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啊, 我的故乡!

老顽童。爱好文学,历史,地理,经济,哲理,时事,回忆,笑话,唱歌,电影,种菜,养鸡,游山,逛水,散步,打牌,胡侃
个人资料
老生常谈12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中共十万大军挺进东北:苏联红军暗中相助

(2014-11-01 17:05:18) 下一个
中共十万大军挺进东北:苏联红军暗中相助


1945年8月9日,苏联红军越过中苏、中蒙边境,向日本关东军发动攻击。苏联出兵东北,为中国共产党争取东北创造了“千载一时之机”。8月10日至11日,朱德总司令连发七道命令,八路军挥师出关,展开了对东北的争夺。


延安总部在18小时内连发七道命令,八路军挥师出关

1945年6月10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指出:“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最近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占有了东北,中国革命就有巩固的基础。”苏联出兵东北,为中共夺取东北提供了“千载一时之机”。

8月10日午夜至8月11日晚6点,18个小时之内,朱德连发七道命令,其中有三道命令是直接配合苏军作战的。8月11日上午8点,朱德发布的第二号命令说:为配合苏联红军进入中国境内作战,并准备接受日、“满”敌伪投降:一、原东北吕正操所部由山西、绥远现地,向察哈尔、热河进发;二、原东北军张学思所部由河北、察哈尔现地,向热河、辽中进发;三、原东北军万毅所部由山东、河北现地,向辽宁进发;四、现驻河北、热河、辽宁边境之李运昌部即日向辽宁、吉林进发。

随后,朱德又签发了第三号命令:为配合外蒙古军队进入内蒙及绥热察等地作战,并准备接受日、“蒙”敌伪投降,我命令:一、贺龙所部由绥远现地向北行动;二、聂荣臻所部由察哈尔、热河现地向北行动。

8月11日12点,朱德发布第六号命令:为配合苏联红军进入中国及朝鲜境内作战,解放朝鲜人民,华北对日作战之朝鲜义勇军司令武亭,副司令朴孝三、朴一禹立即统率所部,随同八路军及原东北军各部向东北进兵消灭敌伪,并组织在东北之朝鲜人民,以便达成解放朝鲜之任务。

8月12日,中共中央致电晋绥、晋察冀两个分局,命令他们:苏联红军不日可占领哈尔滨,外蒙古军队已经南下林西、突泉,我绥远部队务必全力歼灭傅作义之东进部队,晋北、平北、冀东三区部队务必迅速分兵北进,迎接外蒙军队及苏联红军。

同一天,蒋介石却发出要八路军停止前进,不许擅自行动的命令。显而易见,国民党要同我们争夺胜利果实了。对此,8月13日,毛泽东在延安干部大会上形象而生动地说:“桃子该由谁摘?这要问桃树是谁栽的,谁挑水浇的。蒋介石蹲在山上一担水也不挑,现在他却把手伸得老长老长地要摘桃子。他说,此桃子的所有权属于我蒋介石,我是地主,你们是农奴,我不准你们摘。”毛泽东接着说:“我们对蒋介石说,你没有挑过水,所以没有摘桃子的权利。我们解放区人民天天浇水,最有权利摘的是我们。”

8月15日,美国总统杜鲁门批准了远东盟军最高统帅部麦克阿瑟的第一号命令,宣布满洲敌军只能向苏联政府军队投降,中国其他地区的敌军只能向蒋介石政府军队投降。为了驳斥这一无理要求,朱德立即向苏、美、英三国发出说帖,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有权按照有关国际文件接受被其包围的日伪军队的投降,对麦克阿瑟的命令表示抗议。

根据延安总部的命令,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指示所属各部:第十二、十三、十九军分区迅速夺取张家口、张北、多伦;冀热辽军区主力一部立即向辽宁、吉林挺进。

8月28日下午,第一批赴东北的干部集中到中央党校。刘少奇在欢送会上指出:我们还是决定派军队去东北,能走的先走,能快走的先到。等到了热河,要睁大眼睛看一看,能进东北就进去。以后再抽调些军队和干部去东北,不是几千,而是几万。“一切要看情况,有空子就钻,铁路不能走就跑路,大路不能走走小路。日本人垮了,满洲皇帝溥仪捉到了,苏联红军走了,国民党还没有去”,所以,“你们要赶快去抢”。

