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603)
2015 (255)
2016 (128)
2017 (95)
2018 (70)
2021 (46)
2022 (50)
1899年9月28日正式动工的达里尼港。
1890年完工的旅顺船坞。
机械厂工人生产场面。
新一代女炼钢工人。1972年厂部命名冶炼车间6号炉为“三八炉”,成立了三个班组,共有20多名青年女工成为新一代炼钢工人,在老师傅带领下,细心学习冶炼技术。
建新公司生产的一二四式炮弹。
庄河、新金、复县农民支前大车运粮队。
大连工业起步较早,继上海、武汉、天津之后,建立起近代工 业,曾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为新中国的诞生和建设,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大连工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遗留有较多的工业遗产。这些工业遗产已成为反映 大连城市发展的鲜活教材,它们让人们看到了城市精神的传承,它们让人们看到了城市文明的进程,它们更让人们看到了大批产业工人的工匠精神……为此,我们特 约大连工业遗产调查组负责人、大连现代博物馆馆长姜晔撰稿策划推出“一座城市的工业记忆”系列以飨读者。
近代城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物证
1883年始建,1890年建成的旅顺船坞是大连近代工业的开端,同期完工的附属工厂包括锅炉厂、机器厂、木作厂、铜匠厂、铸铁厂、打铁厂、电灯厂等,已具近代工业企业的雏形。
1899年7月,随着俄国侵占旅大地区,着手建设大连商港,到1903年大连港第一期建筑工程基本完成,商港初具规模并正式开放使用。筑港 的同时,大连工业发展较快,从而带来了人口在空间上的集中,1903年大连市内人口为3万多人。此时昔日的渔村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一座初具规模的、崭新 的近代城市。大连商港的形成,使大连发展成为近代港口城市,刺激了大连地区城市经济的发展。这座新兴的港口城市具备了运输、通信、工业、商业、贸易、金 融、公用事业等功能,大连也由初期的近代萌芽城市跃至初显繁华的都市。在港口建设作用日益显现和影响下,大连地区的大机器工业建立起来,机械工业、化学工 业、棉纺织工业、缫丝纺织工业、特殊钢冶炼工业、水泥工业及烧碱与造纸工业等,都从无到有地建立起来。1911年大连工厂数为165个,1932年工厂数 为487个,1942年工厂数激增为1116个。迅速发展的工业同时也吸引了大批中外人口向大连迁涉流动。大连城市人口1911年为104,679 人,1932年里增加到285,163人,1937年4月城市人口为386,934万人,1943年大连城市人口激增到826,907人。
总之,大连城市与其他城市不同,其城市工业基本上没有经过手工业阶段,机器工业的诞生,标志着大连工业从无到有的问世。大连之所以有这样的 特点,是因为城市不是从古代城市演变而来,它是俄日两个帝国主义国家在荒僻村落上建成的。对于殖民统治来讲,城市的工业化是他们推动城市化最重要、最直接 的动力。随着近代大连机器工业的诞生,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增多,导致了人口的高度聚集,从而推动了近代大连城市的形成和迅速发展。所以大连近代工业在 近代大连城市发展历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工业遗产则是反映大连近代工业和城市形成、发展的重要物证。
传承大连城市精神重要的物质载体
保护好工业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工业遗产,可以使我们记住中国的工业化过程中那些屈辱,更有“可歌可泣”的事件和人物,记住那个为实现强国梦想几代人持之以恒、不懈努力的时代,记住工人的伟大和劳动的光荣。
为修建旅顺北洋海军基地工程临危受命、殚精竭虑、死于任上的袁保龄,其自谓每夜“非交丑(时)不能熟睡。幸筋力顽壮,每日奔走尚不知疲”。 “所历艰苦,实为四十年所未有……方来之始,万事瓦裂,今则公帑节省数万金,海防军容渐如荼火,差可自慰,而面黑肤瘦、形容憔悴、鬓发已渐渐白矣”。在修 建拦潮大坝时,袁保龄督率部下,于冰雪风雾中直立坝上40余日,仿栗毓美石坝纯用块石护坝之法,终于使得大坝获得坚稳。如今保留下来的工业遗产可以使我们 更好地缅怀过去、教育后人,激发人民为振兴国家工业而奋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
