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再说美加不同(2)

(2013-02-08 11:01:49) 下一个

 


本来想说接着说体育活动的,不少人提到两国教育理念不同,就再啰唢几句。


 


先澄清一下,我们从加到美,但也是从小地方到大城市,从中国人少的地儿(10%华人)到中国人多的地儿。所以很多差异并不是美加的差别,更是地区差异。如果是从美国中西部到多伦多,温哥华,体会肯定截然不同。


 


还有我提到After school贵,可能给大家印象,加拿大的幼儿园很便宜,其实这和我的经验完全相反,关于这个,这个贴子解释过了。


 


好了,现在就说说我看到的真正的美加不同。


 


估计大多数美国人都觉得加拿大人和他们差不多,就是穷点,冷点,还有左点。记得06年Stephen Harper当选总理,那是16年自由党当政后保守党第一次上台,Jon Stewart在talk show里讲笑话,说好多人问他,以后去欧洲旅行,还该不该在行李箱上贴加拿大国旗,(美国人自知自己在欧洲名声不佳,不少‘聪明’的美国人会‘假装’加拿大人,以免歧视。)他说想了想,说觉得还是该贴,就是贴小点的。


 


确实,保守党是右派,但和美国的Republican比,还是左多了,估计相当偏右的liberal。加拿大自由党估计是偏左的liberal;左派党NDP那就是激右了,在美国是珍稀品种(或怪异品种,取决你的倾向),在加拿大众议院占三分之一的席位。


 


加拿大没法不左,这个没有太多大国凝聚力的年轻国度,曾经做过调查,"what Canadians are most proud of ", 结果全民医疗高居榜首,94%说全民医疗对他们的集体自豪感至关重要。


 


在更偏左的东部,即使对于我这样一个从小理想主义的长期左派,有时也是吃惊不小。


 


比如,圣诞节新年其间,和陌生人道"Merry Christmas"是政治不正确的,,因为他可能是犹太人,阿拉伯人,亚洲人...,是不过圣诞节的,这样问就是冒犯人家。公司的稍正式的email,一定和大家说"Happy Holiday",也常会有不熟的同事小心翼翼地问我,是不是庆祝Christmas。一个犹太朋友(至少是加拿大二代,耶鲁本科),邮件签名是“a mom raising two feminist boys”,家里是从来没有任何圣诞灯,圣诞树的,不是宗教原因(我都怀疑她家过不过Hanukkah)就是做姿态和商业行为抗衡, 加拿大女知识分子中她这样的不少。


 


还记得有一阵,加拿大为选举时穆斯林妇女有没有权带面罩(拒绝露脸进行照片认证)争论过,在这估计是笑话了。


 


加拿大早就允许同性恋结婚了,而且在各种家庭填表中,很少看到Husband,wife或mother,father的字眼,谁知道你家是不是两爸或两妈呀。这里想到一个笑话,去年我带孩子们去博物馆办family年票,因为LG上班,我休产假,我妈又来帮忙,就指着我妈问,我们俩带着三个娃,可以办吗?那人愣了一下,马上说当然可以,只要是partner就可以。我才反应过来,原来人家把我和我妈当一对带娃的拉拉了。


 


所以一到美国,带孩子看病,被人张口就叫“Mrs. XXX" (我儿子的last name),吃惊不小,在加拿大,没有人会assume我share我儿子的last name。


 


也许还是政治正确吧,我在加拿大,很少被问"你是哪的人",甭管你口音多么浓重,也没有人会猜测你来了多久。所以我美国在学校,医院添表,看到还有人种一栏,虽然是optional的,也非常刺目,从来都选择不填。再看到"如果是西裔,请打勾"这样的,简直不能忍受。


 


加拿大的周末中文学校是政府掏钱,都是免费,一到美国,发现还得花钱去周末中文学校,非常不忿,立刻罢学。不光中文,还有其他的语言,而且极为丰富,反正有什么人,就有什么语言课,唯一的区别是,人越多的,比如中文,点儿就越多,分班也细;人少的,就班少,而且可能远。我有个同事,劳工是捷克二代,一心想让她半个三代儿子学他爹也不会的捷克语,去了发现就一个班,有七岁的,也有二十岁的,不分程度,很是失望,只能作罢。


 


不光周末,暑假还有政府办的外语summer camp,也是免费,父母只负担下午的After care,时长六,七周。电视有多元文化台,啥国节目都有,偶尔还能看到台湾,香港电影。图书馆的外文书也很多,中文书,很多国内的新书,杂志都有。


 


所以这里的移民,不管几代,文化,习惯,都保留得很好。我的白人同事,别说中国新年了,就是穆斯林的斋月都门儿清。


 




说乱了,回到美国学校。




 




