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马克思的预言是正确的

(2013-03-14 07:41:44) 下一个
信源:俄罗斯独立报

全球经济危机迫使许多人重新思考资本主义的命运和马克思留下的遗产:马克思说得对吗,至少在当时是对的吗?如果从当代现实来看,他的观点是否正确呢?

多重性的马克思副题: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社会预见(作者俄罗斯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亚历山大・韦贝尔)

研究伟人的思想是一门引人入胜的学问,全球经济危机迫使许多人重新思考资本主义的命运,马克思的名字再次流行。一些人坚信他讲的是真理(如英国教授特里・伊格尔顿引起轰动的着作《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而另一些人认为他充其量是个冒牌预言家。

20世纪“建设共产主义”的惨痛尝试给马克思的遗产以及名誉蒙上阴影。为什么在他去世130年之后他的名字仍有争议?他的理论是真理还是误导?也许该以另一种方式提问:马克思说得对吗,至少在当时是对的吗?如果从当代现实来看,他的观点是否正确呢?

几乎未提“资本主义”

关于资本主义马克思到底说了什么?一些人在得知他几乎没有使用过该词后十分惊讶。“资本主义”一词是在20世纪初维尔纳・桑巴特的《现代资本主义》一书出现之后才开始流行的。马克思生前,资本主义即便在英国都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至今它都没有覆盖整个经济体系。马克思感兴趣的是“生产的资本化方式”即起源、运行机制和因此形成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以历史的眼光看待社会现象,对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作出应有的评价资产阶级创造出了比其所有前辈更多更巨大的生产力。但马克思绝没有美化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的意思。他认为,资产阶级不是坏人,而只是某种经济类型的代表。

毫无疑问,马克思对劳动者有好感。英国的工业革命使多数人从事繁重的劳动,遭受难以想象的苦难。但敏锐的社会良知并没有影响他的科学态度和知识分子的正直。连马克思的敌人卡尔・波普尔都不得不承认这一点。他说,马克思解释剥削现象的努力理应受到极大的尊敬,马克思十分准确地描述了他那个时代可怕的经济状况,他对资本主义成为无法无天的地狱表示不满,这是完全正确的。

崇尚和平斗争方式

在工业革命时期,劳动者的悲惨处境触发了不可避免会爆发工人革命的思想。产生这种预感是因为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当时整个社会受到了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的影响,这场革命使欧洲陷入政治动荡。但重要的是以下一点:马克思把革命理解为历史自然发展的结果。他不同于巴枯宁,不准备也不唿吁革命。“彻底摧毁” 和“剥夺与重新分配”不是马克思的思想,他给出的是完全相反的劝告。

在其思想日臻成熟时期,马克思对欧洲社会革命的前景产生了怀疑。他认为最好还是搞更为和平的、更为人道的斗争方式,将斗争与民主制度的发展、与工人阶级本身的发展水平联系起来。他对英国一些工厂订立规章制度的评价是, “社会第一次自觉地、全面地影响自发形成的生产秩序”。他认为可以通过立法解决问题。

他坚决反对所谓兵营式共产主义,但认为,在集体组织生产和交换的过程中,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为消除私人所有制的矛盾提供了可能性,但是这个逻辑推理出来的结论没能得到有说服力的论证。

理论不应生搬硬套

很早就有人指出,在马克思的理论遗产中存在着某种两面性,这也间接导致马克思主义学派众多、各国社会主义运动派系杂陈。马克思进入中年后,思想更为成熟,对年轻时的某些观点进行了修正。另一个原因则是他终未完成(也不可能完成)自己的整个研究计划。洋洋洒洒的四卷本《资本论》,充其量只是他宏大构想的 2/3,他对于国家、对外贸易以及国际市场的思考尚未来得及成文。不过,这原本就是需要数代人皓首穷经的工作。


