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46)
儒者,人需也;鸿儒者,人类需也!然吾不见之久矣!
多久?一百来年吧!百八十年对于历史,不过白驹过隙;而对于人,那几乎是永恒。
虽然我们不能对鸣叫的夏蝉讲述冬天的故事,然而,在这谈笑无鸿儒,往来俱白丁的时代,我们真应该好好讲述那些鸿儒的故事的。
前两天,看到一篇网友的文章,他说真希望自己生活在民国。我想很大的一个原因是,那个民国里有他们——最后的鸿儒大师们。梁启超,蔡元培,辜鸿铭,胡适之,王国维,林语堂,陈寅恪。。。太多了。当然,他们中的一些人是不喜欢人们称他是“儒”的,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使命就是要砸烂这个“儒”的。然而,他们自己可能也并不清楚他们骨子里的“儒雅”。
其实,就在这些大师们出生之前的几十年,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人还像一尊精巧的瓷器一样细腻而迷人。那是因为伏尔泰在他的《风俗论》中说:中国人是世界最公正,最仁爱的民族,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优美,人口最多,治理最好的国家。以至于那个奥地利女王玛丽娅竟然夸张地说:“与来自中国的财宝相比,世界上所有的钻石都一钱不值!”
历史就是这样的奇妙,它可以几千年都漫不经心地以同一方式向前推进,也可以在瞬间变脸,以一副完全陌生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中国近代史非常不幸(也许是有幸),就连续出现了两次这样的变脸。一次是满清变民国,一次是民国变共产。
幸福来得太突然都不行,因为没有准备好嘛,何况国运乎?
扯远了。回到鸿儒上来。
在此国祚突变的年代,中国儒史中最有魅力的一批鸿儒们出现了。
他们是些已无科场可蹬的“举子”们,他们满脑子的经史子集,却远渡重洋,或公派或自费,去要把西方的本事学回来。他们做到了,他们学贯中西,成为一代大师。他们是当时世界上最受尊敬的人:
在当时的欧美学术界,你要说你不知道辜鸿铭,你都不好意思跟人谈话,因为辜鸿铭的哲学专著是德国,这个哲学国度的大学中的必备教材。是什么原因使这个带辫子的中国小老头写的哲学书被德国人如此看重?我相信那肯定不会是康德,尼采们的那类东西。
我们读林语堂的《京华烟云》,那是这老兄在巴黎时用英文著就的,原名《Beijing , at the Moment》,是当时的欧美畅销书。书中描写的完美东方女性,让西方人如醉如痴。后来林语堂在美国写的《生活的艺术》,被多次再版,成为欧美各阶层人士的枕边读物。是什么魅力,让一个中国人笔下的生活与艺术观得到西方人的趋之若鹜和追捧?但肯定不是林先生对西方生活和艺术的概括和总结;
当时有一句最显身份的时髦用语:我的朋友胡适之。这话不仅在中国流行,在西方也流行。胡适之先生为什么那么POPULAR?这个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在中国人面前大肆宣扬西方文化,但在西方人面前却是大肆宣扬中国文化的!在他身后,蒋中正先生给他的挽联是对他一生最中肯的评价: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还有很多很多,梁启超,蔡元培,王国维,陈寅恪。。。绝代鸿儒,高山仰止!
后来的人们继续留着洋,但这样的大家们再也没有了。后来的佼佼者们无非就是李政道和杨振宁们,西方专业思想下培养出的某一领域里的专家,他们已不可能成为大家。
因为这些人再也没有了“儒”的魅力了!
那么,到底“儒”的魅力在哪里?(待续)
嗯哪!:)
这么好的回帖,为什么系统都不给个提示呢:)?
非常欣赏CAD通过对商者与儒者的对比,尔虞我诈的商场使人们对平和公正产生强烈的内心需求,从而给出商者为什么向儒者靠拢的心理解释。
关于商和儒真是个太大的题目,几乎就是西方和东方的价值体系的各自基础,有机会慢慢聊吧。
嘿嘿,俺自荐给“梅兰松竹”当助教哈,XMJDH,“羡慕嫉妒恨”是也。
哈哈哈,大赞“大师们都是成群来,结队去的”,正所谓乱世出枭雄也。爱之深才恨之切,雄见博学之才可能也需要某种非凡的外推力来完成向大师的飞跃。不过,面对此种可怕的外推力,我等庸碌之辈估计就灰飞烟灭了。
我个人感觉,商也好,儒也好,皆从人中来,终归返人中。商人经历的尔虞我诈、沉浮炎凉比儒者所经历的更紧凑更血腥更惊心动魄,也许从人性的角度,内心里就更渴望一个和平公正的环境吧。
真正的儒者胸存大爱,不以富贵贫贱而移,折服的是人。成功的商人本身能力也超赞,屈人之财后,再谋屈人之心,也是水到渠成的想法。
嗯,士农工商。我们学工科的只能排老三:)。估计今天的那些老板们更不干啦!不过,有一点很奇怪,商人应该恨儒的,可商人们都削尖了脑袋把自己要归入儒商的行列。可见,低级总是不自觉地要向高级靠拢的。就如同野蛮总会向文明皈依一样。
生活在平庸的时代,可能还不是产生大师的时候。据说大师们都是成群来,结队去的。
谢谢梅兰的美言。
文学城好像没有信息提示,真不好意思,没能及时回复。
你的XMJDH是什么意思啊,见笑啦:)
不过我还是愿意做这个时代的人。象我们学工的,如果在以前,那就是“匠”,是没资格也没机会接触“儒”的。而这个时代让我们可以随心所愿地拜读所有我们愿意拜读的经卷,瞻仰大师们的各种高品杰作。
因为本身就是个白丁,原本指望不上与鸿儒结交,而网络却让我们聆听到了鸿儒们的论道,呵呵,就象楼上“梅兰松竹”说的:“读这样的文,俺也高山仰止”。
尤其博客流行以后,每每不经意间就步入了某个兰亭,得闻高见,让人流连忘返。我感觉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记录咱们这个大时代的鸿儒就会出现了。
说得蛮有道理滴。“借它山之石以攻玉”,但别把石头当玉,或者玉石俱焚。。。做最好的自己,让别人XMJDH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