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砺学笃行出夔门──勇气
你当刚强壮胆!不要惧怕,也不要惊惶;因为你无论往哪里去,耶和华你的 神必与你同在。
《约书亚记》1:9
他就是大学生呀?
学校坐落在一个偏僻、宁静的小城里,是那座城里仅有的一所大学,不通火车和轮船。汽车是最快的交通工具,但是没有直达班车,必须在中途住上一夜,第二天才能到达。我生平第一次出远门,首次乘坐公共汽车,往一百多公里远的地方去,感到既高兴又不安。当汽车离市区越来越近时,就向旁人打听下车后该怎样去学校。他们说应该有校车来接新生,要我不必多虑,留意观看就是。这样,两天来惴惴不安的心终于踏实了下來,随后就继续欣赏窗外既熟悉又陌生的田园景色,但无意间听到从车后面传来一位年轻女士的声音:“他就是大学生呀?”
那时的大学生掷地有声,以至被人称为“天之骄子”,实在是教育不能承受之重。何以会如此?难道是因为人们对知识、对人才的极端重视和尊重?在回答问题以前,不妨首先看看我本人的情况。上高中以前,是一个衣、食、住、行无人问的农民。凭借两年吃苦耐劳的奋斗和一往无前的拼搏,腿上的稀泥还没有完全干落掉,就一脚跨进了大学的校门,成为生、老、病、死有依靠的“知识分子”。这好似从地狱升到天堂的“赏赐”不仅让我,恐怕也让其他的人不得不承认,对当时的农民来说,和读书相比,没有任何其它的投资能带来如此丰厚的回报。事实上,从“刑不上士大夫”到“天之骄子”,读书人一举成名后所享有的特权,无疑是他们寒窗苦读的关键动力,当然也同时是导致他们日后脱离实际的根本原因。如果说“知识就是力量”的话,它既可以是推陈出新的力量,也可以是改变身份、地位和命运的力量。当我们把教育当成为一种选拔应试能手的训练时,所看重的就只能是那些被筛选出来,象征地位与身份的高分获得者,而不是教育本身。这就是为什么“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等观念能够被社会推崇备至。对这样的教育越加重视,越会毁了受教育的人,因为读书差不多变成了一种投机的行为。
在历经十年寒窗的苦读、数月殷实的期待、两天旅途的颠簸之后,终于跨进了大学的校门,得以继续享用自来水。对身为农民的我来说,上大学固然是争得了继续受教育的特权,但更重要的是农村户口簿上将不再有我的名字。从此就加入端铁饭碗,吃商品粮的队伍,并且要泽及子孙后代。和几个月前的应战高考相比,大学的生活节奏一下子慢了许多,可以尽情地呼吸着校园里的空气,同时期待着图书借阅证能尽快到手,因为免费借书阅览是我数年来梦寐以求的一个愿望。一个多月后,当拿到象征着开启知识宝库之门钥匙的图书证后,就急不可耐地到图书馆借了第一本书──《三国演义》,使等待和忍耐了四年的愿望成为现实。我兴高采烈地走出图书馆,实在忍不住,就把书翻开来看。一下子看到第一章的卷头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
我顿时觉得,这一个个隽永的文字宛如一串串美妙的音符,承载着朝代更替、国家兴衰的定律,汇集成历史的跫音,回荡、响彻在九州大地上。
曾经在生产队里劳动时,请姒成书断断续续地讲过《三国演义》的故事。那时只是耳闻,如今可以免费目睹,实感荣幸至极。同时不由得羡慕起姒成书来,因为他比我早那么多年得到这样好的东西,只是不知道他第一次捧读《三国演义》时,是否也有像我那样的心情。我精神抖擞地迈步在回寝室的路上。一阵微风吹来,使自从进校后就一直发热的头脑,忽然间冒出来一个念头:这上大学,恐怕不仅仅是“农转非”、吃商品粮的问题吧?