8月29日,刘少奇为中央起草了一项指示,指出:“山东干部与部队如能由海道进入东三省活动,则越快越好。”根据这一指示,山东军区派吕易带领一个排作为侦察部队从烟台乘坐汽船到达位于辽东半岛的庄河,并占领了庄河县城。随后,吕易带领部队向大连前进,在大连市郊遇见了苏军。吕易说明身份后,苏军一名少将同他们进行了“非正式接洽”。

根据吕易带回来的报告,同时考虑到从胶东经水路到东北较为方便,刘少奇指示山东分局,命令他们抽调4个师12个团,共2.5万至3万人,由萧华率领,于“即日分散”从海路进入东北,不用八路军番号,而用东北义勇军或东北其他地方军名义。此外,刘少奇又电告华北各地准备去东北的干部,应“即日集中启程”。而且,他还准备从延安等地再抽调1000名干部去东北,以“进驻乡村、小城市及红军尚未占领之中等城市和交通线,去发动群众,壮大力量,建立地方政权,改编伪军,组织地方武装”,尽快在东北占据优势地位。

几乎同时,蒋介石下令组建了国民党东北行营,任命熊式辉为行营主任,并任命了东北9个省的省长(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将东北划分为9个省),准备接管东北的行政权。此外,蒋介石还任命蒋经国担任特派员,以国民政府经济谈判代表的身份赴长春同苏联进行经济合作谈判。

实际上,自8月中旬以来,蒋介石就命令国民党军队沿平绥、同蒲、平汉、津浦等铁路,向华北推进。其中,傅作义部沿平汉线已逼近张家口。为了延迟蒋军向华北和东北推进,刘伯承、邓小平率部发起上党战役,晋察冀军区举行了平绥战役。

苏军鉴于东北的复杂形势,也急于同中共取得联系。9月14日,后贝加尔方面军司令马利诺夫斯基元帅派他的代表贝鲁诺索夫中校,在曾克林的陪同下乘专机抵达延安。

当时,中央政治局正在开会讨论向北发展的方针,急需了解东北的情况,曾克林的到来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刘少奇据此提出,为了争取控制东北,中央准备派大批干部和部队到东北去工作。为此,会议决定成立中共东北局,彭真为书记。9月15日,彭真、陈云一行乘苏军专机飞赴东北。

在彭真一行离开延安的当天,刘少奇电告各中央局,明确中共对东北的任务是“坚决地争取东北,在东北发展我党强大的力量”。为避免引起美蒋的觉察,刘少奇还特意嘱咐,派往东北的干部不要带武器,一律穿便装,打扮成劳工模样。

远在重庆的毛泽东,对刘少奇的决策深感“欣慰”。9月17日,毛泽东致电中央,说重庆的“友人(苏联)和我们的意见完全一致,希望力争东北,时机要紧,万勿失机”。毛泽东还建议,让吕正操率一至两个团“兼程北进”。

当天,刘少奇也起草了一封致毛泽东的电报,提出:“东北为我势所必争,热、察两省必须完全控制。红军在东北现已开始撤退,据说在十二月初将撤完。内蒙红军即将撤退,已三次要求我接防德王府、百灵庙一线。”在此情况下,“我之战略部署须立即加以考虑”。

这就是“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为了贯彻这一方针,刘少奇建议:在冀东、热河布置重兵,除现在已派往东北的部队外,还需在冀东集结5万以上的部队,以便在苏军撤退时抢先进入东北。因此,从现在起就应该调集10万至15万人到冀东、热河一带。同时,将长江以南的新四军主力转移至江北,让出江南8个解放区。至于新四军主力的去向,要么直接调到冀东,要么调到山东,然后从山东抽调10万人到冀东、热河一带。为此,刘少奇提出建立冀热辽中央局,由高岗、李富春负责,陈毅、林彪或徐向前指挥军事。

为什么要这样部署?9月18日,刘少奇在一份电报中作了如下解释:满洲四周连接苏联力量,南面旅(顺)大(连)又系苏军军事管制地带,“故我们如能控制热、察及冀东,在满洲沿海又配置数万兵力,即可阻止蒋军进入满洲”。

