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的原因,及如何看历史
(2012-01-10 04:28:33)
下一个
近日读了润涛阎的《南京大屠杀、于谦、毛泽东、邓小平》这篇评论,大受启发,但其观点和结论,不敢苟同,感觉有些东西不吐不快。润涛阎是学理工的,推理逻辑严密,思路开阔,颇得大家欢迎,也是我最爱读的博客之一。至于要拍涛哥马屁,涛迷们遍地全是,真的轮不到我,所以我还是直入主题,谈谈如何从历史的角度看南京屠杀的原因,并以此试图补救其文的不足与误导。
首先,正确的历史观是,必须回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去看,而不是仅仅从当今的角度去看那些历史的人物与事件。这样的历史才生动,真实。而若加入事后诸葛的评断,后人的偏见和导向影响,都是非常有害的。比如说袁世凯,后人都以军阀卖国贼视之,但以当时的历史环境看,他是创建中华民国这段历史中仅次于孙中山的人物:威逼清廷退位,避免全面的南北战争,而接受孙文,宋教仁的共和体制,其胆略,志向,和心胸,是非常值得后人称道的。走入共和国体,此公的作用是绝无仅有的,至于后面在他人鼓动下,从共和又想转变为君主立宪的帝制,他自己也是后悔的。只是他死了,历史没有给他时间,而后,各色人物频频登场, 都少有袁的心胸和能力,所以南北各路势力纷争不断,遗害国家不浅。
对比抗战胜利后发生的国共内战,至少蒋介石和毛泽东是远远落在袁之下的:一场内战打到你死我活,分出胜负才算罢休。当然,共产党的野心更是主要的原因,他们背靠苏俄,自恃有强大的后援,不打出自己的天下那算什么英雄呢。到1949年中共的军队攻入南京总统府,除了没有南京大屠杀,不也是军民又一次在战火中洗礼了一次?
回头看历史,很多时候中国是有机会的,然而不幸,关键的机会都被中国人弄丢了。袁世凯死后就是这样一团混乱,各路军阀,赤色土匪,红色苏俄,日本帝国,这些都是中国面临的致命挑战。到抗战开始,中国有几年稳定的发展呢?经济军事落后不说,人心之乱可说是最大问题。比如中东路事件,斯大林统治的苏俄为抢夺在中国的利益,与国民政府的张学良东北军大打出手。远东军司令布柳赫尔亲帅大军压境,2次重挫张学良的中国军队。张学良不能在战场上取得胜利,但至少很卖力,也算打了几场硬仗。但此时,上海一伙洋买办/汉奸跳出来了,他们提出“武装保卫苏联”的口号,公开支持苏联,并组织大规模反对国民党和拥护苏联的群众示威,争取发动上海工人总罢工。这伙吃里扒外的人是谁呢?他们就是中共领导人:瞿秋白,李立三,向忠发,周恩来!
中共在1931-1945年抗战中的表现,认真读过历史的都很清楚。如果去掉1936-1945年国共合作的那段,我们依然看到在1931-1936年,中共在日本人进攻中国东北,华北的时候,忙着搞暴动,武装割据,组织苏维埃共和国,成立苏区。到1930年中原大战结束时,国家/民族已经衰落到非常危险的边缘。军队大都是杂牌编制,政府是临时拼凑,民心更是千奇百怪,更有苏俄鼓动的南方某党乱匪,暴动,烧杀不断。试想,这样一个中国,那里是日本的对手?
而同时的日本在忙着做战争准备: 1922年10第一艘航母翔风号下水,此舰到1937年已经载6架战机参与到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中来了。另外到1937年,他们至少还有赤城,加贺,龙骧,苍龙,飞龙等航母加入战斗序列。其中飞龙排水量2万吨,官兵1100,搭载72架战机。赤城更是海上巨无霸,排水量4万吨!
