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0月,为了全国解放战争的需要,我党在东北地区建立了东北军需部一局被服总厂,是以三个被服厂为主体合并而成的,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西大直街100号,是当时东北我军最大的被服厂,拥有职工3000余人,缝纫机1200多台,人员和机器基本上是东北各地合并来的,在当时可以说是集东北解放区被服工人与机器设备之大成,代表当时技术与设备的最高水平。总厂不仅设备条件好,技术力量雄厚。而且组织机构健全,领导力量强。
当时该厂生产管理分为四科、四部。一科负责计划、工务,二科负责外部加工;经理科负责材料、会计;检验科负责产品检查。而部,相当于车间。一部负责制样裁剪;二、三部负责缝纫;四部负责锁眼、钉扣。最后,各种产品均由检验科负责验收出厂.全厂以机关科室为纽带,上有党、政、工、团,下有车间班组,领导、管理人员与工人之间,始终保持密切联系,全部生产与管理形成统一协调的有机整体。
能力强,就意味着责任大。这个总厂刚成立就立即投入生产。而且一开工就接到三个一百万的紧急任务:就是在两个月内完成棉军装100万套、棉被100万床、皮帽子100万顶。
当时的厂长郝希武召开紧急厂务会议,研究工厂最大生产能力,分析哈尔滨市可供利用的人力、物力,发动大家献计献策,提出完成任务的各种办法与具体措施。最后一致决定由一科负责,组织全厂职工加班加点突击大干两个月,完成100万套棉军装任务;由二科负责组织全市缝纫力量,集中加工,突击赶制,并发动街道妇女,组织起来,突击絮绗,完成100万床棉被和100万顶皮帽子的外加工任务。
总厂的军装生产,采取大规模地半机械化生产方式。从一部的材料投入到四部的成品产出,形成生产一条龙,象流水一样不停地运转。一部的裁剪,一次拉布一百层,用电剪子裁断,省工,省力,效率高;二、三部缝制,采用大分业生产,技术单纯化,制做简单化,大大提髙生产效率;四部机械化锁眼钉扣,以机器代替手工,不仅减轻了体力,而且解放了大批劳动力。
此外,为使全体员工认识情况的严重性,了解任务的紧迫性,明确工作的重要性,被服总厂召开全厂职工大会作紧急动员,从干部到工人制订具体工作职责与生产任务,建立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让每个人明确应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怎样可以受奖,怎样就要受罚,以保证工作实施与任务的完成。全厂自下而上明确任务,自上而下明确职责,一切给生产让路,一切为战争服务。经过努力过去人均日产量很难突破6—8套定额,改进后人均日产达到11一12套。按照人均12套计算,全长3000人,一天就能生产服装3.6万套,一个月就能生产90多万套服装,完全可以在两月内实现百万套棉军装的生产。
在完成外部加工两个一百万的任务中,被服总厂得到哈尔滨市党、政、工以及妇女的大力支持。他们一方面协助组织全市50多家公私营缝纫企业突击任务,一方面发动6千多城乡妇女投入紧张的工作。当时,工厂打破原来的10小时工作制,改为两班轮流工作制,本着歇人不歇马的原则,连续作战,24小时不停机器。街道妇女起早贪晚抓紧棉被絮绗与皮帽子缝制,每当夜幕降临,哈尔滨市万家灯火,一片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十分动人。郊区妇女离城市30多里路,每天早出晚归,披星戴月,往返于城乡之间,不辞奔波劳碌之苦,为突击赶制军装贡献力量。
当时,在哈尔滨市各行各业,男女老少,全都动员起来了,机关学校、工厂、商店,充分利用自己的一切条件,竭尽全力为战争服务,为支前献力。连小学生也不示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来到工厂、街道,给职工倒开水、冼手巾,帮助家里有困难的劈柴、打水、做饭等,争先恐后地为支援前线多做好事。由于哈尔滨市各级党、政、工、妇的大力协助,由于全市人民的紧急动员,至使两个月内,如期完成了棉被、皮帽子两个一百万的外加工任务。
【ZT诤闻军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