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来说,我认为施化网友的文章 也说中国的“没有哲学” 比较中肯,很赞同的几点如下: 首先,文章看到了中西方概念的不同,现代我们说的哲学科学等等学科的定义基本上是以西方的定义为标准的,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其次,同意文章中说的中国处于一个转型期的关键时刻,究竟是继续随着西方亦步亦趋,还是回到老祖宗的传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有几点保留意见: 1.“ 因为中国的情况非 常特殊。作为一个封闭的系统,中国是几千年与世隔绝的。鸦片战争国门被打开,洋务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对西方文化的引进,至今才不过百多年。估计今后的一百 年,中国还将以关闭为主。从日益强化的信息封锁,看得出中国的政治精英们已经意识到继续开门对自己的统治地位不利。关起门才利于天朝的长治久安。” 文章关于历史的描述简单而不正确(虽然为大多数人人云亦云地接受)。以我的历史研究 背景(尽管有限),这种认为中国历史上封闭几千年是基于研究缺乏和西方价值观指导下的研究扭曲的误解,从当今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史学的很多最新研究看, 这个中国封闭几千年的历史观早已经受到严重的挑战,中国事实上从来没有停止和外面的交流,相反,中国一直是很开放的,其例子举不胜举,汉唐就不提了,宋代 最内敛的时代仍旧对外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明代前期也是相当外向的,和西方的宗教科学思想交流也很多。因为当时的强大(呵呵,后来变成了自大),这种交流 几乎是单方面对外, 17/18世纪的西方的理性运动受到中国的影响就很大, 只不过这方面的东西研究实在很缺乏,资料都在西方人手里,西方人不怎么研究,中国人大都则根本不知道,到西方研究文科的少之又少,这是我接触到一些相关的中国对西方近代影响的资料的感想。 2.“梁启超写过一本《儒家哲学》。但他自己也承认,“哲学”两个字不过是借用。因为哲学的原意是为“求知识的学问”,Philosophy,爱智。古人看到大自然的千变万化,从惊讶,进而怀疑,继而研究,最终成就哲学。中国则不同。中国先哲虽不看轻知识,但不以求知识为出发点,亦不以求知识为归宿点。Philosophy的含义不适于中国。若勉强借用,只能在上头加上个形容词,称为人生哲学。中国哲学以研究人为出发点,讲的是何以为人之道,人与人相互有什么关系。探索的领域有限,发现也很有限。” 应该这么说,从清末 衰败到五四时期,甚至到现在,中国对西方的认识都是有偏颇的,是不客观的,是急功近利,不自信的,并且受到其民族衰败历史进程的影响。近现代中国,尤其是 五四文人,在西方的铁蹄下,开始对西方的介绍研究就做了很多矫枉过正的事情,梁启超,鲁迅,胡适,都在其列。个人认为, 我们现代对西方的接触理解比他们 完善的多,应该更多地批判性看问题,而非迷信他们的观点。 3.“总而言之,中国人正无可避免面临这样一个巨大的困境,他们的选择将直接左右中国的未来。用一句话来讲,中国在正处在十字路口,到底是回到祖先那里去,还是走进今天的现实世界?也就是说,是回去骑驴,还是继续驾车?这是一个问题。” 中国是在一个十字路口,但你给出的两条路:回去骑驴,还是驾车,实际上是一条路,因为从你的观点看,回到老祖宗的传统就只能“骑驴”, 这种线性的发展 观,认为西方代表唯一的现代发展方向,其他的民族等于传统落后的世界观,已经在后现代受到批判和挑战。所以,你的文章是同意中国没有“哲学”的观点:因为你的价 值观已经承认西方的价值观是普世价值,因此“高级”的“哲学”只能是西方的,而“低级”的“人生哲学”则是中国的。中国的确没有西方意义上的“哲学”,但你认为的中国意义上的哲学是低于西方的哲学的“哲学”,事实上还是用西方的标准来衡量中国有没有哲学,这个答案只能是“没有”或者是“低级的”。在这种价值观之下做出的特定判断只能在 认可西方普世价值的条件下成立,如果这个普世价值受到质疑,那么这个价值判断本身也就不成立了。 如果我对施化网友的观点理解有误,或您对我的观点有任何疑问,欢迎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