刘少奇提出的这一战略方针,完全符合毛泽东的意图。所以,毛泽东和周恩来回电同意中央力争东北的方针,说东北及热河、察哈尔控制在手,加之全党团结一致,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他们建议:“苏南、浙东、皖南主力迅速即开,冀东屯兵五万,并成立冀热辽中央局及军事领导机关,人选请你们定。”

接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回电后,刘少奇立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他说,我们的方针就是力求控制热、察两省,控制东北。“搞得好,苏也可掩护我们。仅有苏联帮助,不成功。要我们有决心,有坚决行动,舍得把其他地方丢了,以保障这一块,才有可能。”

方针确立后,刘少奇随即对部队的调动作了具体部署:山东首先调6万人,3万去东北,另外3万开至冀东。由李富春任冀热辽中央局书记,林彪为司令,萧劲光、李运昌为副司令。继彭真到东北之后,再派5万人,加上各地选送的100个团的干部,以便在东北组织20万人的武装。

9月20日,中共中央命令山东分局立刻抽调5万人,马不停蹄地赶往冀热辽。刘少奇对山东分局的领导说:“中央是完全依靠你们及山东的部队和干部。原则上以山东全部力量去完成这个任务。其他各地加以帮助。望你们全力执行,越快越好。”当天,山东分局就派萧华率领部分干部、万毅率领8个团向东北挺进。

萧华率领山东军区1000多名干部于9月下旬到达安东(今丹东),这是除冀热辽部队外最早到达东北的一支部队。10月中旬,沙克率领冀中军区1500人到达锦州,吕正操率领晋绥军区一个团抵达沈阳,万毅率领山东军区滨海支队3500多人先到沈阳,然后向吉林挺进。下旬,罗荣桓率领山东军区机关及直属部队4000多人从胶东龙口渡海在庄河登陆,吴克华率领胶东军区第六师及第五师一部共8000余人也到达营口。


苏联红军暗中相助,中共力争独占东北

此时,莫斯科在东北的决策开始向有利于中共方面倾斜。促使斯大林态度转变的原因是美军在青岛登陆。美国人的此举显然同斯大林把东北纳入苏联势力范围的战略意图相冲突,所以,斯大林不惜打破苏中条约的制约,利用中国共产党的力量牵制美国。

1945年10月1日,美海军陆战第一师在秦皇岛登陆。另外,美军又将国民党军队运至大连。莫斯科无法容忍美国人的举动。10月7日,莫斯科一纸公文送到蒋介石那里,提醒他说:美国军舰在大连登陆,违反了苏中同盟条约有关大连港为自由港、任何军舰不得进港的规定。几经交涉,莫斯科最终同意国民党军队在营口和葫芦岛登陆,但苏军事先又将这两个港口交给了共产党军队,所以,苏联人又警告蒋介石,如果国民党军队在这两处登陆,苏军将不能对其安全负责。

随后,美舰驶入大连海域,美舰司令与苏军交涉,请求登陆,但遭到苏军拒绝。美舰只好调头南下,登陆秦皇岛,并将国民党第十三军送到那里。不久,美军又将国民党第五十二军运至秦皇岛。尔后,杜聿明率部从秦皇岛启程,向营口、葫芦岛驶去。因这两个港口已被八路军控制,国民党军队只得折回秦皇岛。

为了阻止国民党军队从陆路进攻东北,刘少奇电令刘伯承、邓小平、聂荣臻,要他们设法滞留华北国民党军队两个月以上。

关于东北部队的布置问题,刘少奇在10月9日给东北局的电报中指出,进入东北的部队应分散活动,每个县一个连或一个排。他还特意叮嘱东北局,目前“决不应集中部署,不要怕人家讥笑我未脱离游击概念”。刘少奇这样说,自有其道理,因为“我无飞机大炮”,一旦脱离游击概念,难免“将遭灭亡”。