为何时隔一个半世纪之后,批评家仍能从马克思的着作中挑刺?这与后者某些结论的武断性有关,它们其实只适用于有限的时间与空间。不过,当年的社会学处于襁褓之中,深受自然科学研究成就的影响,时人皆以为社会发展也有某种“自然”规律可循。或许正因如此,某些假设的前提被混淆为经过逻辑证实的结论。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马克思的脑海中或许浮现出了新的研究计划,他希望更为立体地分析、解读历史进程。他放下手头未最后完工的《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转而攻读起卷帙浩繁的世界历史来。他认真阅读德国历史学家施洛塞尔的18卷《世界史》以及其他史学巨着,留下大量读书笔记。从中不难窥见,他试图透彻理解数百年来各大洲的政治、社会和宗教发展历史。这也令他的思维能够另辟蹊径,跳脱过去。昔日的他过于相信“抽象能力”,认为一些东西是无从解释的。

无论这些假设是否正确,马克思的价值范畴不可能也不应当简单地生搬硬套到现实、后工业社会和“混合经济”上来。然而,马克思的某些观点,现今不仅丝毫没有失去其自身价值,而且是我们时代急需的精神财富及应当奉为圭臬的理论指导。

聚焦人与自然关系

马克思研究的出发点是人这一个体及其在自然界中所处的地位。他在强调人类历史与自然界历史之间存在辩证联系的同时,回避了对历史上人类活动所改变的自然基础的分析。自然被视为生命产生、个体与社会存在及发展的前提和外在条件。

马克思不仅成功预言了社会变革,还预言在他生活的年代所形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日后可能发生变化。他意识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将加剧。而对自然的大规模过度开发活动可能造成毁灭性的后果,他也从未忽视过这一威胁。他将这一现象称之为人与自然关系中发生的偏差,这与资本主义在自然利用方面的轻率、浪费,追求剩余价值的本质息息相关。不过,他认为会有生产者联合起来,有意识、按步骤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让发达国家以及众多发展中国家居民的生活水平能够水涨船高,从而催生了新的消费需求,其中不少是高端的、非理性的。消费主义对市场的刺激无疑是巨大的。其后果不言而喻:环境和身体、心理健康都面临威胁且日益彰显。

成功预言社会变革

为应对上述威胁,另一种价值观应运而生,即可持续发展。2012年6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公布的专家报告对大多数国家所拥有的现实财富进行了评估,重点是将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具体化。报告指出,近几十年来,经济、社会和环境危机相互交织,让政治人物、商界翘楚、公民社会精英乃至普罗大众,都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从人类福祉角度而言,目前在全球占主导地位的发展模式是否是可持续的?

在努力追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上,重点自然是个人福祉,这是报告的出发点所在。在当前以及未来,在何种条件下这才能够变成现实?要想造福子孙后代,我们将如何作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施是否会出现突破,如何才能将其制度化?报告认为,对国家财富进行量化评估有助于我们找到答案,而这一财富包括实物资本、人力资本以及自然资本。

国家财富评估的结果如何?研究对象中的大多数国家,近10年来的自然资本总量(人均也不例外)都出现了萎缩之势,但国内生产总值(GDP)却出现了增长!这一研究表明资源遭到了过度蚕食,出现枯竭,此前,已有学者利用其他方法得到过类似结论,即人类的经济活动已超越了自然界所能承受的范围。

现实财富学说建立在社会福祉的基础之上,它全面考虑到稳定发展观的诸多因素,远离了肆意挥霍理念,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定义为当前需求与其在一定时间内对未来产生的影响相适应。与此同时,承认消费的组成要素不仅包括物质财富,还有休闲、心灵需求、社会关系、环境安全等。


这一观点值得关注,因为它表明人类社会已从关注单纯的经济增长转向可持续发展理论。这一理论的终极目的是人类的长远发展。衡量发展的标尺不只是商品的丰富,而是身心的愉悦与充实、生活质量的提高。这与马克思的人类学观点、他对人类个体的看法、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阐述、对人类进化的预言不谋而合。

2008年爆发的全球危机证实了马克思的预言,即金融投机、金融信贷泡沫的膨胀、“虚拟资本”都是相当危险的。危机令众多知名政治人物、社会活动家开始思考并谈论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这一理念被收入上述报告,报告肯定这是一场制度危机,并承认这场危机令人对现有制度是否能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套用马克思的话来形容如今的现实:引发最大争议的,仍是占主导的供需规律与社会长远发展之间的矛盾。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