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铁链女事件曝光后,光明日报记者1988年的采访文章【沉重的思考】广泛流传于网络,读到其中上海女研究生被旅馆里同住的、看上去热情又纯真的女孩骗拐的情节,突然有种似曾相似的感觉,令我想起1988在广州出差的一个细节。
也许是杯弓蛇影吧:)
1988年春,在广州的旅馆,我给广东作协的朋友打电话,抱怨凭记者证都买不到回程火车票。这时房间里正好有个年轻女工在做卫生,等我放下电话时,听到女工说:“姐姐,我可能可以帮您买到车票。”
我转过头,这是一位二十岁左右、消瘦、脸相平凡、气色有点黯淡的女孩。
看我打量她的疑惑眼神,她一脸诚恳地补充道:“我刚才听到了您在打电话,知道了您是外地记者,我是本地人,有熟人在车站……”
记得我和她交谈了一会,感觉她外表瘦弱,却有强劲的热情。于是就约了第二天早上去车站见。
在外地和一个陌生人约见,不是我通常的习惯,但那次可能是归心急切,且面对一个赢弱的女孩也想不到负面的东西。
翌日,她比我先到。没多久,来了个穿铁道局制服的小青年,我听不懂他们交谈的广东话,但凭感觉是车票没有希望。
小青年离开后,女孩说:“姐姐不要急,我再想办法。我的男朋友是香港人,我今天来这里也是接他,一会他就出站,我们先一起去饮茶,然后我带您去找另一个朋友想办法。”
就在我思考、犹豫的时候,来了个中等个子、背着个大包、衣着港味、长相英俊的男人。待女孩一番介绍后,男士垂垂身,很礼貌地和我打招呼。在女孩热情坚持下,我就和他们去了车站附近的一家餐厅坐下。
茶上来了,她和他交谈的也是我听不懂的广东话。有时好像是怕冷落我,偶尔也会讲几句普通话。
我有点忐忑不安了,第六感觉告诉我,这个女孩一定有故事。
就平俗地看,一个在宾馆做服务员、长相谈吐都赢不到惊叹号的女孩,怎么也和近旁那位潇洒的香港人划不上等号;而先前见的那个穿铁道制服的小青年对她暧昧的神态也不像一般朋友,她究竟是什么人?
她为什么要这么热心帮我呢?一个萍水相逢的外地人,在物欲交易横流的年代……
我站起来告辞,没再听从她的再三挽留。
回到旅馆,接到朋友搞到火车票的电话,第二天我离开了这个旅馆……
当时的我,正在写纪实文学《风尘女》系列 ,想当然地把女孩和这个命题联系了起来……
但,还是琢磨不出她一味热心帮我的动机。
现在回想,如果当时留下了喝茶,会有怎么样的后续呢?当年的暖秋,脑后一条晃来晃去去的马尾辫,一脸纯真笑容……
可能是想多了,冤枉别人的一片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