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1)
到处在流行一篇关于“仪式感”的小文,看了喜欢。
一个人有趣还是无趣,实在是一种体会和创造的能力。这并不是给自己点根蜡烛,为对方买束鲜花的问题,是你能否从所有细节中去领悟美好并获取力量的问题。
仪式感和仪式并不是一回事。仪式和陈腐之间也没有等号。仪式有刻意的成分,但那是外在,内里的喜悦非是伪装就行。比方我就特喜欢看婚礼,朋友的,路人甲的,Angela baby的……津津有味。古老仪式通常是千百年文化的凝结,我们没必要显得比古今中外都有主意,非得标新立异。顺从,体验,挺好的。仪式是古老而存活并可以延续的一种生命力。结婚贴一对喜字,过年挂一只灯笼,这都是仪式,但里面包含了真实的感情,就很美好。为了反仪式而拒绝仪式,不免会成为另一种仪式,只不过负能量居多而已。
请客是仪式,茶道是仪式,上坟扫墓也是仪式。中国人把清明当成节日来过,是因为从哀悼中可以汲取生的力量。你再看春运,那个繁忙,那个固执,那个百折不饶,可不就是老百姓最朴素的仪式感么?
而那些细小的,日常的,私人化的仪式感还有一个好处,它让人不会因为孤独而内心崩溃。是一个个借以坚强,让自己活出质量的支撑点。 有时会看到一些人,到了一定年纪,对自己身上缺失的部分有所觉醒,对既定的生活又束手无策,渐渐就积攒成一种难以言喻的沮丧,忿恨,怒气冲冲。那可能是一个人最难看的样子。
赵守贞没有锁麟囊,坐在轿子里哭,这并没有什么可爱之处;杨喜儿比她更穷,但得了二尺红头绳,因为是过年,因为和大春定亲,所以要欢天喜地扎起来,就显得十分可爱。因为依然有憧憬,懂得抓住欢乐。仪式感也是我们对生命的谦卑态度,感激之心。
享受仪式感,还有一个要素,是能找到另一个同类,一起去体验这些仪式。踩到脚的华尔兹,会变得比徒步独行更加无趣。哪怕只是熄了灯后,跟枕畔床友道一句“晚安”呢?一定是要说完这一句,这一日的家常才算了结,说完后就彼此默契不再开口,各自享受那一刻的安稳和亲厚。
我极少收藏东西,除了一柜子骨瓷,虽然不能和绿腰她们玩家相比,也都是心爱之物。临别多伦多,挑了几套茶杯出来,写明了年代,款识,购于何时何处,还有我为它们所取的名字,寄予的想法……种种前生今世统统包裹起来,郑重其事地送给了几位朋友。 就是这么孩子气,中学生式的举动,却让自己觉得无比享受,它让我和这个城市的告别变得有画面,有回忆。
所以仪式感也让人勤劳起来,行动起来,给我们的日子打满记号,不然我们很快就会忘记时间都上哪儿去了。
(乱配的图是六月里艾维农古城窗台上一对打算午睡的鸽子)
我看到国内连一些名人的葬礼都缺少了某种威仪和尊严。
我肠胃畏寒,这两年到冬天着实难熬,和先生商量搬到了阳光充沛的加州湾区,暖和一二年再说。
我记得你在德州,咱们可近了不少。
我不象你静得下心来研究,所谓收藏,也只知道一二皮毛,不大好意思写。再学习学习。
等慢慢地头熟了,说不定能有机会过去拜访你 :)
有闲暇能介绍你的骨瓷吗?一定好看。
周末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