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静的数理教科书

探讨教育心得,应试之余,如何全方位培养孩子的学习和实践能力。
正文

在父母的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吗?

(2012-05-01 17:17:19) 下一个
一家人在客厅看电视剧。剧情发展到已成家立业的男主角终于被母亲感动,答应接母亲到海外共同居住。男主角说,“妈妈,你放心。我已经长大了。”母亲答:“在父母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

儿子这时突然转向我说,“我在你眼里,永远是孩子!”我一楞,立刻申明:“对不起,我可不这么想,你已经不是个baby了。”

几天后,我和儿子两讨论某个话题时,他又说道,“有些人会认为在父母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我对他说,“也许吧。这是很传统的华人观念。父母总是为孩子操心。但是,真的,我从来不认同这个观念,也不这么认为。我也没把你总是当个孩子看。”儿子问“为什么呢?”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其实我没有认真想过,只是觉得自己不曾有类似想法。不是儿子问原由,我也许不会仔细去想。

于是,我尝试和儿子一起分析这个传统观念背后的教育观。“我想,我不会这么认为可能是因为我信任你。”我这么跟儿子解释:父母对孩子的爱,有时会和操心和担心混淆在一起。因为爱,所以担心孩子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里面,一些可能是意外,另一些则是人为的困难等。比如父母会担心孩子开车时会不会发生危险等。但事情是这样,首先父母得信任孩子能小心驾驶,然后是即便小心驾驶了,但意外总难免发生,那么这个意外是任何人都不能阻止的事实,如果这样,这种对意外的担心就变成纯粹的感情使然,本质上是不理性的,也没有必要。从人为的方面来说呢,怎样可以信任自己的孩子“能”,这就属于教育观点的范畴了。当然,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到大都做让人担惊受怕的冒险事情,父母无法信任他能照顾好自己,或许是有理由的。但是这和父母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毫无关系。

以前的老一辈的教育观点是直接教导孩子结果,而不太重视思考的过程。一个人的一生中会遇到成千上万的事件,会经历各种不同的遭遇,父母无法把这一万零一样事情都教给孩子,所以可能会担心他们无法处理那些父母没教给孩子的事情。我对儿子说:“我也许能教给你的只有一件事情,就是怎么去判断和分析。”儿子瞪大了眼睛,“什么?!”是啊,我只能教给他这一件事,如何去思考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人和事。“不管你读书,交朋友,做什么事情都好,碰到什么事情都好,你都要自己去分析,那件事情是该做的还是不该做的。有一个基本标准就是不伤害别人,也不要伤害自己。比如,你以后自己放学回家,要过马路,你没仔细看车,就可能伤害到自己,还可能让撞伤你的司机丢了工作。如果你想过事情的后果,也许你就会更小心些。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你不能因为自己还是小孩子,就认为不需要思考自己的行为。”儿子开始离题,反驳说他自己又不是没有脑,自己会动脑筋想的。“不过,另一种情形是,传统的华人观点里面,父母习惯为孩子操持各种生活琐事,也希望孩子会乖乖听父母的话。”我继续话题,“不过,这个观点也在开始改变了。即使你是孩子,作为你的父母,我们还是会尊重你的想法和决定。因为你是一个独立的人,你会有你自己的想法和生活方式,你是我们的孩子,但是你不属于我们,也不属于任何人。你的某些行为让我们担心了,是因为我们爱你。但我还是会相信你。”最后,我问他,“我能信任你会照顾好自己吗?”“当然!”儿子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笑着点点头,“那么,我为什么要认为在父母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