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雪连天

记录自己的一些随想,过30年再看看也许会觉得很有意思
正文

金陵13钗

(2012-01-27 21:49:52) 下一个
Jan 25, 2012今天坐5个小时的飞机从San franciscio 飞到Boston,还晚点了2个小时,有点时间写一些东西了。前两天网上传得沸沸扬扬的金陵13钗,弄得我一个南京人也在网上找着看了一遍。个人觉得小说写得一般,好像严歌苓自己也没把它放在自己最好的作品之列,不知道为何张大导演好像宝一样的到处吆喝,听说弄了6个亿,请了好莱坞的演员,大张旗鼓地要申请奥斯卡。据说最终没有入围,不过好像还是赚到钱了。整部电影看下来,继承了一贯的精致画面,浓郁的色彩和震心的音乐。故事基本的线索没有改变,人物的背景改了一些。电影最后一段里面改变的教堂里的小替工补上人数的一段,个人觉得算是动人的一段了。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我好像看过5部,屠城血证,南京1937,南京!南京!,拉贝日记还有这部,拉贝日记最像辛德勒的名单,南京南京是我觉得最看不懂的一部,我是中国人怎么也无法理解当时日本人的心理。屠城血证好像是第一部描写南京大屠杀的电影,中规中矩,吴子牛的1937是在南京城墙下拍得,感觉还挺亲切。张大导演这个算是个比较没谱的。这些年看的电影也算是不少了,可能国外的多一点,中国的相对少一点。中国电影人,特别是导演和制片好像都在想着能拍个得奖的影片,或者说是想拍些有深度的影片。我觉得方向是好的,但是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回顾解放后的中国电影,在70年代之前,我看过的一些如两个伴,护士日记,今天我休息还有战争题材的如地道战,地雷战的就更多了。那时候导演心理想的和人民大众想的都是一样的,心里大多都有着些共产主义的信念,我看这些片子的那个年级的时候,说实话我也是一个共产主义的战士,很容易在这些片子中找到共鸣。80年代后90年代初的反响好的中国电影也多是反思文革,反映当代生活的如大桥下面,人到中年,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等。不过那时候看到的外国电影很少,娱乐生活也就是看看中国电影了。2000年以后,中国电影走向了大片时代,可能是跟风美国,电影缺少了灵魂就是电影题材。首先当然是体制问题,在中国你有些题材是不能拍,只能打打擦边球。所谓广电总局的电影审查,我觉得就是侮辱大众智商,凭啥由他们判断电影的好恶。这点以后再写(备注一下—皇帝和太监)。再一个就是中国导演的水平问题了,在有限的题材内如何发挥,如何抓住观众的心情,没有一段时间的积累是不行的。好的导演和好剧本就像是伯乐和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金陵13钗是张大导演相中的,据说一看就激动不已,说是剧本如何好。配了6个亿的装备向好莱坞狂奔。回想起我看的电影,好像没有几个让我感动到流泪的,阿甘算一个,当幸福来敲门也听感人的,不过我不记得哭过。顺便说一句,这个电影的英文名字是The pursue of happiness,直译应该是追求幸福,翻译成中文变成了被动的等到幸福,反映了中国人和外国人心态上的差别。中国人在很多事上是被动等,而外国人是主动做,这点也很有意思,以后可以再写一点。扯远了。我印象最深的让我热泪盈眶的居然是日剧----东京爱情故事,在莉香坐上早一班列车离开的时候,往事历历在目,真是非常感人啊。我看得中国电影,电视剧里面,战争题材的多事容易做到很感人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战场上的生死相依,你救我,我救他的很容易刺激到观众们的神经。中国导演的也大多擅长拍这些类的影片,特别是电视剧如亮剑,集结号,不可磨灭的番号等。冯小刚是中国导演中的一个异类,他导的几部贺岁电影既卖座,情节也不错,估计这也多亏了王朔这个笔杆子在后面撑着。一个好的剧本是一个电影的灵魂啊。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中国电影也会越来越好,在世界影坛占据一席之地。(这是我经典的作文结束语,哈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