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游记-香味缭绕的上海早点
十月的大自然把大地打扮的金碧妖娆,天空依然一碧如洗。经过十几小时的腾云驾雾看见飞机亲吻大地却是黄浦江的那坛浊水好像不能流动的水门汀死死地相嵌在两岸的中间,多发的船只就像摆上去的道俱丝文不动。黄浦江古老的神话-上海的母亲河却是这样心痛的让我和你再次亲近。
飞机穿越云层的一瞬间,自已好象被抛弃在尘雾中迷茫。只几秒中膨大的机身伸出的前轮已摩擦地面, 轻轻地不动声色飞机已稳稳地降落在它的使命线上“好漂亮的 loading”在我走出飞机道口时,年轻的机长正站起身来,我赶忙恭维道。为自己能在乘机最后一刻跟机长道谢而欣慰如然。
我在第一个的Foreign通道上很快通过了入关手续,好像简化了的入境单上居然没有让我签上中文名字也没有照像我已取好了行李出关了。
一股深深的失落在我步出道口时油然袭来,我没有立即见到亲人。十几年了,都是我姐和姐夫永远站在迎接处“阿妹回来辣!” 一句吴侬软语会把日日夜夜的相思螎化在瞬间里。稍等片刻,我拿出没了电的手机脑子飞快旋转:即使充了电在祖国的大地上往近在咫尺的家人打电话也是国际长途啊, 于是我开始寻找有机可乘的电话。抬头看见头顶上国际机场电话白底红字正向我招手,步近一看只有人民币服务又折回到外汇exchange处,问了一个不加思索的问题,“可不可以对换一美元的人民币?”被告知,“不行,有最低交换率的限制”我看了一眼旁边站着的保安人员,“可以借用一下您的手机吗?” 被告知他们上班不帶手机。 我不愿放弃地朝着站在门口正在玩弄手机的小伙子跑去,他的第一反应 ,“你是上海人吗?”还没等我回答,他已道出,“我是台湾人来上海十几年了。”我马上套近乎,“喔,我有很多台湾朋友,他们的诚实热情总让人难忘。”小伙子立刻把手机交到了我手上。“姐,您在路上吗?我已出关了 。”话音刚落一袭碎花翠绿长裙已飘了过来“我看到侬了。”
我姐疾步走来把手里的酥脆香口生煎包已送到了我的嘴边。“侬今朝坐的是火箭不是飞机,十几年了都是我等侬。不过,不买生煎包也不会叫侬等的,就侬馋。”我说,“应该叫东航改写飞行程序啊”说着肉汁四溢回味悠长的生煎包已滑入口里。此时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到家了,我尝到了家乡的味道。”
殊不知,以后的日子对早点生煎包的热爱让我在休假期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意外袭来的整整6磅的赘肉即使自己再怎么努力到现在身上还挂着2磅的债务挥之不去。
其实,老底子的上海人大多数人家早饭是吃泡饭的。 那时的泡饭做起来很简单:拿只碗,把隔晚钢精锅里剩饭盛点到碗里,再拿竹壳热水瓶,往碗里倒入开水,然后用筷子淘一淘。这样,一碗泡饭就做好了。有老上海这样描写到:这泡饭,冒着热气,碗里细细长长的洋籼米,在开水滋润下,缓缓变长,慢慢长胖。原先的饭团散开,成了一粒一粒白米粒,重叠在一起,把碗里的开水也染白了。这时端起碗,扒一口,米粒同开水一起进嘴巴,汤汤水水入喉咙,到胃里,再搭几根酱瓜、几块乳腐或一个咸蛋,干净利落,省钱省时。那种感觉,才叫爽!爽透! 这泡饭,折射出上海人实际生活节俭、遇事肯动脑筋的品质。同时,也为舌尖上的上海发展做出了贡献。
