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欧洲各国王室都能扯上亲戚关系。希腊王子曾不无自嘲地说:“我父亲是希腊人,母亲是法国人,祖父是丹麦人,祖母是俄罗斯人,另一位祖母有一半西班牙血统,他们都是各自国家的王室成员。我这一代年龄在60岁上下的王室成员中,几乎所有人都有类似的族谱可以夸耀。”
如今,王室成了历史遗迹、文化象征,健在的皇亲国戚就组成了封闭的小圈子,成员在250到300人之间,有相近的习惯、品味和爱好,甚至制定了密码和秘密。他们喜欢集体出席婚礼和葬礼,给红白喜事壮大声势。每逢此时,欧洲人的王室情结就有宣泄的机会了。
早已失去实际权力的王室,为什么能成功地享受民众的追捧?因为他们深通社会心理。正如埃利亚斯·卡内提在《群众与权力》里说的,掌权者要与群众保持一定的距离,要显示神秘。营造这个态势,王室中人驾轻就熟,更何况,与身俱来的华贵轻易能“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虽然历史上为政治关系通婚没有平息多少纷争,无意中,倒是使欧洲各国世世代代文化交流密切而畅通。二战之后,北约、欧盟、欧元等组成与推行,恐怕与民族融合程度高,信任基础好、容易合作不无关系吧?
中国的情况与欧洲大异其趣,虽有几十个民族,除去元清两朝,皇帝都是汉人。王公贵族虽然参与皇家娶亲招婿,异姓要想接掌权柄,除非起义或政变。千年以还,真正在本朝成功称帝的外姓,惟武则天一人而已。赤县神州,分裂、割据、鼎足而立颇有几次,秦晋之好则仅限诸候;只见文成公主、王昭君外派,未闻友邦公主来归哦。过去,欧洲王室只要求“王室血统纯正”,没有族别限制。而乾隆皇帝有无“汉族血统”一直为人津津乐道。据传,文革后期,毛泽东挑选接班人时,曾经提名广西的韦国清,中南海大管家汪东兴在旁轻声点了一句:韦是壮族人噢。此议遂罢。
当今,皇家、王室的名号在中国,与欧洲好像只有一个相似之处,就是用于商业品推销。常见的如药品、饮食和化妆品,不少都是“皇室嫡传”,利用的是人们心理上的“皇家崇拜”,作为“品质的保证”和“品位的象征”。其实,从技术上讲,古人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肯定不如现代深;古代的制作工艺,肯定不如现代精准;惟有古代食品之无污染现在比不了,但是早就种不出来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