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梁漱溟跟毛主席的著名争论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2012-05-09 18:51:40) 下一个

梁漱溟跟毛主席的著名争论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庄冬

这是我的一个老帖子,整理一下重贴一次。

其实呢,梁漱溟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其实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但是,梁漱溟这个解放后敢于和毛主席在公开场合分庭抗礼的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大儒”的人有一次与毛主席的被人们津津乐道的著名争论,那次争论的内容却是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有直接关系的。我来给大家慢慢道来。

虽然,人们津津乐道梁漱溟跟毛主席的那次著名争论,可是,人们却往往不注意他们争论的内容,却只注意毛主席说有没有“雅量”的问题。梁漱溟对他跟毛主席的那次争论有一个详细的回忆,网上还可以找到他的手稿呢!大家可以去查查看。

梁漱溟和毛主席争论的主要焦点是梁漱溟说的这一条:“还有其三,是我想着重点说出的。那就是农民问题或乡村问题,过去中国将近三十年的革命中,中共都是依靠农民而以乡村为根据地的。但自进入城市之后,工作重点转移于城市,从农民成长起来的干部亦都转入城市,乡村便不免空虚。特别是近几年来,城里的工人生活提高得快,而乡村的农民生活却依然很苦,所以各地乡下人都往城里(包括北京)跑,城里不能容,又赶他们回去,形成矛盾。有人说,如今工人的生活在九天,农民的生活在九地,有“九天九地”之差,这话值得引起注意。我们的建国运动如果忽略或遗漏了中国人民的大多数──农民,那是不相宜的。尤其中共之成为领导党,主要亦在过去依靠了农民,今天要是忽略了他们,人家会说你们进了城,嫌弃他们了。这一问题,望政府重视。”

毛主席即席讲话:“有人不同意我们的总路线,认为农民生活太苦,要求照顾农民。这大概是孔孟之徒施仁政的意思吧。然须知有大仁政小仁政者,照顾农民是小仁政,发展重工业,打美帝是大仁政。施小仁政而不施大仁政,便是帮助了美国人。有人竟班门弄斧,似乎我们共产党搞了几十年农民运动,还不了解农民?笑话!我们今天的政权基础,工人农民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这一基础是不容分裂,不容破坏的!”

这里我就不讨论这个“总路线”里包括很多的内容了,其中就有一些人们恨之入骨的“大跃进”。但是,事实是很多人,特别城里人,是从这个“总路线”里得到了好处滴。

大家知道中国是一个农业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要发展工业,发展工业就需要工人就必须发展城市,发展城市就需要扩大城市人口,而城市人口得来源只有农村。

历史上世界各国发展工业时的城市人口,也就是工人,的来源是破了产的农民,其实是逼迫农民破产,而破了产的农民不得不进城成为工人的。因为,工业化初期时的城市生活并不像现在这样比农村的生活好,那时候的工人的工作非常苦,比如说没有八小时工作日,也没有福利和假期等等等等,因此当时的农民是不愿意进城当工人的。

中共的发展工业或者叫发展城市的做法不是逼迫农民破产,而是像梁漱溟说的“城里的工人生活提高得快,而乡村的农民生活却依然很苦,所以各地乡下人都往城里(包括北京)跑”,因此,可以说中共的发展工业人口的方法不是逼迫农民破产,而是人为的制造了“城乡差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剪刀差,效果就是用“城乡差别”吸引农村人进城当工人,而且是用“九天九地”之差的“城乡差别”来吸引农村人进城当工人。

在毛主席的这个“城乡差别”或者叫剪刀差之下得利的是城里人,而吃亏的是农村人。为此,梁漱溟指出“有人说,如今工人的生活在九天,农民的生活在九地,有“九天九地”之差,这话值得引起注意。”显然,毛主席不仅没有同意这个说法,还给予了梁漱溟严厉的批评,而且似乎从此看不上他的学问了。

如果,大家不像毛主席那样看不上梁漱溟的学问,也就是说大家看得上梁漱溟的学问,因此,既然他向毛主席提出了“城里的工人生活提高得快,而乡村的农民生活却依然很苦,所以各地乡下人都往城里(包括北京)跑”的问题,并且强调说“有人说,如今工人的生活在九天,农民的生活在九地,有“九天九地”之差,这话值得引起注意。”所以,我们可以认为梁漱溟相信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或者说至少也是可以减轻的,否则以他的学问应该就不一定会专门跟毛主席提,自然也就更不会跟毛主席争论了,以至于梁漱溟后来也检讨自己当时的态度不太好。

因此,大家是否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毛主席同意了“如今工人的生活在九天,农民的生活在九地,有“九天九地”之差”这个说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城里的工人生活提高得快,而乡村的农民生活却依然很苦,所以各地乡下人都往城里(包括北京)跑”的问题,那么就会有措施来减小这个“九天九地”之差吧?那么,这样一来,城里人的生活就有可能会不如以前那么好了,准确地说就是城里人的生活就不会比农村人的生活好那么多了。

所以,由于事实是毛主席不仅没有同意“如今工人的生活在九天,农民的生活在九地,有“九天九地”之差”这个说法,而且给予了严厉的批评。因此,是不是可以认为正是因为毛主席没有同意这个说法,城里人相对农村人的“九天九地”之差生活水平差距得以保持了下来了呢?

