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用人是很好的。他用的东曹掾是崔琰和毛玠,都是袁绍手下投降的人,他用来作组织部长。 推荐的人即能干又节俭。浮名的都不用。而且在混乱的时候大材小用,用过钟繇这样的人作县长,来稳定局面。
tdh: 曹操用人基本是很好的。
一任卫队长典韦,以命相许。二任卫队长许褚,拼死搏杀。
也有想用没用成的。走马荐诸葛的徐庶,千里走单骑的关羽,所向披靡的赵云,
还有没用好的。于禁,致使七军被淹,庞德功亏一篑。
当用没用的有张松,地图送给了刘大耳。
用坏的就是那急功求成的蒋干,
还有借头一用的王垢?
于禁打不过投降,在那个时代并不是接受不了的事情。至少曹操事后没有为难他,为难他的是曹操的儿子,年龄差了一辈。也很难说曹操用人不当。 因为其他人可能也不行,连曹操自己都要从许昌迁都到邺。
三国志的曹操和三国演义的曹操是不一样的。 比如千里走单骑在三国志当中没有。赵云的长坂坡英勇也是罗贯中的写作,三国志也是没有那么详细的。我不记得在那里看到的蒋干游说周瑜至少不是在赤壁之战的前面。典韦许褚都不是大将。 徐庶是一个例外。 这里面可以见到刘备的威望风仪。 不过曹魏的人才大大多于刘备和孙权是一个事实,连诸葛亮都感叹。 三顾茅庐里面提到的石广元,崔州平后来都为曹魏做了官,只做到郡守一级,使得诸葛亮大为感叹。。 这在三国演义当中没有提到。在三国志里面是有的,或者裴松之的注里有。
东坡志林卷一
記劉原父語
昔為鳳翔幕,過長安,見劉原父,留吾劇飲數日。酒酣,謂吾曰:「昔陳季弼告陳元龍曰:『聞遠近之論,謂明府驕而自矜。』元龍曰:『夫閨門雍穆,有德有行,吾敬陳元方兄弟;淵清玉潔,有禮有法,吾敬華子魚;清修疾惡,有識有義,吾敬趙元達;博聞強記,奇逸卓犖,吾敬孔文舉;雄姿傑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劉玄德。所敬如此,何驕之有?餘子瑣瑣,亦安足錄哉!』」因仰天太息。此亦原父之雅趣也。吾後在黃州,作詩云:「平生我亦輕餘子,晚歲誰人念此翁?」蓋記原父語也。原父既沒久矣,尚有貢父在,每與語,今復死矣,何時復見此俊傑人乎?悲夫!
苏东坡离三国八百多年,还提到三国的人事,实在是说明那个时候的文人之间谈的是什么东西,和我们现在当然是不一样的。 这里面的陈元龙就是陈登,在三国演义里面出卖吕布的。
ygb: 凡“用人”者,无不是为了自己所在政治集团所用;而被用者,必须为用他者尊!需兢兢业业为集团扩展出力不可越游戏法则雷池一步,而且不可以比用他的人聪明!不然下场就不妙,例如曹操集团的杨修。
tdh: 三国志,三国演义都偏离史实甚远。三国演义则早已深入人心。天下三分,曹操得二,刘备和孙权各偏安一隅,绝非偶然。阿瞒之用人,唯才是举,可谓世人称道。曹操的智囊团,都是由名震当时的高级知识分子组成。徐晃,张辽,张郃,庞德,贾诩,文聘,韩蒿,王粲等都是降将,但是曹操都能够推心置腹,委以大任,终究成就大业。曹操是出自宦官世家,而司马懿出身名门大户,才干超群,却不愿仕曹,曹操反复征招不出,竟用杀头相威胁,终于将司马懿弄到手。司马氏实现了曹操未竟的统一天下大业,正是从曹操重用司马懿时打下的基础。 应该算最后的赢家!三国策,今世可用否?恐难敌厚黑学。
杨修,孔融,和弥衡是好朋友但都不得好死,不光是他们聪明,而是因为他们拥护恢复汉室。就是曹操的二把手荀彧也是拥护恢复汉室的,也死了的
蒋干到东吴去做说客是赤壁之战之后的事情。 三国演义将其演绎成赤壁之前。 所以蒋干不能说是坏了。
三国志,三国演义都偏离史实甚远。三国演义则早已深入人心。天下三分,曹操得二,刘备和孙权各偏安一隅,绝非偶然。阿瞒之用人,唯才是举,可谓世人称道。曹操的智囊团,都是由名震当时的高级知识分子组成。徐晃,张辽,张郃,庞德,贾诩,文聘,韩蒿,王粲等都是降将,但是曹操都能够推心置腹,委以大任,终究成就大业。曹操是出自宦官世家,而司马懿出身名门大户,才干超群,却不愿仕曹,曹操反复征招不出,竟用杀头相威胁,终于将司马懿弄到手。司马氏实现了曹操未竟的统一天下大业,正是从曹操重用司马懿时打下的基础。 应该算最后的赢家!三国策,今世可用否?恐难敌厚黑学。
----王粲做到过侍中,文才是好的。 他为刘表做事的时候并没有受到重用, 但是曹操重用了他。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做的事情和我们后来有一点一样,就是“树”典型。他用的伎俩我们这一代人也是耳熟能详。 和我们后来一样“树”英雄,“塑造”英雄的愿望和目标一定,就要用一点手段,这一些说穿了其实也不稀奇的。
第一是省略。
第二是张冠李戴。
第三是无中生有。
罗贯中主要树的是诸葛亮和关羽,当然还有其他人。我们具体来看一看关羽。
我和大家一样,先看《三国演义》再看《三国志》。 想看《三国志》的时候也找不到。所以看《三国演义》有好些年,才看到《三国志》。在看《三国演义》的时候也看《三国演义》的连环画。 感到连环画比原文还要连贯。 《三国演义》的原文当中有很多啰里啰唆的东西在《三国演义》连环画中都没有。 心中也奇怪为什么原文如此?