我闺女在这里开始上一年级,开学没多久,就知道华盛顿,托马斯了,前两天,不知道又在学校听了什么,回来问俺"Why is there a crack in the Liberty Bell?",俺哪知道啊,只好娘俩一起学习,好家伙,又是一个活生生美国爱国主义活道具。


 


女儿学认钢蹦儿了,够眼晕的,一堆男人头像,串起来,又是历史教材。咱加拿大,nickel是beaver, dime上是帆船,quarter上是鹿(帮Santa的那种),一块钱俺们叫Loonie,因为是叫loon的鸟(俺一直怀疑是鸳鸯),这种鸟大人孩子都非常喜欢,我们家就有一个毛毛熊loon.。反正和政治扯不上边,别说一年级了,四,五年级的也不一定知道太多,顶多是赶上选举,灌个耳熟。


 


加拿大所有小朋友都知道的人,叫Terry Fox,是个癌症activist,曾经尝试拖着假肢横跑整个大陆,从Ocean到Ocean,可惜跑到安省就癌症复发,被迫停止,第二年,22岁就去世了。这个没有跑完目标的年轻人是加拿大的国家英雄,不少公路都以他命名,(好比咱们的中山路哈),每年开学不久,就是 Terry Fox Run 日,全国学校都参与,30年来已经是传统。现在 Terry Fox已经是全世界最大型的一天癌症捐资活动,30年来,已有5亿美元的资金捐给Terry Fox基金。


 


另一个加拿大妇孺皆知的人,就是David Suzuki了,是日本二代,70年代起,就在电视,收音机里倡导环保,写了50多本书,有点“环保”教父的意思。说到环保,我一直觉得加州应该是很注重环保的地方,可挺失望。垃圾和回收倒是分开,可所有的回收都在一起,瓶瓶罐罐和纸时不分的,垃圾里也不分有机垃圾的,我在公司里发现回收都很马虎,蓝色桶里也老有垃圾。一次性瓶装水到处都是,有一次孩子球队比赛,一人给了一瓶Gatorade,我下巴差点下来。商店里,一次性塑料袋广泛使用。Whole food, Trader's Joe什么的,也参拜过了,说实话,总有点端着的感觉,好像organic成了‘小资’的象征。其实不用那么贵,那么非得百分百organic,一般的grocery store做些调整,本地的,粗加工的多一点,大多数人的每天饮食就会不一样。




对于美国人,加拿大也有一种自命的清高,有点像一个安于清贫,洁身自好的乡村老师,看不起他那个衣冠楚楚的胖表哥,尽管学校全靠胖表哥的银子撑着。还有什么能比对美国人表示不屑表现得更加拿大呢?这种爱好,倒好像是不分阶级和政治倾向的,我有个走得近的朋友,也是女知识分子一类的,因为她时常表现的不屑,我要搬家到美国的事,几次都和她说不出口,后来离开时,很是不舍,我试探她,可不可能也会换个暖和地,立刻头摇得像拨浪鼓,好像这建议匪夷所思;还有个一直帮我打扫卫生的,也处得不错,低收入,单身妈妈,铁杆保守派,听说我要搬美国,安慰我说“其实,美国人也有很多很nice的,我就有美国女朋友,很好很好的。”,反正,是觉得我要去水深火热的地儿了。




加拿大人的自豪也和美国完全不同,没有用经济或者军事影响世界的能力,就努力做个好人吧,加拿大人为他们在世界上的好人形象自豪,觉得他们是站在人性稍美好的那头。有一次朋友去多伦多看rolling stones演唱会,见识台上明星之余,还观察了一下台下群众,只见一条横幅大书“let's show how civilized people entertain",这就是加拿大人,永远是好孩子。




相比美国就是个横冲直闯的楞头青了,但是充满活力,生机勃勃。以前在加拿大,老看不起美国没有太多国际新闻,老是美国美国的。可住了一阵,悟到,这美国新闻就是国际新闻,世界上一堆堆的事儿,真和美国划得清得还不多,这种在世界中心的感觉还真是久违了(好坏咱先不说)。我在加拿大,守着自己的院子自己的窝,常常有已经退休的心态,在这里,好像又在车流中年轻过来(这个不是美加区别,大概更多是从乡村到城市的感觉),晚上出门酒酣饭罢,只见华灯出上,还有人头攒动,仿佛海归到了祖国。人生就是经历,走到哪里都是风景。每年在加拿大,国庆日看到枫叶旗飘动,我总是充满感慨和感恩,真心认同这个朴实,平和,安宁的国度,觉得加拿大不是天堂,也是离天堂最近的地方了(也许高出不胜寒,所以冷点)。再过几年,我想自己也会把这个浅薄而又单纯,虚伪而又真诚,混乱而又繁荣,种种矛盾,种种僵局,也有种种机会种种意外的地方,叫做家的。




(写完发现,其实没太多教育孩子的,大家随便看看消遣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