10月11日,毛泽东从重庆返回延安。在了解情况之后,他对中共中央关于东北发展方针给东北局的电报作了修改,加了这样一段话:“我党方针是集中主力于锦州、营口、沈阳之线,次要力量于庄河、安东(丹东)之线,坚决拒止蒋军登陆及歼灭其一切可能的进攻,首先保卫辽宁、安东,然后掌握全东北,改变过去分散的方针。”显然,毛泽东同刘少奇的想法不一样,他想独占东北。

此时,东北的形势也确实对共产党有利。10月底,运送国民党军队的两艘美国军舰抵达葫芦岛,准备登陆。李运昌部在苏军协助下预先占据了该岛,并进行了阻击,迫使美蒋退回秦皇岛。

国民党军队眼看从海路进入东北无望,便将注意力移向陆路。美军积极协助蒋军抢修已被八路军破坏的秦皇岛至山海关的铁路,更有甚者,美军还为国民党军队修路担任警戒。莫斯科无法接受这一现实,于是,苏联人决定给蒋介石一点颜色看看。10月24日,苏军突然搜查了国民党吉林省党部,并封锁了东北行营。次日,苏军派人通知中共东北局:如果说我们过去要你们谨慎,那么现在,你们应“以主人自居,放手干”。还说,东北所有兵工厂、武器弹药都可以给中共军队,你们用这些武器弹药去抵抗国民党军队的进攻。

苏军的态度如此积极,毛泽东大为振奋,声称我军正在组织55万人至60万人的野战军,亦即:萧克、罗瑞卿之第二野战军,林彪、萧劲光之东北野战军,张鼎丞、粟裕之华中野战军。此外,还有70万到100万的地方军。这些野战部队编成后,加之“友人”援助,就有相当的把握在东北取得优势。

随后,毛泽东连续签发电报,落实“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10月24日,毛泽东电告彭真:“俟大批干部及军队到后,除仍以旧辽宁省及热河为第一位布置力量外,对旧吉黑二省首先是吉林省各重要城市迅速布置相当力量。”次日,毛泽东又指示山东军区,责成他们尽快抽调部队海运至东北,具体由罗荣桓、李作鹏负责,要“每日不断,源源北运”,以保证在11月份派完,并全部集中于辽宁。

为统一指挥进入东北的部队,10月31日,中共中央致电东北局,任命林彪为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吕正操为第一副总司令,李运昌为第二副总司令,周保中为第三副总司令,萧劲光为第四副总司令,彭真为第一政委,罗荣桓为第二政委,程子华为副政委。

随着11月份的来临,毛泽东在拟订当月作战部署时提出,中共的任务是夺取东北,巩固华北和华中,而主要的作战方向应转至东北方面,第二个作战方向才是华北和华中。为此,毛泽东指示林彪、彭真,首先在葫芦岛至锦州、营口至海城一线尽力阻滞登陆的国民党军队,以便于进入东北的部队快速集结,途中部队能够即时抵达东北。并且积极寻机消灭国民党军队,使其不能进抵沈阳。同时,毛泽东又指示山东第一批进入东北的6个师兼程北上。此外,毛泽东还要求萧克、罗瑞卿的部队于11月上旬在华北集结完毕,然后东进,以侧击进入山海关、锦州、沈阳一线的国民党军队。

此前,毛泽东曾电告东北局:“营口、葫芦岛登陆之蒋军必须抵抗”,对于进入东北的国民党两个军,若有可能,则用“野战歼灭之”。

10月30日,美军运往秦皇岛的国民党两个军向山海关发动进攻。国共两党争夺东北的战斗由此拉开帷幕。当时,国民党在秦皇岛登陆的两个军有6万人,另有8万人准备进入东北,而共产党到达东北的军队也不过13万人。所以,毛泽东要求正在途中的6个师8万人马不停蹄,日夜兼程赶赴东北。


苏联受中苏条约限制,中共决定“让开大路,占领两厢”

1945年11月4日,中共在重庆的代表团致电中共中央,说苏联驻重庆大使彼得罗夫告诉中共代表团,目前应该估计到,国民党在11月一定会进入东北,并且取得部分行政权。共产党独占东北是不可能的,因为美国想剥夺中共的力量,并将苏联的势力从东北驱逐出去,因此,中共在制定计划时必须考虑到美国的因素。