中国的农民不知道日本军队有多么强大,我想老毛这些土包子也不知道。但老将,张学良,和其他高级将领不会不知道。南京政府内的高层人员也不会不知道中日的差距。到1937年中日军的全面开战,不用打这个输赢就已经定了。
更何况,中国一帮乱民还忙着要革命呢。他们革命的理由是要有饭吃!但不革命,难道就饿死了么?我是怀疑这个说法的。至少我相信朱德,毛泽东,周恩来,张国焘,彭德怀,林彪等,他们家里都不会被饿死。而且我相信,拜经济发展之势头,上海的产业工人过的也不差,他们还是在苏俄特务鼓动下,动不动就要罢工。
说远了,回到1937年的南京。南京丢了,虽然那时国民政府的首都,但是没有什么大不了,放在当时的情势下,南京必然要丢。因为:1. 30多万的东北军,可以说是中国军队中装备训练最好的,依然在2万关东军的进攻下,不战而退入关内。张学良一方面是个无能的混混,另一方面他也对日本军战斗力有所了解,自知打不过,还不如保存实力。2.在东北军面前,1933年,热河,察哈尔丢失。3.1937年7.7卢沟桥事变后不到一个月,北平天津失守。但华北守军特别是宋哲元的29军,进行了坚决的反击。显然,战斗力不敌日军,但至少没有像张学良的东北军那么丢脸的放弃防线。
1937.7.7卢沟桥事变标志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到12月南京保卫战之前,有两场大的战役可以参考:
(1). 1937年8月13日-11月12日,淞沪会战,中国参战75万,伤亡30万。日军参战30万,伤亡4万。(2).1937年9月11日-11月8日,太原会战,中国参战58万,伤亡10万。日军参战14万,伤亡3万。
从这两组数字看,中国军队的战斗力远不如日军。像这种规模的现代战争,军队的战斗力表现在:第一,军事装备。那个时代,远远不是数百年前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以前基本是依赖于体力,但现在是要靠装备,武器的火力配备和弹药几乎具有决定性。说的不好听一点,一个中队的日军,足够完成南京屠杀的整个过程,如果对手是有人没枪,有枪没弹的情况的话。第二,军官和士兵的素质,包括军官的指挥,士兵操控武器的能力和战场经验。中国军队都是些新组建的军队,除了少数军官有过训练,士兵基本是农民,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和战斗。初次临战的人,基本是枪都拿不稳,不要说细心瞄准,打中敌人了。第三,战斗意志。相对日军长期针对性训练,自动武器,坦克,火炮等优势火力装备,主动进攻无路可退的战斗意志,显然中国军队的战斗力是远逊于敌军的。一般估计是10:1,一个日军战斗力差不多要等于10个中国士兵。上面两场战役,中国军队是卖了死命,动了脑筋的。打不赢,因为3条里面,只一条:战斗意志跟对手相当。太原会战中阎锡山,卫立煌,傅作义,这些指挥官都不是白给的,上下将士用命都是不用质疑的。
再看南京保卫战,国民政府军队10万,敌军5万,所以基本是守不住的。
“国民党守军弃枪而逃才是造成南京大屠杀的主要原因。那些农民兵不愿意为鄙视他们的城里人卖命便化妆成市民试图逃跑”这个说法是润涛阎的引用,不能算他的。但他不该这么的误导。
更离谱的是,他不该把于谦那个冷兵器时代的战例拿出来做比较。南京守军也曾经有与敌巷战的打算,并且也确实在局部发生了。最大的问题在指挥失误:撤退突围没有准备,造成自相践踏。军民混杂到一起。至于军队的素质,他们的战斗力,在南京外围的战斗中老蒋已经看到了,远没有淞沪战场上的军队好用,因为接连的战斗失利,斗志没有了。所以统帅部给唐生智下达了战局不利可以撤出的命令。
是硬拼被敌人全歼在城内,还是先撤出来保存实力,这个决定在当时的战场上,是显然的。
在这种仓促的情况下,军队都挡不住敌军,把有限的武器给老百姓,让他们面对训练有素的日军,进行一场像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一样持久的巷战?那还不如说是要让老百姓去送死,去当日军的活靶子练枪么! 老毛的游击战中毒太深了,阶级斗争的弦拉的太紧了,就会蹦出来全民战争的这种荒唐想法。从一战开始,在依赖机关枪,乃至飞机大炮的现代战争里,靠全民战争去决定战争的胜负,这个真的可能吗?这个问题不用问军事专家,一般人凭常识就可以给出正确答案:绝对不能!老毛说过,国民党军队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那也许是对的,因为国军毕竟不能对老百姓随便放枪打炮。用人海将国军围困,有良心的军人放下枪来投降也是很有可能的,但这招,对日本人好用吗?
