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Zt 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

(2013-01-13 23:15:33) 下一个
Zt 字号:大 中 小
“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
——关于《第八个是铜像》
笑独行选编

《第八个是铜像》——写给一代人
诗/佚名

一談起童年
我們就想起了阿爾巴尼亞

沒有《紅與黑》也沒有《安娜·卡列尼娜》
我們的經典就是《第八個是銅像》
那時候
沒人說古德毛林或好阿游
那時候
我一說"消滅法西斯"
你就說"自由屬于人民"

這個暗號使我們的見面神聖而親密
我們在阿爾巴尼亞的電影中長大
關于第八個銅像反反復復的話題里
無師自通的我們很早就很先鋒
玩過了結構主義也玩過了意識流
雖然那個春天
我們貧乏而寂寞
甚至還不太明白
......


今天
爺爺奶奶可以在魂斷藍橋上
一路平安地溫情脈脈
爸爸給媽媽的紅莓花兒
可以在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盡情開放
至于弟弟妹妹
他們的花樣太多忙都忙不過來

可誰還會提起我們的童年
就像誰還會提起《第八個是銅像》
某些日子
上下兩代都很難理解
這種感覺使我們孤立而團結
就像當年的北京和地拉那

今晚
我們的童年
是一部黑白電影


网友关于《第八个是铜像》的零星回忆

“文革”后期有一部阿尔巴尼亚电影,名字叫《第八个是铜像》。片子充满昆德拉似的思辩味道——男女七个游击队员,抬着一尊铜像往山上走,走一会儿歇一会儿。每当休息的时候,就有一个人看着铜像回忆。七个人的七个回忆,便构成了一部电影。第八次休息时没人回忆,因为第八个人——易卜拉欣已经牺牲了,成了眼前的这尊铜像。

“文革”中有一个段子概括当时一些国家电影的特点:苏联电影总是那一套,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越南电影飞机大炮,朝鲜电影又哭又笑,罗马尼亚电影又搂又抱,日本电影“山本”“武士道”……
说“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不是很准确,因为并不是当时所有放映的阿尔巴尼亚电影都莫名其妙。《海岸风雷》、《地下游击队》和《宁死不屈》是描写阿尔巴尼亚人民抵抗意大利、德国法西斯占领的故事片,深受欢迎。特别是《宁死不屈》,讲述一个女中学生从同情、理解抵抗斗争到参加抵抗斗争直到英勇牺牲的故事,其中有她和男游击队员的爱情,和另一个女游击队员的友谊。这个姑娘好像叫米拉,不是特别漂亮,但很吸引人,曾经使许多中国少年倾倒。我小学的一个同班女同学长得有点像米拉,所以我喜欢这个女同学。这个电影里有一首歌,优美坚毅:“赶快上山吧勇士们,我们在春天加入游击队,敌人的末日就要来临,我们祖国将要获得自由解放。”……这些电影中的游击队员见面时都要对暗语,一个说:“消灭法西斯!”另一个说:“自由属于人民!”我们这么大的小孩,当时也能把这几部电影演下来,在演的时候,嘴里还有音乐伴奏……
确有几部电影因故事情节交代不清楚等原因,中国观众看得不是很明白。一个是《创伤》,一个是《脚印》,还有一个是《第八个是铜像》……《第八个是铜像》讲了七个游击队员的故事。从名字上看,它应当讲八个人的故事,但电影里没有第八个。第八个是谁呢?第八个是铜像。电影是想用铜像代表千千万万个没有在电影里出现的游击队勇士。

在远东,处于“文化大革命”后期的中国,有几部反映二次大战的阿尔巴尼亚电影成为人们争相观看和谈论的对象,其中一部《第八个是铜像》尤其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记忆。

我们曾经如此熟悉阿尔巴尼亚,出生在这里的玛纳吉斯兄弟是整个巴尔干半岛的电影先驱,而我们还记得《第八个是铜像》,那曾经是令我们感动的英雄颂歌……

中年朋友对阿尔巴尼亚电影《第八个是铜像》印象极深,为了革命理想,易卜拉欣抛头颅洒热血在所不惜,无时无处不在用生命的热情撒播革命的种子,英雄牺牲在疆场,人们只有通过一尊铜像来缅怀他。

大凡40来岁的中国人,在年轻时都曾经看过前南斯拉夫拍摄的二战故事影片——《第八个是铜像》,虽说已过去了20余年,但至今仍难以忘怀。影片中那些勇敢抗击德国法西斯侵略的南斯拉夫军人,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令人感动不已,他们真不愧为“南斯拉夫的不屈脊梁”。