工业遗产作为城市文明进程的见证者,不仅承载着真实和相对完整的工业化时代的历史信息,还传承了产业工人的优秀品德。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穷二白的困境下,工人阶级不畏艰难险阻,克服困难,在社会主义工业建设中奏响一曲曲惊天动地的工业凯歌。
被称为中国“保尔·柯察金”的兵工专家吴运铎,一生中创造了644项技术革新活动的著名“工人技术革新家”卢盛和,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的 “党的好女儿”赵桂兰,“中国第一位女火车司机长”田桂英,“盐滩铁人”孙华喜,“老黄牛”式的刨工方秀贞,“锻造革新家”张玉金等等。在他们身上我们感 受到的是一种“痴劲”、“疯劲”、“傻劲”。这种对事业的“痴”,对工作的“疯”,对得失的“傻”,正是大连工业发展中需要的闯劲、干劲、韧劲,也是城市 一代又一代建设者身上薪火相传的精神火炬。
工业遗产中蕴含着他们这种钢铁般的意志、无私奉献的热情、高度的纪律性和自觉的创造性。他们用拼搏和奉献凝聚的优秀品格,为社会添注了一种永不衰竭的精神动力。透过工业遗产,我们能看到这一份份历久弥新的精神积淀。
社会发展历史的
记录和见证
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第一代领导人从先辈的历史和自身的经历中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列强之强和中国之弱就在于有无近代工业。党中央就把 集中力量尽快使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确定为中心任务,大力发展工业,夯筑起新中国工业的基石,助推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因为当时大连发展 工业的条件得天独厚,因此国家首先选址大连。大连的工业也为中国解放战争的胜利、新中国的诞生和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解放战争期间,大连的建新公司生产了50多万发炮弹、80多万枚引信、60多万个底火、1430门迫击炮、240000多万只雷管、 450多吨无烟火药,另外还有机车、铁船(壳)、军服、军鞋、喝水的搪瓷缸、发报机、发电机等,这些军用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到了前线。新中国诞生后,大连这 座中国最早发育工业文明的城市就以自己的钢筋铁骨,为新中国的工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抗美援朝时期,大连作为祖国东北的海防前哨,成为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重要基地,承担了大量的军需物资生产任务。“工厂就是战场,工具就是 武器”;“后方多流汗,前方少流血”就是当时大连人提出的响亮战斗口号。大家不计报酬、废寝忘食地加班加点工作,昼夜奋战在生产岗位上。仅1951年就寄 到前线15万封慰问信和10万个慰问袋;1951年第一季度就生产75毫米反坦克破甲炮弹2万余发、70毫米反坦克破甲炮弹3万余发;近3年的时间生产5 种规格的火箭弹、野炮和榴弹炮弹等共计144万发,无一炸膛,炸药包8842箱(每箱24公斤);13个月完成单棉军服91.4万套;6个月完成军鞋40 万双;13个月生产各种罐头2394吨、压缩饼干14000吨、糖果400吨。
在建设新中国的征途中,大连工业始终屹立在时代潮头,降生了无数个中国第一。几十万产业大军承担着支援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振兴民族工业的精神使命。大连机车、造船、瓦轴、大化等企业也成为全国同行业的摇篮,他们用技术和骨干在全国孵化出众多的同类企业。
大连,这座近现代的工业城市,落满了往昔的印记。这些来自岁月深处的印记就活在人们忙碌和不经意的日子里,但它们却真真切切地见证并记录了大连这座城市珍贵的工业记忆。
2016-11-15 00:16 大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