就如同我第一次进城赶集一样,《三国演义》开了眼界,令我感觉到许多东西都很新颖,特别是它精炼的语言和优美的文笔。虽然不是第一次阅读长篇小说,但却是头一回欣赏古典名著,不免有相识恨晚之感。同时,对比之下,就非常尴尬地看到自己语言和文章的苍白、空洞。难怪古人云:“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在叹服、羡慕作者的语言和文字的卓越才华之余,不由得暗自思量,我在这方面底子薄、基础差、实力弱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因为曾经为了考大学,不得已忽略了众多文史类的学问所致。想起来不免有些后悔,但好像还不至于无可挽回。于是,就以弥补人文学科的缺陷为借口,细嚼慢咽地研读起《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名著来。如饥似渴地涉猎人文学科大大地增长了见识、丰富了知识,其中一个立竿见影的效果是提升了书信的质量。书信是当时我和家人、亲朋好友之间唯一的通讯手段。虽然学校离家只有一百多公里,可是交通不方便,在不遗失的情况下,信函往返差不多要一个月。虽然没有“峰火连三月”的经历,但有“家书抵万金”的珍贵体验。没有紧迫感,只有优越感的大学生活为我提供了丰富的时间和素材,使我津津有味地借助笔墨向亲朋好友们介绍象牙塔里的一切。
在没有认识到自己文字功力的肤浅以前,写信无异于记流水帐,往往一气呵成,至于用词是否妥当、修辞是否贴切、语法是否错误并没有非常在乎。可是,在阅读大量的中外名著以后,我的学习能力得以加强,认识层面得到扩展,从而逐渐领悟到写信如同做文章一样,要讲究行文结构和遣词造句,不仅要叙事,也需要抒情、议论。这样一来,写信就耗去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本来很悠闲的生活忽然变得紧凑、忙碌起来,但与此同时也的确让我受益匪浅。具体来说,可以归纳成三点。
第一,使我和亲人之间有了心灵层面上的交流。对父母二十多年的养育之恩、舔犊之情,虽然借助行动有所表示,但却从未明言。记得临行前,母亲和外婆从衣服兜里掏出带着体温的纸币递进我手里,我却说不出“谢谢”两字,事隔几月后才只能借助文字来表达。另一方面,也是通过书信往来,首次了解到沉默寡言的父亲,其实也能滔滔不绝,而且情感丰富。记得有一次,我为了订阅一些畅销的杂志和报纸,就忍不住写信回家说需要十块钱,相当于那时半个月的生活费用。父亲给我寄来了二十块,但在信中嘱咐:“寄给你的钱,每一张都被我们的汗水泡透过。不过,当用时千金不惜,不用时分文不舍。”父亲的来信常常是激励、鼓舞,好似战鼓催征,而母亲的来信就好比春风化雨。那些被泪水打湿过的文字,总让我静静地感动,默默地思念。一声声充满温馨的关注、体已的话语就像风筝的拉线若隐若现地把我与大地、与亲人相连。
第二,反过来帮助提高了阅读的质量和文学鉴赏水平。从开始注重文章的遣词造句,到解读它的中心思想,再至力于揣摩作者的良苦用心。体会比较深的是研读林海音的中篇小说《城南旧事》,因为作者在其中讲了几个初看起来互不相关的故事,让人觉得主题不够明确。但仔细咀嚼后,才发现它们有共同的内涵。其中,那个小偷的故事最让人感慨。他为了养活老母,供弟弟上学读书,竟然走上了偷窃的路。这不禁要令人思索:人性既善也恶,人是一个善与恶并存的复合体。人的善良之心、仁爱之情,能引导出罪恶的行为。一向疾恶如仇的我在这件事上,爱憎不明,善恶难辩。
第三,为生活带来盼望与祝福。记得有一位同学的女友给他寄了一张明信片,上面写着:“寄信如火箭,回信像军舰”,明显是在敦促他要及时回信。事实上,每天第二节课还没有上完之前,我的心就飞到了收发室。等信就如同等人一样,能令人望眼欲穿;见信也就如同见人,“有信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读信就是解读对方的感觉、心情,领会镌刻在文字之间的气息、思想和精神;写信则是你真情的挥洒和心灵的倾诉。当笔尖触及信纸的时候,就仿佛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在那里没有顾虑、没有羞涩、更没有掩饰或伪装,只感到一种强有力的激情,涌上心头、涌上笔端。
我每天就在尽情地浏览、阅读、写作之中忙碌,充实地欢度时光,直到又一个运动开始。
是的,那个时候,出川就主要从那里。梅姐妹也是博学。
其实,学习有各种形式。你掌握的知识应该比我的更灵活,更有用于世。
要感恩的是,如今我们都得到了可以在庐山之外,领略东西、中外文化的异同。
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
白帝高为三峡镇,夔州险过百牢关。
姒弟兄一进大学便成为海绵,博闻强记,令人佩服。不像俺,大学几年全在游山玩水唱歌跳舞中混过去。。。现在想静下来多读书,已经不太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