看了《三国志》才知道这些啰里啰唆的东西,全部都是抄《三国志》的。 常常是原文全抄。例子就太多了。罗贯中是明朝嘉靖年间的。 《三国志》裴松之的注是南北朝就有的。相差千年以上。《三国演义》抄《三国志》也是理所当然。 罗贯中比较后来的人还要更加绅士一点。
但是正因为如此罗贯中和陈寿裴松之不同的地方就更加引人注目了。 我们来看。《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里面有关公和曹操要女人的故事。 请看:
(1)《蜀记》曰:曹公与刘备围吕布于下邳,关羽启公,布使秦宜禄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许之。临破,又屡启于公。公疑其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此与《魏氏春秋》所说无异也。
这里面看不出来关羽跟曹操要的究竟是吕布的老婆还是秦宜禄的老婆。但是关羽要过别人的老婆,而曹操不给,自己留下了。关羽“心不自安”。
我们不知道这件事情是不是真的。 但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面没有,是罗贯中以为不可信,还是因为要达到“树立”关羽英雄形象而舍去,已经不得而知。 我的看法是后者,罗贯中是为了“树典型”而隐去了关公要女人的故事。
这就是我举的省略的例子。我们看到曹操的威势,也看到了关羽的不敢。
张冠李戴的例子最为突出的是单刀会。 我们来看《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的译文。 我是在网上找到的。看了一下大致还好。 意思是讲出来了。抄在这里。
时鲁肃与关羽邻界统兵,疆土犬牙交错,多次发生摩擦。鲁肃顾全大局,总是以友好的姿态安抚双方。 刘备平定益州,孙权请刘备归还荆州中的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不肯。孙权派吕蒙率军进取,长沙、桂阳二郡望风归附,唯有零陵太守郝普坚守不降。刘备得知,亲自引兵五万从成都赶回公安坐镇,派关羽率军三万争夺三郡。孙权也从秣陵进驻陆口,派鲁肃率领一万人屯守益阳,和关羽对抗。
鲁肃为了大局,邀请关羽相见,提出各自将兵马布置在百步以外,只有将军们各带单刀赴会。鲁肃做出决定后,他部下将领怕出变故,劝鲁肃不要轻蹈险地。鲁肃毫无畏惧,他说:“事到今日,应该把话说清。刘备辜负国家,是非尚未论定。关羽又能怎么样呢?”毅然赴会。
会上,鲁肃数次指责关羽:“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鲁肃话音未落,荆州方面的一将说:“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鲁肃当即大声喝叱,辞色严厉。关羽此时也操刀而起,对那人说道:“此自国家事,是人何知”(《三国志·鲁肃传》)!用眼光示意那人离去。
单刀会没有结果,双方僵持不下,战争一触即发。时曹操进攻汉中,刘备害怕失去益州,派人跟孙权讲和。双方议定,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江夏、长沙、桂阳三郡属孙权,南郡、武陵、零陵三郡属刘备。孙、刘休兵罢战。
这段译文只译了正文。 裴松之的注没有提到。
