时,我突然想到我妈妈在车站仰头说话的样子。阳光强烈的照射让我的双眼一度模糊,我甚至看不清她的五官,她就站在那个风口里,身上穿着我不要的大红羽绒服。染过的带着白发根的头发乱蓬蓬的盖在头上,烫过的几十年不变的刘海被风吹开,露出宽大的额头和额头上刀刻般的皱纹。她笑着,眼里尽是卑微。


另:刚看了《万箭穿心》的原著,非常好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4)
评论
qingaling_marquetry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zhenshuiwx' 的评论 : 这部片子真的很值得看,斯琴高娃和黄素影主演的。我认为黄饰演的母亲比高娃饰演的女儿要更出彩,豆瓣给了8。3分,但我觉得应该9分,就冲着黄的演技。
qingaling_marquetry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出喝酒' 的评论 : 谢谢才女的好评,我是你的粉丝呢。
qingaling_marquetry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nightrose' 的评论 : 有道理,成年子女对待年老的父母是应该多些宽容和尊重。
出喝酒 回复 悄悄话 很感动,很有共鸣,也很真实,收藏了,喜欢:)
nightrose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xiaomiao' 的评论 : 我并没有说你鼓吹不孝。但是你在批评一些父母眼里只有“利益”,没有“亲情”时,难免有蔑视和瞧不起的情绪在里面。即使子女给父母金钱和物质的关照,如果从心底里是蔑视他们的,他们一定会有所察觉,从而心里不好受。

多数父母对孩子的感情不能简单地评价为“利益”,或者“亲情”。通常是两者都有一些。父母逼孩子学习,要孩子出人头地,难免有给自己脸上增光,以后自己老有所养的动机在里面。有些父母对孩子打骂,可能是恶劣的教养方式的遗传,因为他们自己也是被打骂长大的,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就好像乔治华盛顿本人也是奴隶主一样。我们对一些过去的事情和过去人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的放在历史的环境和那些人所处的时代背景里面去看。不能完全用另一个时期和另一个社会的文明标准去要求他们。有些父母对孩子粗暴急躁,把自己工作生活中的不愉快顺手撒在孩子身上,这些是他们自己不成熟的表现。多数人过后是会后悔的,而他们心情正常的时候也是爱孩子的。当然这些表现离理想状态相距甚远,但是人生有多少时候是理想状态呢?多数人都是在不理想的情况中争取最好的结果。

当然不排除有些父母本身很恶劣,很自私,没有尽到父母应有的责任。毕竟世界上多数人都要做父母,包括小偷强盗吸毒赌博杀人的恶人。但是多数恶人即使对别人做过恶,对自己的子女还是有一份亲情和关爱的。这里面有天性使然。父母看到自己的基因得到传播,本身就很欣喜,即使为了孩子要自身有些牺牲,也心甘情愿。很多对配偶或世上任何其他人不愿作的牺牲,也可以为自己的孩子做(四川地震时范跑跑就证明了这一点)。