果然,11月10日,苏军派代表通知中共东北局,苏军在撤退前5天将允许国民党军队运往东北各大城市,在机场的中共军队不得同国民党军队发生摩擦。

此时,毛泽东还没有放弃独占东北的想法,仍积极于山海关至沈阳一线布置重兵,试图拒国民党军于山海关之内。11月3日,毛泽东电告晋冀鲁豫军区:杨得志、苏振华纵队迅速配足10个团计2万人,10天后动身开赴锦州、沈阳,“参加东北方面具有伟大意义之作战”。当天,杨国夫率领三个团紧急赶往山海关防守。11月4日,国民党第十三、五十二军向山海关发起猛烈进攻。11月7日、11日,毛泽东两次电催黄克诚、梁兴初部,尽快赶往锦州,以策应杨国夫部在山海关、锦州一线坚持一至二个月。直到11月15日,毛泽东在给东北局的电报中还雄心勃勃地说:在山海关至锦州一带可集中7万人,由林彪或者罗荣桓去指挥,举行反攻,每次歼敌二至三个师,“最后全部歼灭三个军,即能从战略上解决问题”。

可惜,山海关最终还是失守了。随后,国民党军队沿北宁线向绥中进犯。到11月26日,仅半个月的时间,国民党军队连克山海关、绥中、兴城、锦州等地。毛泽东独占东北的决心受挫,形势变化如此之快,加之疲劳过度,毛泽东病倒了。

此时,莫斯科和重庆又偏偏添乱。11月17日,国民党东北行营主任熊式辉索性两手一丢,离开长春跑到山海关。莫斯科担心此举会加剧美苏之间的紧张关系,特别是对即将召开的莫斯科外长会议产生不利影响。于是,莫斯科立刻作出反应。11月19日,苏军通知中共东北局,提出以下四点意见:一、长春铁路沿线及城市全部移交给蒋介石政府,中共军队必须撤至铁路线50公里以外;二、中共所属机关必须从沈阳等大城市撤出;三、有苏军的地方中共军队不准进入,也不准同蒋介石军队作战;四、在苏军全部撤出东北之前,包括山海关至锦州地区在内的东北全境不准作战。这实际上限制了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的发展,也就等于把东北拱手让给国民党。

当天,苏军要中共东北局撤出沈阳。次日,东北局将这些情况电告了中共中央,还说苏军在必要时将“不惜武力将我驱散”。

11月20日,中共中央致电东北局,要他们即时调整战略方针:“彼方(苏联)既如此决定,我们只有服从,长春路沿线及大城市让给蒋军,我们应作秘密工作布置。”要求东北局根据新情况迅速作出相应的部署,东北局及林彪应靠西满联系热河,部队主力也应靠西边,罗荣桓、萧华及山东来的部队靠东边,成立东南满分局,另外派部队到北满佳木斯、嫩江一带建立北满分局。中共中央还指示东北局,从大城市退出来后,要力求控制小城市,待站稳脚跟后,再同蒋介石斗。当天,中共中央又电告东北局,“希望能不让锦州、葫芦岛及北宁路之一段”。如果不行,那“亦只好服从”。

考虑到苏联外交方面的需要,刘少奇决定改变独占东北的计划。他致电东北局:在撤出大城市以后,“应迅速在东满、北满、西满建立巩固的基础,并加强热河、冀东的工作,应在洮南、赤峰去建立后方,作长久打算”。刘少奇还指出:“只要我能争取广大农村及许多中小城市,紧靠着人民,我们就能争取胜利。”两天后,刘少奇把这个战略思想用八个字作了概括:“让开大路,占领两厢。”他在致重庆代表团的电报中说:彭(真)林(彪)电,戌皓友方(苏联)通知他们,长春铁路沿线及城市全部交给蒋介石。“我们已去电要他们服从彼方决定,速从城市及铁路线退出,让开大路,占领两厢。”

