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阿留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ZT "律诗只论平仄,终其生不得入门。" 古诗词四声递用法--林正三《诗学概要》

(2013-12-18 10:13:53) 下一个

刚才看墨老师和秦老师讨论“犯上尾”,长了知识。在网上查看相关信息,发现这篇林正三先生《诗学概要》的文摘不错,贴上来和
 

大家分享。虽然做到“四声递用”不容易,但咱可以朝这个方向努力不是?
 


 


 

古来诗词,由于声调高处,在求其抑扬抗坠与沉郁顿挫之极致,古有四声递用之法,清李重华于【贞一斋诗说】云:「律诗只论平仄,终其生不得入门。既讲律调,同一仄声,须细分上去入,应用上声者,不得误用去入,反之亦然,就平声中,又须审量阴阳、清浊,仄声亦复如是。至于古体虽不限定平仄,然逐句中各有自然之音,成熟后自知」。
 


 

而董文涣于【声调四谱】中论之更详,今摘录于下:
 


 

"唐律高处在句中四声递用。朱彝尊氏谓老杜律诗单句,句脚必上、去、入皆全,今考盛唐初诸家皆然,不独少陵且不独句脚为然。即本句亦无三声复用者。故能气象雄阔,俯视一世,高下咸宜,令人读之音节铿锵,有抑扬顿挫之妙,间有末句三声偶不具者,而上去、去入、入上句必相间,乃为入式。否则犯上尾矣。
 


 

盖四声之说创自东阳,初唐诸公,递相祖述,至沈宋而研炼尽致。故其诗皆高古浑朴,绝无卑靡之音。盛唐相去未远,恪守宗法,并非绝无师承可比。中晚而后,渐失此法,宋元人更无知者。间有偶合,亦不自解其故。否则三声偏用读之聱牙,故音韵委靡不振。
 


 

近世论诗者,只知有平仄二声,于初盛诸家妙处,动曰天籁。自然音节不烦绳削自合。于宋元后则统约时代为之。不寻其源而强作解事,皆隔靴搔痒之谈耳!间举此义相示,辄借口三百篇汉魏并无平仄以自文其漏,且谓诗之佳处并不在此。不知仅知此诀,不知此诀并不足以言诗,故于律体首标一格,曰四声递用法。欲使读者依此例取诸家诗,平心参之,知诗句四声相间,阴阳开合之功不可少也。而七言律诗,单句末三声互用之法,亦与五言同。但五言首句多不入韵,故单句有四,三声之中必有一声重用者,然亦必一五或一七或三七,隔用乃可重出。不得一三连用同声。以避上尾之病。七言则首句十九入韵。句末用仄字者只有三句,配以三声,适足无余。而并首句,则为四声全备矣。
 


 

故互用之法,尤视五言为严。必无一声两用者,其偶然不具而重用,则亦必三七隔用,断无五句之末,与上下或同者,此尤不可不知。然亦仅耳。中晚而后,乃渐不论矣。至于句中三声互用之法,七言犹视五言为严。盖因五言字少,或三平二仄,或三仄二平。故不能必用三仄,七言则三平四仄,或三仄四平。无句不足三仄者。故其法独密,如不审三声而用之,设遇二六用字之处,偶同一声,则音节即不能谐和铿锵,八病由之而生矣……诗律至三声互用,八病全却,始可云无遗憾矣。
 


 

初唐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一诗: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入上去平平,平平入去平)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平平入上去,平上去平平)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入去平平上,平平上入平)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入平平上去,平去入平平)
 


 

董氏演为图说,谓本诗单句之句末,四声递用,且每句句中,皆备四声,故音律精微。而明人编选唐诗,亦列为五律第一,未尝非因「音律精微」之故也。又如: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平上平平去入平,平平去入上平平)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入平平上平平去,入去平平上入平)
 


 

登襄阳城 杜审言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上入平平去,平平去去平)
 

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上平平去入,去上入平平)
 

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平去平平上,平平入去平)
 

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入平平上去,平去上平平)
 


 

晚次乐乡县 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日莫且孤征;(去平上平去,入去上平平)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平平平去入,上去入平平)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上去平平上,平平上入平)
 

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鸣。(平平上平去,去去去平平)
 


 

秦州杂诗 杜甫
 


 

满目悲生事,因人做远游;(上入平平去,平平去上平)
 

迟回渡陇怯,浩荡及关愁;(平平去上入,上去入平平)
 

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上入平平去,平平上上平)
 

西征望烽火,心折此淹留。(平平去平上,平入上平平)
 


 

行经华阴 崔颢
 


 

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平平去去上平平,平去平平入入平)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上去平平平入去,平平上上上平平)
 

诸作,于单句之句末,或一句之中,纵不能四声皆备,亦必求其四声递用。是其声调之所以为高也,此法目前已鲜有人能发之,于今特为揭出,盖虽学力不及可俟功力,然于法则不得不知也。

观夫时下之击钵诗坛,某些作者,或失之板滞狭隘,只知按谱填词,而一字不敢移易者;另有部分流佚粗疏者,但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为圭皋,而不知「孤平」之为厉禁者。故笔者于此,不厌其烦广为阐述,期能对古典诗坛有所助益也。
 

——林正三《诗学概要》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