南京屠杀,固然起源于兵败。但日军占领哈尔滨,沈阳,天津,北京,太原,上海,不也还没有乱杀人吗?可是这次,他们杀人杀疯了。
因为南京是中国的首都。他们要杀给中国人看。
固然若军人知道被俘是死,他们肯定是不会丢下武器的!南京平民若知道日军屠城,他们是不会没有反抗的准备的,他们甚至去抢枪来做最后的抵抗。
但回到历史的那一刻,没有人会想到日本的凶残竟然到如此地步。
把南京屠杀的原因归为中国军队不保护民众,这个是荒唐的,更像是为日军屠杀开脱罪行。在那种情形下中国军人们已经没有机会打赢那场战斗,撤退就是唯一的选择。如果不幸,战斗失利而你当了日军俘虏,被杀了,那就是你活该吗?
军人战死在巷战或阻击战中的也不少,他们有普通的士兵,有少将乃至上将(事后追认),他们这些战死的人,是尽了自己职责的。淞沪失利后士气低落,兵败如山的情况下,很难说是那部分军人的责任。因为整个中国的战局就是这样。像廖耀湘那样找机会活着出去,将来就还有机会去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
从另一个方面,南京屠杀也给了中国军民一个示例。它给中国人留下的不是恐惧而是仇恨,反而激发顽强战斗的意志。在后来的常德保卫战中,中国守军顽强奋战到最后,在孤城中困守16天,杀伤了大量日军。中国军人用死战,赢得日本人的钦佩。
在美国的援助下,中国军队的装备大大改善,素质也越来越高,在战场上战斗力提升到3对1,甚至1对1。到1943年后,基本扭转战场上的颓势。总之,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能坚持下来,大量杀伤敌军,从而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已经非常不容易,这个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如果简单认为到后方发动民众,打打游击,搞搞地道战地雷战,就可以打败日本人,这想法是非常的幼稚。脱离历史的局限,把国民政府领导下正面战场的一时战斗失利归于蒋的不抵抗,或国军的贪生怕死,是完全错误的。至少这种看法严重侮辱了为抗战而流血牺牲的所有国军官兵们。他们的武器决定的战斗力差于日本军,但牺牲精神,却从来也没有比日本人少。
注:
必须为南京错误指挥负责的唐生智上将,是怎么一个人呢? 在1937年11月12日上海失守后,日军直扑南京。蒋介石曾问诸将对南京防守的看法,李宗仁白崇禧在军事角度均不主张守南京。但唐站起来,气宇轩昂的说自己要守南京,并与南京共存亡。因此蒋任命他为南京城防司令,全面负责南京防务。唐后来还下令收缴烧毁北面渡江的船只,封锁街道,做出背水一战的姿态。但战斗从11月25日打到12月9日,日军步步逼近,日军的松井石根劝告卫戍司令唐生智交出南京,被唐拒绝。10日发起总攻,苦战至12日,光华门、和平门、雨花台失守,唐方知道南京已经无法守住。请示统帅部后,下午匆忙下令撤退,自己坐小气挺渡江而去。因为撤退命令下的太晚,没有计划,各路军队争相过江,溺死不计其数。13日,入城日军开始屠杀。唐事后到汉口见蒋引咎辞职,蒋并无追究。唐后来加入中共,1949年起义,最后当到湖南副省长,人大政协赋闲。病逝于1970年。唐基本是个有始无终的人,个性摇摆而全无指挥能力,南京防守失误他是难脱其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