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易知”和“莫能知”不矛盾
(2013-08-03 19:45:49)
下一个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对立统一,辩证法,不是非黑即白,因此不矛盾。
当然了,对于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就是矛盾的了。
看原文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显然是老子说自己的话,是从自己的角度说的,他认为他的话易知,也易行,这是他自己对他自己的话的看法。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显然也是老子从自己的角度说的,只不过是他说他对天下人的看法,或者说是老子描述天下人的现实情况,也可以说是天下人对老子的话的看法或反应,因为老子显然在写《道德经》之前不可能没跟别人交流过。
所以,一个“易”是自己对自己的话的看法,一个“莫能”(姑且等同于“易”的反面“不易”或“难”)是现实,自己对自己的话的看法和现实(天下人对老子的话的看法或反应)本来就不是直接发生关系的,自己对自己的话的看法和现实(天下人对老子的话的看法或反应)有差别甚至相反也不是矛盾,或者是因为没有完全沟通,或者是因为没有完全接受,或者就是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事物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看法,对老子的“言”的“天下莫能知”的现实如此,老子依然可以认为他的话“易知”,因为这是老子说自己的话,是从自己的角度说的,他认为他的话易知。
反过来,如果我们认为“天下莫能知”的现实是老子的话“难知”的民主全票投票证明老子的话“难知”的话,这就是非黑即白的西化思维了,把难易这种相对的东西绝对化了,还有就是难易也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的,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情的难易的看法也可能不同,为什么老子不能从他自己的角度说我的话“易知”呢?
如果咬文嚼字的话,“易”的反面也不是“莫能”,“莫能”似乎是“还不能”或“没能”,并不是“不能”,即便就是“不能”,造成“不能”的原因也未必是老子的“言”“难”知或“不易”知,这个老子也解释了“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因为,难易是相对的,也是主观的,因人而异的,有的事情对一些人来说很容易,同样的事情对另一些人来说就完全可能很难,春秋时期的中国早就有社会分工了,这个难易的相对性,老子应该知道,也就是说老子知道难易不是绝对的。
希望我已经掰开来也揉碎了,“甚易行”和“莫能行”也不矛盾,道理同上,我就不重复了。
所以,我跟你说一个我对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的理解,我以为这是老子在说他的整个《道德经》说的就是“非常道”,因为老子是应邀而写的,“应邀”就是“多谢你们邀我说道”,只不过老子没写,那时写作的方法和材料都不便宜嘛,老子说我可以说说道,只不过不是说大家的已经熟知的常识,而是说大家不知道的“非常道”,因此才值得一说。
通篇看《道德经》,基本上都不是属于常识的东西,即便是今天看都是如此。
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大智若愚”就不经常发生,很多人一辈子也没看见过一个“大智若愚”的人,“大智若愚”不常见,因此“大智若愚”是“非常道”,两千年了,古今中外都不例外,西方人就不玩“大智若愚”,或者说西方人极少玩“大智若愚”,至少西方思维或价值观不提倡玩“大智若愚”。
这种例子《道德经》里到处都是,可以说《道德经》就是在道“非常道”,是一部道“非常道”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