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突起丘陵妒
“窗外日光弹指过,席前花影坐间移。”我在外静内动中送走了入读博士研究生后的第一个严冬,迎来了一个非同寻常的初春。一九八九年新年刚过,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上的寒流就怠工停业,好像夏日的空调机被关掉了一样,北京的气温自然就开始上升。首先是堆在院子里的大白菜迅速解冻,紧接着,本来是星星之火的迎春花,被和煦的春风吹成燎原之势,一发不可收拾,四处蔓延开来。受其感染,路旁的小草和湖边的杨柳也都急急忙忙地吐故纳新,张罗着要给大地披上嫩绿的衣裳。姑娘们则翻箱倒柜,竞相套上轻盈的春衫和五彩的裙子。
然而,京城无处不飞沙。北京的春天总伴随着尘土飞扬、天昏地暗的风景。狂风把陈旧的尘埃逐出城去,再将新的沙土吹卷进来。之后,才真正是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的季节。阳春三月的一天,我上午骑车去了研究所,中午返校回来时遇上了沙尘暴,使我比平常多花了两三倍的时间和体力才回到学校。门卫见我一脸黄沙,满身尘土,说看上去像刚出土的文物,并示意我先到院子里抖掉身上的沙尘。由于当日学校的澡堂不开门,只好去打了两瓶开水,提到卫生间,把灌进眼睛、耳朵、鼻子、嘴里和头发里的沙子逐一清理出来。“洗心革面”后,才发现已经饥肠辘辘了。此时食堂早已关门,又只好像往常一样烧起电炉,煮方便面外加大白菜。当端起碗来准备用餐时,发现牙缝里还藏有沙砾。实在饿得慌,来不及重新打扫,顺势将它们排到了“下水道”。
在几分钟的狼吞虎咽之后,开始从工作和用餐的劳累中渐渐恢复体力和情绪。窗外的狂风还在怒吼,风沙不断地从窗缝里挤进来。这来势凶猛的狂风一刮起来总要持续几天,明天我还得去研究所,回来后肯定也同样要煮方便面和大白菜。 我这样每天往返十多公里,浪费时间、消耗体力、吃不上正餐,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是尽头呢?按照原来的打算,应该在博士研究生一年级之内,也就是在本年的夏天结束前出国,可是眼下已是三月末了。一封封夹带着真情和辛劳,发往国外的航空信,好似为了探索地球外的生命而发往宇宙的电波,全被黑洞所吞噬。越想越感觉到有些着急,越想越觉得自己选择的路有问题,在一时的失落和迷茫之中,上下眼皮开始不听使唤,最终合在了一起。我梦见自己骑着自行车正逆风而行,忽然一条黄狗从后面追赶上来。用尽浑身的力气,拼命踩车,但速度就是上不去。回头一看,黄狗已到跟前,情急之中慌不择路,从车上猛然跳下来,落进了路边的水田里。黄狗在岸上对着我,“汪、汪、汪”地狂叫。
“咚、咚、咚”,在迷迷糊糊中觉得有另外一个声音传入耳朵,但显然不是狗叫声。俄顷,当“咚、咚、咚”再一次响起时,我已经睁开眼,确定是敲门声。这个时候会有谁来登门呢?是房管科?或保卫处?我扫视了一下屋里,赶紧先将电炉收起来。揉了揉眼睛,略带防备性地把门开了一半,吃惊地发现来访者是我们的系主任,赶紧恭迎光临。由于系主任和我们不同一个专业,平时的接触非常少。他突然来访,想必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身材魁梧的他一进屋子就令我感到寝室的空间紧缩了一半。我边向窗口后退,边请他在板凳上就座,因为他要是在下铺的床沿上就座的话,显然无法直起腰来。
“你在选修日语?”他仍然站立在屋子中间,眼睛从我的身上移动开来,将室内的陈设扫描之后,望着墙壁上的日本地图问我。
“是,只是作为第二外语。”
“国家教委和日本文部省签订了一个中日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从明年开始要陆续派遣一些在读博士生去日本的大学或研究所,学习一至两年,然后回国参加论文答辩。我们学校有一个名额,研究生院根据日语考试的成绩,认为你是一个比较适合的候选人,不知道你是否愿意。”
