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老文新贴*茶馆·茶馆

(2007-02-04 23:40:54) 下一个



上个周末,几个老朋友相约去“人艺”看了重排的《茶馆》。我们这几个人的相识很“戏剧”,契机是在89年。其中几位已十几年未见,中心人物阿达相邀促成了这次重逢。此是题外话。

我可以说与北京人艺有着“不解之缘”:我生长的“余园”及坐落在人艺首都剧场的马路对面;我上的第一个小学“人民路小学”即在首都剧场往南,相距不到百米;平生看的第一部话剧即是在首都剧场,看的是郑榕主演的《丹心谱》,彼时(78年)恰逢文艺界著名的“第四届文代会”——为文革后首次文艺界的复苏标志,因此在剧场里见到了赵丹、白杨、张瑞芳三位久未露面的“明星”(那时还没有大腕一词);由于“地缘”,上学后同学中即有人艺职工的子弟,直到现在,有位事业上的良师益友亦是人艺出身……
而对于《茶馆》,我亦觉得自己算得上半个“专家”,不仅数次现场欣赏,每逢电视播出必看,还买了谢添导演的电影版《茶馆》的VCD,几乎所有的台词都可以大段背诵。对于剧中所表现的清末至民末这一时代亦巧合地成为至今仍关注的最大课题。尤其是92年成为绝响的“老艺术家告别演出”,记得当时票价是20元,在当时的戏剧界可谓“天价”,但还是通过“关系”买到四张,与好友朱教授和老汤夫妇欣然入场,剧终后热泪盈眶……

这次的最高票价则为680元!在十几年前是不敢想象的——但愿“物有所值”。我在开演前只说了一句废话:“别怪我提前把台词都说出来啊——太熟了!”

尽管原本就没有抱太大的希望来欣赏,可惜,人艺真的让我们失望了。倒不是说梁冠华、濮存昕、杨立新们的表演功底如何不能与于是之、郑榕、蓝天野或其他任何一位老艺人相提并论,这根本就是不争的事实,遗憾的是这一代年轻演员在整体戏剧理念上依然无法突破58年版的“老《茶馆》”,这着实令人不解。按说,本不应该要求新一代演员们完全按照老的模式来超越老一代艺术家,但“画虎不成反类犬”,正因为他们刻意模仿而不是创新,因此只是在决定重排“老《茶馆》”的那一刻,这种尝试就必定失败。
林兆华可以说是当代最为杰出的话剧导演之一,很遗憾我没有机会欣赏他99年版的《茶馆》(但愿不是今天这部)。我希望他能够像94年排《哈姆雷特》那样对《茶馆》进行一次脱胎换骨的革命,而不是刻意用这些所谓的新一代一流演员来抄袭“老《茶馆》”。

当年,于是之的“王利发”是如何的光彩照人,举手投足、眉来眼去之间充满了智慧和才华。而“贫嘴大民”梁冠华却在老王利发的阴影中畏首畏尾,完全没有将茶馆掌柜的的八面玲珑、审时度势、趋奉迎合和苦心经营的心态展示出来,有其在气势上没有成为全剧的核心,仿佛是一个戏份儿最多的配角儿。戏后,阿达对此有一句精辟的论述:“于是之短短的一句‘你们就不怕我跑了吗?’充满了剧份儿,梁的则干巴巴的……”不知道近年在荧屏走红的梁冠华是否还停留在他初出茅庐的《红白喜事》当中,无端地给王利发添了一个口语后缀“咧”,极为不伦不类。

“老《茶馆》”的伟大更在于它的“配角儿”个个精彩!
一生从未走红,至死都郁郁寡欢的任宝贤简直就是中国话剧史上的一座高峰!他的“唐铁嘴”可谓空前绝后(最为遗憾的是92年老艺术家告别演出唐铁嘴是由张瞳替演)。吴刚应该说是尽了力的,但是这种尽力在“老《茶馆》”的巨峰前显得过于单薄和渺小,甚至让观众考虑是否可以删掉这一角色;英若诚老先生被我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最为开明的部长,而他的“刘麻子”则比他的文化部副部长更为流芳百世,而何冰同志可能是出演冯氏喜剧过多的缘故,简直无法融入角色,生生把一个丰满生动的戏剧形象给灭了;黄宗洛的“松二爷”也可以称作“演绝了”!虽这次由刚刚获得梅花奖的冯远征出演,但同梁一样,囚于黄塑造的松二爷的作态和语气,全无了神采;林连昆和的“董超薛霸配”同样是“老《茶馆》”多彩人物群像中浓重的一笔,而新人们“客串”的吴祥子宋恩子可谓水平不错的业余表演。至于宋丹丹的康顺子,在此不愿多说——宋的表演水平永远停留在《我爱我家》。

新《茶馆》在第三幕中谨慎地做了一些增改,其实我认为完全可以按照老舍的原著对《茶馆》推倒重来!焦菊隐/夏淳先生的遗作“老《茶馆》”,已经在人们心目中沉淀下来,它获得的成就是无法逾越的。因此新一代艺术家们完全没有必要因循守旧,既然明知无法比及,索性来排一个全新的《茶馆》,哪怕尝试的结果是失败,也一定会得到观众们的理解和支持的。像目前这样勉为其难地凑出当代“最优秀的话剧演员”来试图挑战“老《茶馆》”,那“一定会死得很难看!”

作为中国戏剧史上的杰作,“老《茶馆》”完全应该被列为“中国无形文化遗产”,尽管它也曾出洋演出,饱受好评,但它毕竟是属于中国的。开句玩笑,它已经被收入了我的“老古玩店”。新一代的话剧导演和演员们,应该有勇气承认差距,也应该有能力大胆创新,不应该总局限在前辈们的影子里。特不在此表扬年轻一代的热情,放下十几几十万的收入去糊弄电视剧,能够踏踏实实来剧场里表演话剧——这是演员的本分,不值得表扬。当然,他们比那些一门心思捞钱而完全不顾戏德艺德的“星星”们高尚,自不待言。

向曹禺、焦菊隐、于是之、英若诚、任宝贤、黄宗洛、郑榕等老一辈人艺人致敬!!!




2005/10/16


附:人艺版《茶馆》大事记摘要
1956年12月2日 老舍来人艺朗读新作三幕话剧《茶馆》剧本
1958年3月29日 人艺首演焦菊隐导演的《茶馆》,剧院院长曹禺盛赞“天下第一幕”
1979年2月 老舍80诞辰,人艺原班人马重排《茶馆》
1992年7月16日 北京人艺建院40周年,《茶馆》公演第374场,于是之、郑榕、蓝天野等老艺术家告别演出,“老《茶馆》”遂成绝响。
1999年10月12日 林兆华以全新演员阵容重排《茶馆》首演
2004年5月27日 《茶馆》公演第500场
2005年10月 为纪念焦菊隐诞辰100周年,05版重排《茶馆》公演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