先是,益州牧劉璋綱維頹弛。周瑜、甘寧並勸權取蜀,權以咨備,備內欲自規。仍偽報曰:"備與璋托為宗室,冀憑英靈,以匡漢朝。今璋得罪左右,備獨竦懼,非所敢聞,願加寬貸。若不獲請,備當放發歸於山林。"後備西圖璋,留關羽守。權曰:"猾虜乃敢挾詐!"及羽與肅鄰界,數生狐疑,疆場紛錯,肅常以歡好撫之。備既定益州,權求長沙、零、桂,備不承旨,權遣呂蒙率眾近取。備聞,自還公安,遣羽爭三郡。肅住益陽,與羽相拒。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諸將軍單刀俱會。肅因責數羽曰:"國家區區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軍敗遠來,無以為資故也。今已得益州,既無奉還之意,但求三郡,又不從命。"語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肅厲聲呵之,辭色甚切。羽操刀起謂曰:"此自國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
吴书曰:肃欲与羽会语,诸将疑恐有变,议不可往。肃曰:“今日之事,宜相开譬。刘备负国,是非未决,羽亦何敢重欲干命!”乃趋就羽。羽曰:“乌林之役,左将军身在行间,寝不脱介,戮力破魏,岂得徒劳,无一塊壤,而足下来欲收地邪?”肃曰:“不然。始与豫州观於长阪,豫州之众不当一校,计穷虑极,志势摧弱,图欲远窜,望不及此。主上矜愍豫州之身,无有处所,不爱土地士人之力,使有所庇廕以济其患,而豫州私独饰情,愆德隳好。今已藉手於西州矣,又欲翦并荆州之土,斯盖凡夫所不忍行,而况整领人物之主乎!肃闻贪而弃义,必为祸阶。吾子属当重任,曾不能明道处分,以义辅时,而负恃弱众以图力争,师曲为老,将何获济?”羽无以答。備遂割湘水為界,於是罷軍。
请注意上面的引文,小字就是裴松之加的注。请注意
肃曰:“不然。始与豫州观於长阪,豫州之众不当一校,计穷虑极,志势摧弱,图欲远窜,望不及此。主上矜愍豫州之身,无有处所,不爱土地士人之力,使有所庇廕以济其患,而豫州私独饰情,愆德隳好。今已藉手於西州矣,又欲翦并荆州之土,斯盖凡夫所不忍行,而况整领人物之主乎!肃闻贪而弃义,必为祸阶。吾子属当重任,曾不能明道处分,以义辅时,而负恃弱众以图力争,师曲为老,将何获济?”羽无以答。
这里“贪而弃义,必为祸阶。”可为世人明鉴!大家看看“羽无以答。”还有多少英雄的气息?
刘备打下四川后东吴来要荆州,刘备带兵五万屯于公安,准备打。这件事连环画里没有。《三国演义》讲到了后来因为曹操打汉中,威胁到四川,刘备才和东吴妥协了。《三国演义〉没有说那个时候荆州南面的三郡长沙零陵桂阳已经给东吴打下来了。鲁肃说“负恃弱众以图力争,师曲为老,将何获济?”就是说你不自量力,现在已经让我打下来了,你还有什么话说?〈三国演义〉里面说孙权扣留诸葛瑾的老小,叫他去成都要荆州。 然后是刘备看了诸葛亮的面子把荆州还了一半。给大家的印象是对于刘备土地没有仁义重要。 其实不是刘备主动给的,而是已经给打了下来,只是承认即在事实,不再为敌,以腾出兵力来对于曹操。这里面不用诸葛亮,刘备自己也知道那边更加重要。
鲁肃的话语在〈三国志〉上的记载千年之后,仍然真正大义凌然。 “贪而弃义,必为祸阶”这样的警句是可以千古流传的。
这种丢脸的事情对关羽不光彩,对于刘备也不光彩。 刘备先骗后赖,虽然是中国人的流氓的惯技,在我们生活实际中不稀奇,但是要据此来教育下一代,或者扬名,也还做不到。 罗贯中要为蜀刘说好话,树关公的形象,就断章取义, 张冠李戴。 明明是鲁肃单刀赴会,反而说成是关羽单刀赴会。后来还入了戏。影响了很多的人。
关于东吴打长沙,零陵,桂阳三郡的事在〈吕蒙传〉里有记载。 吕蒙也是一个兵不厌诈的家伙。
这一段历史是三国折冲较力的重要部分。光看连环画就不够了。看〈三国演义〉也不够。
〈三国志〉的作者是陈寿。 他是蜀臣谯周的学生,对于历史的描述,看来要对蜀汉要客气一些。 裴松之加的注是在陈寿130年之后的南北朝的南宋,好比我们现在来看清朝末年1884年慈禧太后换军机处这样的事情,年代变了,朝代也变了,没有利害和感情的冲突。所以裴松之的注应该多注意一点。 〈三国演义〉因为其宗旨就是扬刘贬操,那就更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