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抗日战争是一件让人很郁闷的事情。日本人并不是被中国打败的。中国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军民合计死亡人数超过两千万),拼上了全国的国力,抗战时间也最长,但对鬼子的打击并不很大。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讲到鬼子军队在二战中的死亡人数(不见得准确,权且用之)。日军总死亡人数180万,美军打死120万,其中包括全歼日本最精锐的海,空军,中国消灭40万日本陆军,其中国军消灭35万,共军消灭5万。其它的主要是俄国人干的。平心而论,日本人在中国受到打击并没有使其伤筋动骨。这也是小日本至今不服的原因。
中国人真的那么不济吗?显然不是。几年以后的韩战就是最好的例子。如果土共在31年坐天下,如果老毛当年坐在老蒋的位置上,局面肯定会大有不同。。。当然假设历史没有什么意思,但至少说明抗战时期中国的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再往前看,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也有同样的问题,李鸿章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对抗日本,焉能不败。历史告诉我们,日本是中国最危险的敌人,我们必须发挥出最大的潜力来对付它。今天钓鱼岛的情况与历史很象,我们中国本来具有很大的优势,大陆的海空军力量不弱,如果能利用台湾的地理优势,那样既便有老美撑腰,小日本也毫无胜算。但台湾的马英九是个软骨头,又热衷于意识形态,不肯和大陆联手,使我们的优势难以发挥。
抗战的另一个教训是政党的问题。
共军在抗战初期只有三万人,就打出了平型关大捷,证明了其战斗力的强大。但后来力量壮大了十几倍,几十倍,却连平型关也没有再打出来,其保存实力的意图十分明显。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说防御,相持,大反攻,可他的反攻并没有出现,而是一直与日本人在搞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共军会说发展是为了打日本,可事实是共军还在埋头发展时,日本人很快就垮台了,从而坐失了打日本的良机。显然,在毛那里发展是第一位的,打日本是第二位的。
斯大林在45年8月8日对日宣战前一定没有事先通知中共。之后朱德赶紧在8月9日说对日寇最后一战,可惜历史并没有给他们作秀的机会,几天之后日本就投降了。
共军如此,老蒋何尝不是如此。抗战结束时国军总数达500万,而且有许多部队装备之精良超过日军。可老蒋一味保存实力,不肯拿出实力与日寇大干。44年日本败象已露,兵力捉襟见肘,在中国却还能攻城略地,消灭国军几十万人,打通大陆交通线。老蒋始终视土共为心腹大患,把党派之争摆在了民族利益之上。
老蒋和老毛都是政治家,都看得出日本必败的趋势,也都在坐等美苏在战场上击败日本,以保存实力,在日后的斗争中战胜对方。但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中国军队的拙劣表现让老蒋在雅尔塔会谈中毫无地位,斯大林强行从中国手中拿走了外蒙,使中国的国家利益遭到重大损失。
抗战结束不久,国共双方就倾巢出动,大打出手,其规模之大堪称世界之最。使人不禁要问,抗战的时候,中国人民在日寇的铁蹄下水深火热的时候,怎么没看见你们这么打日本人呀?
社会学中有个理论,叫民族矛盾大于阶级矛盾。可毛蒋都在本末倒置。如果说土共的保存实力只是减少了日寇在中国的伤亡,那老蒋身为中国当时的政府首脑,他的消极抗日,保存实力是要为中国在二战时的不佳表现,为中国人民在抗战中所受的深重苦难,为外蒙的丢失负主要责任的。老蒋二战后的迅速垮台是他的报应。我想,如果老蒋在抗战中全力抗日,那战后他是不会那么快就垮台的,因为那样他会得到国人的拥护,也会得到国际上的支持,他的军队如能经受抗日的锻炼也不致于那么不禁打。
抗战7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依然受着政党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矛盾困扰。台湾的国民党由于意识形态之争在钓鱼岛的问题上不肯和大陆联手,完全忘了民族矛盾大于国人内部政治斗争的这个基本常识。土共方面也不是完全没有问题,钓鱼岛小打小闹问题不大,但如果冲突升级到全面战争,土共会不会担心其政权的稳定,而对日妥协退让,使中国的国家利益遭受损失?如果真是如此,那蒋介石就是他们的前车之鉴。
就连战俘,志愿军被俘的都是美军的几倍。
以砥平里战役来说,温玉成将军指挥五个师中的八个团,约25,000人,无法围歼美军一个加强团4500人,结果中国伤亡5000多,美军伤亡不到400。
中国宣传的上甘岭战役,中国的胜利只是美军没有攻下;即使是胜仗,志愿军死亡或受伤数目还是比美军多。
志愿军在山地等作战,可以靠地形优势。
这跟抗战时日军进攻城市,没有可比性。这种打起来的结果,就像砥平里战役一样,双方伤亡不成比例。
若是美军可以发挥火力与空优的地方,志愿军只能打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