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小吃(一)凉粉
四川的小吃很丰富。记得的能上餐桌的就让我数不过来,只能以地区来划分。我们会说成都小吃,川东的,川西的,还有川南的。说起来,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小时候,我们都有些零花钱,过年有压岁钱,都拿去买些爸妈不给买的。我最爱买零食,还有就是看电影,当然还有邮票什么的。
爱买的小吃,很多,常买的是手摊凉粉和冰粉。手摊,故名思义,要摊在手上吃。凉粉,像我这等嘴馋的洋插队队员,吃苦耐劳,又还不算太笨,自己都会作,可是能做的材料是那么有限,只能用绿豆淀粉,作出来一盘豌豆凉粉。比起小时候吃的,那是天差地别。所以,当我看到思乡的文章,听到那首著名的沙克斯风吹奏的如泣如诉的回家时,我总会想起这些吃的,自然也会想起这些凉粉。
说哪里了,喔,凉粉。
凉粉,有米凉粉,豌豆凉粉,荞凉粉,这是按制作材料来划分的。按口感味道来分,大概我知道的,川北和川南是很不一样的。因为川南有宜宾燃面很是盛行于世,让川南的凉粉有些黯然失色,于是世人都知川北凉粉,不知道川南的凉粉还是有它独特之处的。差别就在调料上,正宗川北凉粉要放一种有点点甜的面酱,在川南是不放的。值得一提的当然还有凉粉的变种,卷粉和米豆腐。
看过那部著名的芙蓉镇的人都记得米豆腐,知情人都知道这米豆腐就是米凉粉。切成一立方米大小的块儿,放到烧开的水里滚过热了,捞起放到小碗里,放上各色调料,凉棚下,小桌旁坐好,朋友三四个,聊着天,一人一碗肯定是不够的。常听着人唤着:“老板娘,再来一碗。”其实这样的吃法在成都并不流行,在贵州这是最普通的吃法,不知道现在还是不是这样?
有人问,那卷粉呢?
卷粉,我知道的,只用豌豆粉作,也就是说米或是荞粉是不做的。 娘娘们都有专门的作卷粉的器皿,最重要的是打坯子的铝制的盒子。盒子底刷上菜油,搅好的滚烫的豌豆粉,半透明的,用勺薄薄的摊到盒子底,放凉了,卷起来,一条条堆成小山样子,跟其他的凉粉坯子一起放到小车上,等着上摊,等着人吃。卷粉最重要的是粉子要搅得硬,太软了,就卷不成形,也就不成其为卷粉了。
那凉粉摊前让年少的我流连忘返,那些个瓶瓶罐罐,整整齐齐的排着队,数一数,齐全的时候啊,不下十来种呢:熟油辣椒,芝麻油,花生油,花椒油,甜酱,油炸的郫县豆瓣酱,油酥花生末,炸黄豆末,切得碎碎的榨菜末,芽菜末,姜末要放些水, 蒜末也要放些水,葱末,香菜,干的姜蒜末,糖醋,酸醋,酱油,花椒末,味精,盐。那几样油都是一大早起来新炸的,估计那时候贵州的陶碧华也在卖米豆腐呢,老干妈还没上市呢。
吃凉粉的人也是各色人等,有吃这样,不吃那样的,放调料时,总听见有人叫唤:“我要糖醋,多放花生油,不要蒜。。。”“多放油辣椒,花椒少放”。。。“就要一点儿姜蒜水,不要放多了哈,谢罗哈,老板儿娘。。。。”娘娘们总是笑眯眯,不答话,手上动作利索着呢。
荞凉粉也是很特别的,荞子粉搅出来的比一般的米的豌豆的要硬实些,有嚼头,我最爱的是吃锅底,和米锅巴一样,物以稀为贵,价钱一样,但是一大锅荞凉粉就一张锅底,去的早才能吃得到。我最喜欢的是干拌锅底,荞凉粉的锅底是脆的,切成小颗粒,干拌,不放酱油醋,可好吃了。
我最爱的还是手摊凉粉,米凉粉,豌豆凉粉,荞凉粉,都行。好心的娘娘总是给我切她的巴掌大,半厘米宽,在小手手上放好,放上几样油,盐,味精,其他的都不放,再用小勺子把调料都抹匀了,再在上面盖上一块同样大小的,吃在嘴里,香在心里。手摊的吃法和吃拿着走的卷粉一样,是不放姜葱蒜水酱油醋的。因为边走边吃,这是一种很开放的吃法,流汤滴水的不太好。很多人并不是赶时间,而是喜欢这样干辣着香。两毛钱,吃两大片,对于那时的我,其实是小手掌大小的四片,好划算。吃完了凉粉,我会和小伙伴一起再买碗冰粉,在夏日的阳光里盘算着自己的小口袋里的钱还能吃几次手摊,喝几碗冰粉儿。呵呵
要想知道冰粉的,且有点儿耐心吧。哈哈
另:那时候,也不太讲卫生,有时候手挺脏的,咱也顾不上洗就开吃了。 赫赫
----------------------------------------------
通常我都不看自己写的,因为觉得自己怎么写都不好看,突然今天想吃凉粉了,想起这篇了
我还真能写啊。 想四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