上海滩的大众化早点就是香味缭绕、纷繁精致的“四大金刚”-大饼、油条、豆浆、粢饭,雄占上海滩早点市场半壁江山,走的是传统平民路线。
上海大饼:地道的上海大饼是在弄堂口、菜场里一个大炉子用碳炉烧烤出来的,将和好的面团贴在碳炉内,味道口感及其富有上海特色。记得那年高考前夕,读书到深夜抵不过饥饿,到菜场里温暖的炉头旁买只5分钱的大大饼是件很奢侈的事,一边咬一边到家再复习功课。
上海油条:只见大师傅将揉透面粉熟练地将狭长的面团绞在一起,甩几下,然后放进吱吱作响的油锅,面团不一会儿就成了胖鼓鼓、金灿灿的模样,捞出来放在漏油用的铁丝栏上,就是新鲜出锅的油条了。关于油条,上海人有自己的典故,那就是“买油条,用筷子”。用筷子串一串,带起来更加便当,而且不会走型。一只大饼和一根油条:大饼有芝麻的一面要朝里,而油条则是折上一折。不晓得,美国人看了这种正宗一副大饼油条的包法,是否有“Chinese Sandwich”之感。
上海豆浆:豆浆有甜有咸。老上海人的早餐偏爱烫嘴的咸豆浆。咸豆浆:碗内加入一匙兑了香醋的鲜酱油,再从热锅里舀起一勺滚烫的豆浆冲进碗里,便会即刻呈现出絮状物来,洒上些紫菜碎、榨菜末、虾皮、油条段、葱花,最后再淋上几滴香油或着辣油,赏心悦目又独具特色的咸豆浆就这样呈现在眼前了。不仅样式美观色彩丰富,另外也是咸鲜爽口极了。想一想那香味缭绕的早市氛围也绝对能将老上海的经典情怀一并托出。
上海粢饭:从一只焖粢饭大木桶里抓起的糯米饭,放上油条和白砂糖用双手捏紧,粢饭团就做成了。上海传统的粢饭渐渐开始走样了,现在的粢饭团里还要放上肉松、榨菜或辣萝卜干,饭团开始不用手捏了,而是用做寿司的工具卷了。
当然上海还可以吃到很多芳香扑鼻、回味无穷的特色早点:
“老虎脚爪”,是可以同“四大金刚”齐名的上海早点。
它起源于江苏盐城,流行于江苏、上海一带的传统小吃,江苏淮扬地区称之为金刚脐、金刚麒;镇江等地亦称京江脐。因正面突起六个尖状物,颜色呈焦黄,由于是手工制作不用模具,六个角时常分得很开,形状类似老虎的爪子,传入苏州、上海等地后,故有了“老虎脚爪”之名。
粢饭糕:是用糯米和梗米按一定比例配制混合后制成粢饭,再放入油锅里炸制,最好吃的是四个边,香香脆脆的,上海话讲:“脆笃笃、咸滋滋、鲜得得”。粢饭糕在老上海人的记忆里是绝顶美味,吃的时候要配上独有的咸豆浆,仿佛回到了儿时的上海。这次回家在上海老饭店吃的海鲜粢饭糕更是别具风味。
小笼蒸包:它以皮薄馅靓为特色。做面皮是用滚水烫和,软滑弹韧,馅料多汁,油和水比例适当,蒸熟后异常鲜香。上来一蒸笼刚好出锅的热包子,蘸着醋再拌点辣椒油口味真是无与伦比。好的小笼包皮薄如纸,提来提去也不会破,吃的时候要遵循“轻轻移,慢慢提,先开窗,后喝汤”的顺序才好。
煎蛋饼:是将面粉揉成烫面团后,先擀成薄饼状,入锅煎至两面微黄盛出,倒入蛋液后摊开,盖上之前煎制的薄饼一并煎至蛋液凝固、色泽金黄为止。
锅贴:是以肉为馅料,用面皮包成饺子状后,放入锅中煎为金黄色为止。口感上柔嫩和酥脆并存,肉馅的鲜香味在煎制的过程中发挥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