我并不推崇古时那种愚忠愚孝,认为父母说什么都是对的,一定要一辈子维护他们的权威。但是我认为可以平等的对待他们,尽量从他们的角度看问题,理解他们的想法和动机,并给他们以格外的宽容和一定的尊重。一个人成人后必然意识到父母不是绝对权威也不是完人,也会有各种认识的局限和不完美。但是这些不能否认他们对子女的贡献和真心。毕竟父母和子女不是同一代人,很难要求他们和子女的思维方法和道德标准完全一致。不强求他们改变,但是尽可能的让日益衰老的父母有一定的尊严和感到来自亲人的爱护,也是很愉快的事情。
xiaomiao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nightrose' 的评论 :
谢谢你的评论。不过你的第一句话,即你的论点,是根本就不成立的。
请你有时间时再通读一遍我的原文,不过几十个字,没有一个字涉及或暗示你所批评的“不孝”。
nightrose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xiaomiao' 的评论 : 其实就算父母有“投资”的想法,也不能成为子女不善待他们的理由。中国社会子女赡养父母的观念由来已久,父母那一代人更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成长和养育子女的。他们要是知道以后子女可能会与自己离心离德,很少交流,还会付出那么多么?
看看美国父母,很多人要先攒退休金,再给子女付大学学费。先自己出去度假,再考虑有空时看看孙儿。他们因为知道不能指望子女太多,所以做决定时也要先考虑自己。
中国父母养育子女是等于签了单方面的社会契约,当他们老了,忽然发现社会契约已经变了,自己一无所有,岂不是很凄惨?尤其是很多老一辈几十年挣低工资(每月十几块钱,几十块钱),到退休也只攒下一套自住房,现在却赶上了高物价,若是没有子女帮助,恐怕生活水平会比周围人落后很多。
我们这一代对自己的子女期望不该太高,但是对父母的孝还是要尽的。毕竟世界上牵挂自己的人不多,父母应该算子女最坚定的支持者关注者了。朋友可能因为兴趣,利益的转变分离疏远,父母却永远不会拒绝子女。就像晓青说的,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他们就好了。孩子小时对家里也做不了什么贡献,整天吃喝拉撒,并时时要求关注,很多夫妻仍然伺候得乐在其中,那么为什么到了父母那里就不一样了呢?
zhenshuiwx 回复 悄悄话 昨天看了"万箭穿心",和楼主同感。多年前曾读过张洁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很感动,不知已拍成了电影,周末一定找时间看看。
很多人只有当自己有了成年儿女的时候才能理解自己的父母,而有些父母已经不在了,这即是所谓的"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当理解父母的时候他们若还健在是何等幸运又令人欣慰的事情。
qingaling_marquetry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xiaomiao' 的评论 : 可能有些父母会这样,但我相信我的父母不是这样的。我妈妈只是脾气不好,也很粗心,但不是会”投资“情感的人。 当然她的坏脾气也和生活的压力有关。 不过作为子女,确实会受到惊吓,有些伤害是很难抹去的。
但是当你看到他们现在的衰老和无助时,再计较过去的得失已无意义。爱有的时候真的很复杂,包含种种的情感。我现在很清楚,只要他们快乐,我就很满足。
qingaling_marquetry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晓青' 的评论 : 是的,所以我选择遗忘以前所有的不开心,好好的孝敬我的父母。因为他们难过,我更心痛。
xiaomiao 回复 悄悄话 我们对别人的评价往往和双方的地位有关。
有的父母-不限于中国的父母,将生儿育女当成是一种“投资”,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们会对弱小的儿童颐指气使,大呼小喝,甚至打骂。等到儿女成年了,独立了,可以收获他们的投资了,他们才发现自己在儿女面前没有了话语权,必须靠“讨好“来维系关系。
说白了,这些人眼里只有”利益“,没有亲情。
如果中老年夫妻生活不如意,也会将怒气转嫁到孩子身上,因为他们更弱小,没有反抗能力。
晓青 回复 悄悄话 人小时候和老了是一样的,需要的多。我们老了也会一样。
qingaling_marquetry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nightrose' 的评论 :
其实很多人对父母的感情是复杂的,包含了许多。有很深的爱,尊敬,当然有时也有不以为然,甚至联想到过去还会有些怨恨。这些都很正常。 我有时会想象如果他们真的离去,我会怎样? 每次都以泪流满面而宣告:我对他们的爱胜过怨恨无数倍。
nightrose 回复 悄悄话 同意,多数人老了以后财力和在家里的地位都不能和后辈抗衡,所以不免从当年的意气风发变成仰人鼻息。

若是父母从中国来国外探亲就更是如此,因为在外国他们语言不通,花钱心疼,处处都要子女照顾,没有办法硬气起来。即使财力上没有依赖,也难免在心理上有,因未成年子女往往很忙,要抽时间去见父母或打电话。父母盼望子女的关注往往和子女和父母联系的愿望不对等。

所以我每次看到有人痛斥孝道的不人性,总觉得其实那只是在提醒子女们要照顾一下父母的感受。因为所有人都会老的。真正到了自己也要看孩子脸色的那一天再醒悟已经晚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