11月28日,刘少奇在给东北局的电报中对这一部署作了解释:第一,近两个月来,你们在东北虽有发展,但主力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且甚疾劳,不能进行决战,而国民党军乘虚突入,占领锦州,且将占领沈阳;第二,东北问题牵扯到美苏外交关系,苏联又受中苏同盟条约限制,长春铁路沿线各大城市将交给蒋介石接收,“我企图独占东北无此可能”,但“应力争我在东北之一定地位”。刘少奇认为,对于长春铁路沿线及大城市,并不是一走了之,还是要“力求插足”。对东满、南满、北满和西满之广大乡村及中小城市与次要铁路,则应“力求控制”。在具体做法上,刘少奇指示东北局:不应将工作重心放在大城市,而是以“控制长春路以外之中小城市、次要铁路及广大乡村为工作重心”,至于国民党军队即将占领的长春路沿线各大城市以及营口、锦州、吉林、龙江、安东等地,“需作撤退准备”,但应乘机“抓一把”。

东北局撤出沈阳之后,刘少奇曾再三电告他们,强调说:“目前不应以争夺沈阳、长春为目标来布置一切工作。而应以控制促成路两侧地区,建立根据地,利用冬季整训十五万野战军,建立二十万地方武装,以准备明年春天的大决战为目标来布置一切工作。”12月21日,刘少奇再次指示东北局:应派老部队和干部去开辟工作,建立后方,建立工业,开办学校,训练军队,如“汉高祖之汉中”那样去做。为此,刘少奇要求将军队和干部“更高度的分散到内地去建立工作”。

刘少奇提出的这一战略方针最终得到了毛泽东的赞同,12月28日,毛泽东病情好转后为中共中央起草了一份给东北局的指示,明确表示:“我党现时在东北的任务,是建立根据地”,是在“东满、北满、西满建立巩固的军事政治的根据地”,“建立这种根据地的地区,现在应当确定不是在国民党已占或将占的大城市和交通干线,这是在现时条件下所作不到的”。因此,建立根据地的地区,应是“距离国民党占领中心较远的城市和广大乡村”。毛泽东强调:“目前,应当确定这种地区,以便部署力量,引导全党向此目标前进。”


苏联开始撤军,毛泽东改变策略,力争控制中长铁路及长春、哈尔滨

苏联通过《雅尔塔协定》和《关于大连的协定》,以取得在大连的特殊权益。美国对此极为不满,遂以“门户开放”为由插足东北。对斯大林来说,他要想拒美国势力于东北之外,就必须采取强硬措施。于是,斯大林又转向支持中共,力图加强中共在东北的地位,以牵制国民党。

苏联支持中国共产党,美国支持国民党。这样一来,国共两党在东北的争夺,实际上就折射出了美苏之间的冷战关系。

1946年3月5日,毛泽东致电东北局,说苏联想同国民党在东北搞经济合作,但美蒋予以拒绝,甚至还煽动全国性的反苏行动。他分析说:当苏联与美蒋在满洲进行
斗争的时候,中共与国民党达成妥协是不可能的。毛泽东相信,由于国民党的反苏行动,苏军可能会更加愿意帮助我们。所以,毛泽东要求东北局尽快与苏军取得联系。

此时,苏军的合作态度远比中共预料的好。3月8日,苏军告诉东北局,他们将撤出沈阳、吉林,中共可以采取行动。第二天,苏军又通知东北局:他们将于13日撤出沈阳,中共军队尽快去占领,而且沈阳以南地区苏军不再交给国民党,苏军撤走的所有地区,中共可以自由破坏。苏军还声称,凡苏军撤走的地方,包括沈阳、四平,中共军队可以放手大打,哈尔滨等地,应该坚决控制,不要让国民党军队开进。(实际上,苏军于12日撤出沈阳,国民党军队于第二天便占领了这座城市。)

沈阳既失,毛泽东于3月15日致电周恩来:“哈尔滨决不能让国民党驻兵,抚顺及营口要力争双方不驻兵。”次日,毛泽东再次电告周恩来:停战协定并未规定让国民党接收长春铁路全部及苏军全部撤退区。因此,具体问题一定要协商解决,“一切均应到前方与前方将领去谈”。当天,周恩来告诉国民党政府代表张治中:中共军队在东北所占地方不能让出,国民党军队只能进驻“现时苏军撤出的地区”。张治中坚持要把“现时”二字删除,结果,双方在东北问题上未能达成协议。

