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南北

我要从南走到北, 我还要从白走到黑
正文

《站台》观后感

(2012-02-19 15:45:16) 下一个
<>
《站台》观后感2005-11-18 18:12:36

“长长的站台,寂寞的等待。。。。。。我的心在等待,永远在等待” 这首通俗歌曲总结了贾樟柯继《小武》之后的又一力作《站台》的中心。

站台,旅途的起点和终点,也可能是转折点。关于站台的联想不外是期望,或者等待。对现实的浮燥不满,对未来的焦虑不安,皆从这里交错来去。站台,铁轨在延伸着,汽车在烟尘中离去,带走遥遥的期待,平添飘零的幻想,留下无名的惆怅。凝固的建筑物勾引的情绪和触动的体验却是波动和不安的。

从’ 79 年到’ 89 年,我们的国家经历了巨大的变革。这便是电影的时代背景。时尚不断的变换,层层展示大时代的变迁,而歌曲唱出了时代的声音。有人说贾樟柯堆砌罗列,我宁愿认为他精选过滤了那个年代有代表性的声音:《火车向着韶山跑》,邓丽君的“靡靡之音”,流浪者插曲《拉兹之歌》,苏芮的《是否》,以及电视片《河殇》的解说。无一不熟悉,在搅动,唤起那个岁月的记忆。他的关注是通过冷冷的旁观表现的,以至在一往情深的缅怀中有不容置疑的淡淡的嘲讽。

《站台》从梦想开始,从没见过火车的县文工团的年轻人吃力不讨好的模仿汽笛呼鸣,那声音很滑稽很荒谬。到片子中间,走穴的演员们终于有了第一次见到火车的兴奋,很象内地孩子头一次看到大海。然而,命运的现实就是那么压抑,努力付出了,尝试做过了,结局仍是回归到平凡,失落掉梦幻。结尾尖啸的开水壶锐利刺耳,揭示并象征了一切的不和谐。也许这才是真实的生活,对许多人来说。

追赶时尚的大潮,梦想超脱宿命的结局,最终还是回到起点。(题外话,感谢贾樟柯,帮我们提供了回顾和思考的线索,在理想随假大空的消失被冷藏时,在世俗和媚俗打着尊重人性的旗号张扬,挑战着清高和崇高的时候。尽管我们拗不过命运的安排,被迫的随波逐流,但是,总还是可以尽力保守些精神,如“君子慎独”,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

自然周而复始的循环,花开花落,春去春来,蕴涵着生老病死的感伤。社会的现实更不加怜悯的时时令人陷入别无选择的境地。(那些认为自己主宰了命运的人是得天独厚的骄子宠儿。)这个电影让人忆旧,沉思,同时有一种无言的震撼在会心一笑之中。丢失爱情、破灭理想、葬送青春、回到苍凉的起点,除了辛酸、伤感、无奈,还能有什么?沉重,麻木?也许,不得不。

贾樟柯在调度场景细节上宛如天才,比如崔明亮和尹瑞娟在汾阳城的城墙散步的镜头。不尴不尬的距离透露着他们之间说远不近朦胧暧昧的关系,真实而充分的重现了那个年代青年男女没有挑明恋爱关系之前试探的害羞和笨拙。那份还没开口就怕被拒的内心敏感和自尊,以及把自己暴露在追求对象面前的卑微恐惧,赤裸裸的陈列在观众眼前,直触心里某一柔软的角落,闭眼长叹,无法不叫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