从小到大,能读到的书无非《红岩》、《欧阳海之歌》一类,能听到的音乐中最“雅”的不过《钢琴伴奏红灯记》,津津乐道的电影是部谁也没看懂的《第八个是铜像》。

……阿尔巴尼亚香烟和古巴的蔗糖,以及伊拉克的蜜枣(后来听说肆虐中国城乡的甲种肝炎与它有关,不知确否)是我们自诩龙头老大的时期最叫人追怀的舶来品,并称“三宝”。当然,我们还领教过阿尔巴尼亚的电影艺术,例如《第八个是铜像》,虽然不能像北朝鲜的电影《卖花姑娘》那样感天动地,但故事的曲折倒也使人百思不得其解,着实为每日的政治学习平添不少打发时间的争论。

我至今仍记得《第八个是铜像》的片断:游击队员们抬着牺牲的战友的铜像,在黑暗的山区行军……详细的剧情已无从追忆,似乎当时也很费解:铜像多沉呀,远远不如抬一门迫击炮过瘾。唉,好人总是命苦,总是受欺负。我怕看悲伤的场面(蒙住双眼并捂住耳朵),遇到双方厮杀的镜头则舍不得眨眼睛。在永远笼罩着夜色的电影院里,我心跳不已,有点儿兴奋,有点儿害怕……

一场电影看下来,一般同学之间是要谈论一个礼拜的,记得那时讨论最多的,也是最没看明白的首推阿尔巴尼亚电影《第八个是铜像》。怎么就看着人们肩扛着铜像,到后来又跟德国鬼子干上了……看得乱七八糟的,理不出个头绪来,好在看的遍数多,后来大了才明白,影片是通过铜像塑造者对所塑英雄的追忆,说明自己塑造的这个铜像是怎样的一个反法西斯战士。

记得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早期,我在云南农场的时候,曾有幸看到北朝鲜的《摘苹果的时候》,还激动了一晚上,连呼过瘾,认为那绝对是当今世界上最杰出的电影艺术。后来还看过阿尔巴尼亚的《第八个是铜像》,其中有个躲在别人家里还大呼小叫、挑三捡四的革命者,为了这个几乎不近情理的角色,我们大家
不知反复辩论了多少回,到底也没有搞清楚导演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那些曾经伴随我长大的电影
1.国内电影故事片:《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火红的年代》、《青松岭》、《战宏图》、《艳阳天》、《创业》、8部革命样版戏电影、《熊迹》、新《渡江侦察记》、《海岛女民兵》、《侦察兵》、《打击侵略者》、《英雄儿女》、《征途》、《向阳院的故事》、《警钟长鸣》、《春苗》、《决裂》、《闪闪的红星》、《黑三角》、《烽火少年》、《长空雄鹰》、《海霞》、《小兵张嘎》
2.国外电影故事片:
朝鲜——《看不见的战线》、《南江村的妇女》、《摘苹果的时候》、《劳动家庭》、《战友》、《卖花姑娘》、《火车司机的儿子》、《一个护士的日记》、《鲜花盛开的村庄》、《金姬和银姬的命运》
越南——《阿福》、《深姑娘的松林》、《回故乡之路》、《森林之火》、《乡村女教师》
阿尔巴尼亚——《海岸风雷》、《宁死不屈》、《战斗的早晨》、《勇敢的人们》、《广阔的地平线》、《地下游击队》、《第八个是铜像》
罗马尼亚——《爆炸》、《沸腾的生活》、《多瑙河之波》、《多瑙河三角洲的警报》

《看不见的战线》、《摘苹果的时候》、《卖花姑娘》、《火车司机的儿子》、《一个护士的日记》、《鲜花盛开的村庄》、《阿福》、《回故乡之路》、《地下游击队》、《第八个是铜像》……好想再看看,有什么办法?

《第八个是铜像》(FamiljaePeshkatarit,1973年引进)剧情简介
易普拉辛是阿尔巴尼亚人民的游击队英雄,在一次战争中被卖国贼萨里打伤。游击队送他到波罗瓦医生家医治。养伤期间他帮医生一家走上革命道路。

(笑独行摘录)
标签: 电影 历史 二战 管理人生 声色诱惑 精鉴杂感 日月沧桑 阿尔巴尼亚 欧洲战争 第八个是铜像
所属版块: 历史

将本文分享至:
阅读(1204) | 评论(5) | 转帖 | 推荐 | 举报
0 我 顶!觉得精彩就顶一下,顶的多了,文章将出现在更重要的位置上。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