我集中了比平时听日语还要专注数倍的注意力,屏气凝神地聆听主任平铺直叙、娓娓道来。对我来说,他开门见山的通知,字字似珠,句句如诗,要算是我有生以来听到的最优美、最悦耳的中文。
“太谢谢您了,张老师,当然愿意。”唯恐错失良机,我强抑心中的喜悦,迫不及待地立即答应。
“这里有份表格,你填好后交给我。”主任没有多停留,转身准备离去。我一方面连声道谢,一方面赶紧送他到门口。本想送至楼下,但他要我留步。只好目送他的身影消失在走廊里,直到下楼的脚步声由近至远。
我轻轻地关上门,先摸摸我的上下眼皮,确认果然还睁着时,才知道已经不是在梦里。然后就像鉴别假钞一样,把手里的那份登记表对着电灯,反过来、复过去地仔细察看。从小学到博士研究生,二十年以来,填过无数的表格,写过许多的申请,无论形式怎样不同,但本质上都是主动在向社会索取。可这一次不同寻常,不速之客的主任像天使一样,突然“敞开天上的窗户,倾福与我,甚至无处可容。”(《玛拉基书》3:10) 这从天而降的幸运和财富,首先让我知道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其次令我从内心深处头一回对江山社稷产生了感谢的意识和回馈的理念。顿时,历尽坎坷之后的成功带来了无限的遐思和畅想,情不自禁地吟起了“掌声响起来”:
孤独站在这舞台,
听到掌声响起来,
我的心中有无限感慨。
多少青春不在,
多少情怀已更改,
我还拥有你的爱。
想起初次的舞台,
听到第一声喝采,
我的眼泪忍不住掉下来。
经过多少失败,
经过多少等待,
告诉自己要忍耐。
……
虽说 “莫道儒冠误,诗书不负人”,但是那不仅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更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心。人的行为基于信心,两者密不可分,就如身体与灵魂不可分割一样。信心是我们精神生命的根基,其大小决定了一个人行为的尺度、生命的层次。可以说,我们在许多的事情上不成功,往往不是因为努力不够,而是由于信心不足所致。一个人可能没有学历、没有权势、没有金钱、甚至没有健康,但唯独不能没有信心。只要有信心在,就不会被怀疑所控制,就不会悲观、厌世、沉沦,而会有奇迹发生。有目的导向的信心使我能直面逆境,一步一个脚印,在历经数万公里的艰辛跋涉后,终于兑现了“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许诺。
人逢喜事精神爽。我陶醉在成功和喜悦之中,觉得周围的一切都变得亮堂清晰,世界充满了情与爱。回想自从来北京后,苦于没有任何可以值得向别人炫耀的地方,一直过着默默无闻的低调生活。终于,凭借一个名利双收的回报,就认为能证明自己的成功,可以用来见证自己的实力。于是,迫不及待地与朝夕相处的人一同分享自己的快乐和感受。甚至一厢情愿地奉劝他们学点日语,以便出去了之后可以帮他们联系出国。我如同小时侯过年一样,喜行于色,乐发于外。直到两三天后,去教研组的办公室领取物品时,遇见了副系主任的太太,一位与我是同乡的讲师。
我热情洋溢地招呼她,她却表情严肃地问我:“小姒,听说你要出国了,什么时候走啊?”
“不知道,要等上面安排。”
“可是, 你知不知道有人要顶替你,人家都告到研究生院去了……”
我首先想到的是,尚未到手的“名利双收”眼看要成水中月、镜中花了。一颗亢奋、火热的心瞬息之间骤冷,变得支离破碎。
“你还不知道是谁去告你的吧?” 我还在六神无主之中时,她雪上加霜似地提醒我。她那神情自若的表情、略带责备的口气似乎在暗示:你真是傻透顶了。
“不知道。”
“我告诉你吧!” 她轻声细语道出来的几个人都是同窗共读、“苟富贵,莫相忘”的师兄师弟。这真是,文人相残令人叹,同室操戈为哪般?