反过来,如果毛主席听了梁漱溟的,那么城里人相对农村人的“九天九地”之差生活水平差距就会有可能变成“八天八地”之差,“二天二地”,甚至“一天一地”之差,或者就“零天零地”之差没有差别了呢?

顺便说一句,人们熟知的彭德怀的“为民请命”也是跟梁漱溟一样其实是“为农民请命”。

因此,在中国人这个大家庭里,城里人是不是应该为了他们的相对农村人的“九天九地”之差生活水平而感谢毛主席呢?农村人是不是应该为了他们的相对城里人的“九天九地”之差生活水平而怨恨毛主席呢?

同时,在中国人这个大家庭里,城里人是不是应该为了他们的相对农村人的“九天九地”之差生活水平怨恨梁漱溟呢?农村人是不是应该为了他们的相对城里人的“九天九地”之差生活水平而感谢梁漱溟呢?

滑稽可笑的现实是有知识的城里人怨恨毛主席,感谢梁漱溟!

当然啦,今天中国的工业基础是当年的城里人的直接劳动贡献打下的,虽然是在农村人的支持下。必须承认,中国城里人在短时期里为一个千年的农业国向工业化转化是作出了史无前例的成就的。

但是,有得必有失,有一利必又一弊。“如今工人的生活在九天,农民的生活在九地,有“九天九地”之差”这个说法显然有相当的刺激性,后来梁漱溟也检讨了当时自己的态度不太好。但是梁漱溟毕竟不是等闲之辈,他用了这么个有刺激性的说法还是应该有他的道理的,因为生活水平的差别往往会造成一些人的高人一等的感觉,这一点在后来的城里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中就强烈地表现了出来。

为什么城里的知识青年不愿意上山下乡呢?那还不是因为城里的生活比农村好吗?而且还不仅是好,事实上是好很多。用前面梁漱溟提到的说法就是城里生活相对农村生活有“九天九地”之差!因此,城里的知识青年当然是不愿意上山下乡的了。

当然啦,这些城里的知识青年就不管农村人是不是该生活在农村。他们也不会想到农村人是不是该跟他们一样跟政府闹事要公平。他们也不会想到农村人的人数和力量都比他们大的多得多。

自然就更不用说这些城里的知识青年是不会想到他们的相对农村人的“九天九地”之差生活水平是梁漱溟认为不妥还跟毛主席争论,是毛主席担待了“没有雅量”的恶名给城里人保护了下来的啦。大家看看这些城里人是不是得了好处不仅不感谢毛主席的提高城里的工人生活的政策,而且还不是吃了亏而是好处少了一些就恨毛主席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政策呢?

不管那个争论究竟是谁是谁非,反正梁漱溟和毛主席的争论还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一切都已经是几十年前的历史了。事实是城里人在梁漱溟和毛主席的争论中得到了好处而农村人吃了亏同时毛主席担待了恶名,后来他们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中跟农村人生活了几年的时间里损失了一部分他们在梁漱溟和毛主席的争论中得到了的好处。

有一点知识的人们,有一点思想的人们,讲一点道理的人们,你们到底应该感谢谁?你们到底应该恨谁呢?

有一点知识的人们,有一点思想的人们,讲一点道理的人们,如果你们是城里人的话,城里人相当于农村人的“九天九地”之差的好生活是毛主席担待了恶名为城里人保护下来的,你们到底应该感谢谁?你们到底应该恨谁呢?

有一点知识的人们,有一点思想的人们,讲一点道理的人们,如果你们是农村人的话,你们到底应该感谢谁?你们到底应该恨谁呢?

当然了,如果毛主席听了梁漱溟的,那么城里人相对农村人的“九天九地”之差生活水平差距就会有可能变成“八天八地”之差,“二天二地”,甚至“一天一地”之差,或者就“零天零地”之差没有差别了,可是,如果这样的事情当真发生了,那么,用来吸引农村人进城当工人的“城乡差别”就没有当年那么大的吸引力了,中国发展工业需要的城市人口还能有吗?

也许呢,“九天九地”之差是太大了,也许呢,“六天六地”之差就可以了,也许呢,“五天五地”之差则恰到好处。

可是,这,有实际的操作性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