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只要数量大于一,必会有争执。不对,等于一的时候也会有,谁说自己跟自己从未纠结拌蒜过呢?
今天读到的文章,让我乐出了声儿。图一,《朋友圈又到了互称傻X,割席的时候》,说是新割席三大话题,疫情,铁链,乌克兰。
(图一)
图二,微博一个号总结说在支持战事各方上面,不同平台,出现完全相反的互走极端的情况。这样我就平复了许多,不是我脑子不好,三观破碎,原来是没找着队伍。
(图二)
生活中,突然发现某个朋友在“割席”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那是十分震惊,痛心,甚至愤怒的。想必对方也有同感。那咋办呢?朋友还做不做啦?如果能够不吵架,互相尊重彼此的不同,“respectfully disagree “, 最好。如果不能平心静气,总忍不住要教育对方,恶心对方,甚至发生脸红脖子粗的争吵,那还是暂时分开(拉黑)比较好,眼不见为净。这样还能保全彼此的体面,再见面,不必太尴尬。
难怪,我的朋友圈越来越清净,越来越“志同道合”,除了真亲人,就是真发小,还有有缘人。不过这也会产生隐性偏见 (implicit bias),导致我们不自觉地选择性接收与自己意见喜好一致的信息,从而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偏颇。
智慧与心胸,还是要一直走在提高的路上。坦白地说,我自我反省,自觉无法避免隐性偏见。但是,会有意识地提醒自己,这种可能性的存在。这是自己在做的努力。
就像图二文章中所说,你在不同的社交平台,对大众舆论会得到完全不同的两极化的结论。以俄乌战争为例,在某些平台,你会以为全世界都在为俄叫好,而在另一些平台,又会发现反战是主流。大家越来越不能与不同意见的人同处“一室” - 如今是“一平台”,“一微信群”,“一朋友圈”。不止国内如此,我所生活的美国亦是如此,只是或许撕裂,割席的议题会有不同,社交媒体平台不同。
避免被不实的信息所欺骗,在如今的网络社会是大家需要掌握的技巧。在这一点上,我们这些成年人还要向年轻人学习。年轻人在信息时代生长,他们对网络信息的鉴别意识还是比较强的。比如有时我分享给孩子的信息,他们会先问信息来源,然后自己去做一些查证。当我们看到一些所谓“爆炸”性新闻,比如,xx 大胜,xx 大败,xx 被击毙,xx 逃离,这样的消息,我们应当去主流媒体看一下,是否有类似的报道。即使是主流媒体,也要左右都看看,同样的事实,表述方向不同,也会给人不同的印象。最后,即使媒体都报了,我们也要用自己的大脑思考判断一下,根据他们不同的表述,真实的情况可能是什么样的。
所以,媒体大爆炸的时代,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明辨性思考的要求。
朋友圈的割席,有时是永久的,有时是暂时的。即使是暂时的,也令人难过。小小的朋友圈的分歧,只是社会割裂深化的一个映像。社会不断分化,走向极端,实在是让人不安。
这种趋向极端的分化,虽然有政治经济的原因,但是新科技带来的大数据,人工智能应用,给这种极端做了助推器。所谓大数据人工智能现阶段的社交平台应用,其实并不真正聪明,而是根据你的喜好不断推给你类似的东西,让人的视野和思路越来越狭窄。好比一个人喜欢吃糖,大数据发现了他这个喜好,就全世界搜罗了好吃的糖给他吃。他开心极了,吃个不停。但没有人告诉他吃太多糖可能对身体不好。反对吃糖的信息被大数据排除在他的视野之外。类似的,社交平台上有相似观点的人被推看相似的信息,他们很快形成了一个小团体,小环境,而有可能听不到另外的声音。所谓的大数据人工智能在现阶段其实是把人分了类,甚至只是根据我们的潜意识来分。这完全忽略了人的开阔心胸和拓展视野的愿望。如何真正了解人心并理解人的可能性,给人机会发展,人工智能技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带着对网络信息的更多的了解和结构性认识,对于那些爆炸新闻,各种消息,要多甄别,多思考。对于朋友圈里面不同的声音,是否也可以宽容些,不必急着拉黑割席呢?
另:
想把走向不同方向的大家往中间拉拉,可以多聊聊有共同点的话题,找找让大家都开心的事,比如春光大好,美食美景。又或一起对一些公愤的事情发发牢骚。
说起能让大家团结一致地生气的话题,油价又冲新高。图三,早晨路过一加油站(坐标:南加州),看到标出来的油价,震惊得我手都抖了,行车中冒险拍了个糊片,最高油价$5.99/gallon!看来,电车必须排到日程上了。
(图三)
by 清风-细雨 2022年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