3月17日,毛泽东在一份电报中批示:东北局速与苏军接洽,将“整个中东路(包括哈市)让我驻兵,永远占驻,不让国民党进驻一兵一卒”。当天,毛泽东又指示彭真、林彪:沈阳以北长春路沿线之苏军撤退区同意你们派兵进驻,以为将来谈判之条件,“时间愈快愈好”。

此时,蒋介石在美国的帮助下已向东北调去新一军、新六军(国民党军队有五大主力,这是其中的两支)和第七十一军,到三四月间,国民党在东北的军队已达6个军、18个师。为了迅速抢占东北,国民党依靠军事上的优势,在苏军撤退过程中,向南满、北满大举推进,企图控制中长铁路和整个辽东半岛。

为此,毛泽东要求:立即破坏北宁路及沈阳附近之长春路,迅速动员全军乘国民党军队立足未稳之际,坚决歼灭国民党军队,“愈多愈好,不惜重大伤亡(例如一至二万人)”。于是,3月24日,毛泽东致电东北局:预计苏军撤退后,蒋介石必定会由沈阳出兵向北同中共军队争夺长春和哈尔滨,因此,“我党方针是用全力控制长、哈两市及中东全线,不惜任何牺牲反对蒋军进占长、哈及中东路”,而“以南满西满为辅助方向”。为此,毛泽东要求东北局速与苏军交涉,“允许由我方派兵占领长、哈两市及中东全线”,如果国民党军队胆敢冒犯,应毫不犹豫地“彻底歼灭之,决不让其向长春前进”。

看来,毛泽东又改变了几个月前不在“国民党占领的大城市和交通干线”及其附近建立根据地的方针,又着眼于控制大城市和交通干线了,志在夺取长春、哈尔滨。他在给东北局的电报中称:“力争我党占领长春,以长春为我们的首都。”毛泽东所以有这种想法,显然与莫斯科支持中共在东北发展力量密切相关。为此,他还指示东北局说服苏方,请他们加拨“枪炮若干”,如许可的话,东北局应准备“迁长春”。

3月26日,中共中央为争取进驻长春、哈尔滨和齐齐哈尔提出作战部署并致电周恩来:美蒋由北平派小组到东北,其目的在急于停战,使我方不好占领长、哈、齐。所以,中央要求代表团立刻与苏方交涉,在停战小组到达东北之前及到达后的几天内,迅速从这三个城市撤出,“以便我军进驻”。

4月14日,苏军撤出长春。当时,长春只有一些警察部队,苏军只允许蒋介石正规军在其撤出之前3天才能入城,但苏军事先并没有通知国民党具体的撤军日期,这就给了中共军队先下手为强的机会。苏军一撤走,东北民主联军就向长春发起进攻。战斗中,我军有史以来第一次使用了包括坦克、大炮在内的重型武器。4月18日,我军占领长春。毛泽东得知这一消息后,极为高兴,于当天致电东北局:“我应力争保持长春于我手中。”

长春既已得手,下一个目标便是哈尔滨和齐齐哈尔。于是,4月19日,毛泽东又电告东北局,传令嘉奖有功将士:“长春占领,对东北及全国大局有极大影响”,还望再接再厉,“全力夺取哈、齐二市”。毛泽东指示彭真、林彪,要“战胜顽敌,保卫长春”,同时,毛泽东又电告重庆的周恩来:“如国、美要求我让出长春,请断然拒绝。”

四平失守,长春不保,中共巩固了南、北满根据地,最后实现了由防御到进攻的战略转变

就在东北民主联军占领长春的当天,中共中央电告东北局:马歇尔今日抵达重庆,东北停战必然很快,应速催苏方从哈尔滨撤出,以利我军马上占领,并嘱咐说:“此事万急勿延。”4月20日,毛泽东又致电东北局和林彪,吩咐要保留好长春的防御工事,宣称“必要时把长春变为马德里”。

要想控制住长春和哈尔滨,就必须守住四平。毛泽东在4月19日给彭真、林彪的电报中明确指出,至于长春、哈尔滨和齐齐哈尔三市能否确保,“决于是否能在四平地区大量歼灭敌人”,于是,他提出:必须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于四平南北地区举行数次大的战役,才能解决问题”。他要求“南满部队速调一部北上,交林直接指挥作战”。力求消灭敌军三四个师,否则“不能解决问题”。甚至想到要“全部或大部歼灭”新一军。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在本溪的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立即北调参加四平保卫战。如此一来,东北民主联军就有10万余人在四平一线同国民党军队激战。