“你打算怎么办呢?”她就像导演一样在为我排戏。
我脑子一片空白,心中交织着愤怒和恐惧,恨不得马上回去找他们论理。可转念一想,她刚才提到我被告到了研究生院,倒是想知道他们究竟告我什么。于是,我回答她说要去研究生院为自己辩护,但需要知道被告的事由。当她给了我答案后,一下子感到不再像刚才那样失魂落魄、茫然适从,反而有些镇定自如,因为那攻击我的理由实在太苍白,难以站住脚。无需去找他们兴师问罪,而应该主动到上层领导那里澄清事实。实在是多亏了老乡的“泄密”,但愿还不是太晚。我谢别她以后,急忙离开教研组,回寝室拿上了所有的积蓄,直奔城里的礼品商店而去。
常识告诉我,研究生院如果要换人的话,一定要征求系里的意见,而系里要作出决定的话,又肯定要咨询教研组。只要组里的人不给我出难题,就有希望化险为夷。要扑灭由分配不均而燃起来的妒火,靠据理力争、以理服人不一定会奏效,而最好避其锋芒、甘愿示弱。因此,我打定了登门拜访所有上级领导的主意,尽力在他们面前陈述事实、讲明原由、作出解释。同时,还得在同辈们面前表现出若无其事的样子。那样的“涵养”决不是我的品行,也非性格,而是利弊权衡、得失计较后的苟且之策。在经过一番有惊无险的波折和息事宁人的努力之后,事情最终朝着有利于我的方向发展。我在感到一丝欣慰的同时,发现一种孤独的悲凉和深深的恐惧,从内心深处流淌出来,冲涮掉了人的真诚与厚道,将虚伪和嫉妒暴露无遗。
对陌生人的成功和幸福,我们能做到处之泰然,因为距离使他们的光环触及不到自己。可是,一旦自己身边的人时来运转,飞黄腾达时,我们就会焦躁不宁、难受无比,原因在于身处光环之下,好像自己就黯然失色。尤其是当我们的书本知识越来越多,学位的帽子越带越大时,要在他人的成绩和荣誉面前做到心静如水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在激烈的竞争和严格的淘汰体制下,无论是施教者还是受教者都不得不将获取知识和技能视为教育的目的和意义。至于是否要培养或具备不自夸、不张狂、不与人攀比、欣赏别人的成功、为朋友的进步而鼓掌等良好素养,就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另一方面,对于像我这样有幸成为社会的既得利益者来说,在经历这样的内耗以后,刚刚建立起来的感恩意识不复存在。对得到的东西理所当然地认为完全是实至名归,受之无愧。这样的认识让人失去了怜悯、敬畏的心,变得不知足、不宽容。
*****************************************************************
我一个人默默无闻地来,在攻读最高学位的路上半途而止,撇下同窗同行,独个儿静悄悄地离去。出国为我带来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幻觉,同时也令我蒙受“众叛友离”的损失和经历价值观念转换的痛苦。前者让我品尝到回报的甘甜,感受到被肯定的温馨;而后者则让我体会到成功的苦涩,领教到被孤立的滋味。这同时送来的两份礼物如同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一样,不能分离、难以取舍,由此才让我对人心的了解和对人性的认识开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如同锤炼钢铁一样,一个驟然急速冷卻(淬火)的过程就可增强韧性。一场没有硝烟的争斗虽然令我措手不及、心有余悸,但同时也明白了一些道理:客观地面对牙齿会咬舌,朋友会绝情的现实;冷静地接受外来的反对、中伤以致诽谤;理性地制怒,沉着地忍耐。事实上,从一次高考就实现“农转非”,一次考研就出夔门到一次举荐就出国门,每一次的跳跃既增强了意气风发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也催生了自命不凡的虚荣心和优越感。在志得意满的一帆风顺当中,渐渐忘记了昔日推荐榜上无名、中考名落孙山后养成的内敛行事、低调做人的风格。
正当事业和学业蒸蒸日上、蓬勃发展时,这一幕“搅局,为他送行”的插曲,其实是同行们给我上的“难忘的一课”,目的是要我练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心境和风范。
第一部的总结
我在中国的教育以十二年寒窗、三载砥砺、五次科场、出国留洋而打上了休止符。知识、技术、文凭为我铺就了负笈异国它乡,“师夷人之长”的艰辛之路。在金秋十月,大地飘香的时候,我拖着盛满憧憬、向往、热情和希望的行囊,头一次走进机场。在即将要离开这个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之时,我思绪的潮水忽然放纵奔流,卷起层层波涛,汹涌、激烈地荡涤着我那漂泊的躯体和执著的灵魂。
秋风扬起离别的缠绵,往事的音符叩击心弦;
翰墨春秋凝聚成眷恋,重温二十年前的故园。
田野当中金黄的稻穗,梯地里边青绿的茶叶;
小河畔旁浣衣的姑娘,乡间路上牧归的儿郎。
简易教舍启蒙的土壤,民办教师乡村的栋梁;
不期而至的雪雨风霜,模糊了道德伦理纲常。
推荐蹉跎绚丽的韶华,务农倾诉时代的悲怆;
白昼携来惆怅与疲倦,黑夜赋予使命和信念。
朝霞揭去夜幕的帷幔,高考重拾斯文的尊严;
良师益友们厚德载物,春风送暖桃李结芬芳。
挫折与磨砺化作翅膀,飞越山川城镇和海洋;
结满荷藕的雨后池塘,飘来蛙鸣连片稻谷香。
流年逝水,洗不掉富贵功业;星移斗转,撼不动执著求索。沉沉心事留下了美中不足的遗憾,东渡扶桑的角声激起了心中的波澜。我抖落掉岁月的尘埃,承载增光门楣的梦想,又继续驰骋在交织着苦涩辛酸与充实辉煌的仆仆功名之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