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爆炸给人们带来了福利,能生活在一个更透明的社会中,但这种爆炸也给人们带来了信息骚扰,且不说每天无数娱乐至死 的垃圾信息耗散着我们的注意力,充斥于空间中的种种虚假信息更让人头疼。从“深圳最美女孩”到“流浪汉成千万富翁”,再到让人目瞪口呆的打车假新闻,假新 闻不断突破着公众想像力。
安徽女子坠亡事件中,警方惩治了编造谎言者,有关部门也处罚了几个在微博上故意制造和转发谣言的博主。 警方和互联网管理者开出的几张罚单,引起了社会对谣言和假新闻的反思。我的观点是,假新闻当然需要依法惩治,造谣者也必须依法受到追究,这是原则。但与此 同时,也须警惕借“造谣”指控,异化为打压异见者、压制不同观点的棍子,借“假新闻”这种污名标签垄断话语权。
有必要弄清楚,哪些信息不是假新闻。
其一,事实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够水落石出,真相往往错综复杂,人们第一眼往往看到的都是表象和假象,根据自己的偏见去想像事实,加上有不愿真相被揭开的人在掩饰事实制造假象,故意设置信息烟幕混淆视听——这个过程中难免会有判断的失误。
也 就是说,事实和真相并不是一次性呈现的,它的呈现是一个过程,真相呈现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混杂的信息出现——新闻报道也是一个不断接近真相的过程,记者 调查发现新的事实,可能会推翻此前的判断,并不意味着此前的报道就一定是“假新闻”。当然,在没有充分证据和确凿信源的调查过程中,记者应该尽可能地小心 谨慎,克制自己的偏见、想像、妄断和浮躁,用事实说话,有多少事实就说多少事实,用调查到的事实接近真相,而不能根据想像的碎片去拼凑一个完整的真相。但 媒体和记者的调查手段是有限的,人的理性也是有限的,媒体不是审计署,不是中纪委,不是监察部,不能苛求媒体及媒体人做到百分百准确。
其 二,并不是没有确凿事实依据的信息就都是假新闻和谣言,公众在很多事情上拥有合理怀疑权,不能把合理的怀疑污名为谣言。比如哈尔滨一座大桥非正常垮塌后, 网上很多人质疑桥梁的质量,怀疑这座桥是不是豆腐渣——初期在信息不透明的情况下,很多新闻和评论都建立在这种怀疑基础上。当然,最终的调查结果证明桥的 质量没有问题,而是超载原因。那此前的怀疑算不算造谣和假新闻呢?当然不算,一方面只是“怀疑”,而没有确凿地说那就是豆腐渣;另一方面,即使明确说了那 是豆腐渣,也不是造谣,而是质疑——桥梁非正常垮塌,在事实逐步披露、信息逐步透明的过程中,人们那么怀疑很正常,属于合理的怀疑。
我 并不认同“谣言倒逼真相”的说法,谣言就是谣言,造谣就是错的,“倒逼真相”并不能让造谣、传谣变得正当,但我认同“质疑倒逼真相”的说法。你拒绝公开真 相,我就不断质疑,用合理的怀疑逼着有关部门在回应质疑中满足公众知情权,从而让真相浮出舆论水面。当真相被一些人“捂”在手上时,不要急着去追究假新闻 和所谓“造谣者”,首先要追问捂着新闻的人。
其三,并不是有的新闻发言人给戴上一个“造谣”的帽子,那就是谣言了。眼下就有一案 非常典型。一位媒体人前段时间在微博上实名举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能源局局长刘铁男有腐败问题,能源局新闻办立刻回应称这是谣言,要报案追究发帖者责任。 可刘铁男落马了,官方称其严重违纪。这种戏剧性的变化,让当时新闻官的回应成了一个笑话。按理说,公民实名举报后,涉事部门应回避此事,相关部门应及时介 入调查,调查后再给举报者和公众一个回应。还没有调查,当事部门就急忙站出来否认并笃定地界定为“造谣”,如今刘铁男落马,证实了举报者并非“造谣”。
由于很多信息垄断在一些部门和机构手中,信息在这种垄断中更容易被操纵、被扭曲、被掩盖,信息垄断之下的操纵之害猛于民间传言。假的就是假的,成不了真的,但信息垄断之下某些人却能指鹿为马。
对真的“假新闻”和“造谣者”需要惩治,但不能将对“假新闻”的阐释扩大化、垄断化,不能把正常的批评、合理的怀疑和善意的求证都归到假新闻一类,从而异化为打人的棍子。在当下中国,信息不透明仍是主要问题,真的假新闻要打,假的真新闻也要打。
2013年05月14日 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