对国民党来说,四平也同样重要。蒋介石称:“没有四平就没有东北”,他甚至扬言:不打下四平,决不停止战争,从而拒绝了马歇尔、民主同盟和中共提出的停战方案。于是,蒋介石指使东北保安司令杜聿明率领国民党新一军、新六军、七十一军、五十二军(1个师)及六十军(1个师),分三路气势汹汹地向四平扑来。

四平保卫战从4月18日开始,5月19日结束。蒋介石置停战方案于不顾,在东北大打出手。

经过近一个月的作战,东北民主联军在四平陷入被动。此时,马歇尔第二次出面调停,但提出了以中共军队让出长春作为东北停战的条件。在此情况下,5月15日,毛泽东致电林彪、彭真,要他们考虑“全局再打下去是否有利”,是否“有条件地让出长春”,以换得“其他地区的合法”。5月19日,毛泽东再次电告林彪:“如果你觉得继续死守四平已不可能时,便应主动地放弃四平”,由打阵地战转变为打运动战,变被动为主动。

当天,东北民主联军撤出四平。四平失守,也就意味着长春不保。5月22日,毛泽东指示周恩来:“在目前情况下我应决心让出长春,请你根据此项决心负责进行谈判。”为此,毛泽东提出了三套方案:其一,双方在长春不驻兵,由中间派担任市长;其二,执行小组先去,一切谈好后蒋军再去;蒋军无条件即进长春,这种情况最坏,结果恐怕不好,仍是要打。当天,东北民主联军撤出长春,国民党军队进入该市。

此时,蒋介石深感在东北的兵力不足,国民党军队打到长春之后,便停了下来。蒋介石不得不接受马歇尔提出的东北停战15天,进行谈判的协定。为了争取主动,6月5日,毛泽东要求东北局在哈尔滨坚守10天,并且强调此点“至要至要”。

从3月中旬开始,苏军陆续撤退。苏军在撤退时,为了尽可能多地把撤出的地区交给共产党,他们在撤退前几天就通知了共产党,却没有告诉国民党。结果,在苏军撤退时,中共军队已经控制了东北大部分地区,国民党军队则主要占据了北平至长春铁路沿线地区和沈阳周围。当国民党军队向沈阳以南地区发动进攻时,苏军驻旅顺的第三十九集团军同国民党军队达成协议,在旅、大苏军管辖区以北8至10公里处划一条“安全线”,国民党军队不得越过雷池,而中共军队可以畅通无阻。此外,苏军还把旅、大的行政管辖权移交给了共产党。中共利用大连的工业优势和便利的交通,在大连建立了兵工厂和军用物资生产厂,将大批武器弹药和军需物资运往东北和关内。

实际上,东北民主联军只在南满让出了一些城市。此后,东北民主联军一方面力争坚持南满根据地,另一方面全力巩固北满根据地,在北满地区控制了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城市。到1947年4月,东北民主联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战略计划,实现了由防御到进攻的战略转变,于1948年9月发起辽沈战役,解放东北全境。

东北的革命形势转变如此之快,这显然与苏联的援助有关。陈云在分析辽沈战役胜利的原因时指出:“由于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打败了日本关东军。这为我们的大部队能抢在国民党前面迅速进入这个地区,为改善我们的装备,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尽管苏联受《雅尔塔协定》的制约,但“他们还是尽力帮助我们的。东北背靠苏联,东邻朝鲜,这对于我们在和国民党作战中的后勤补给和病号的运送、安置也是十分有利的条件”。

[ZT青山]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东方白 回复 悄悄话 蒋介石有美国的支持吧。
老生常谈12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马上续残梦' 的评论 :
应该是。另外,没有苏联支持中共,美国会毫无顾忌地更大规模地支持蒋国民党。
马上续残梦 回复 悄悄话 没有苏联的支持,共军不可能占领东北打败国民党。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