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inier

A music and photography lover
个人资料
正文

贝多芬: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 - by 肖萧

(2014-06-27 20:03:39) 下一个




贝多芬这首《第三号钢琴协奏曲》,显示出贝多芬的作曲手法已"更上一层楼"。而贝多芬的交响曲世界,也因此而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在贝多芬第三号协奏曲中,开始出现贝多芬个性追求的那种戏剧性冲突,钢琴被赋予明显的激情。

  





贝多芬一共写了5 首钢琴协奏曲,第一及第二协奏曲尚未脱出莫扎特和海顿等人的影响,也不够成熟。从第三协奏曲起,贝多芬开始注入了自己的风格,乐队部分也更具有交响的韵味。因此也可以说这首协奏曲是告别了莫扎特、海顿影响而迈进了自己广阔的天地。有人说C 小调对于贝多芬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是他的“狂飙”调,例如他的C 小调作品第五交响曲、“悲怆”奏鸣曲等等。这种说法跟上面从此以后其钢琴协奏曲脱离了稚嫩时期似乎是一致的,具有狂飙革命的气息。

在这个协奏曲的手稿上贝多芬写下了创作年代为1800 年,但是从另一份保存在不列颠博物馆的草稿上看似乎还得往前推3 年;整个作品的完成至少不早于1802年,可能还要晚一些,因为主奏钢琴的分谱在1903 年4 月3 日, 首演时尚未完全写成。

首演时贝多芬自己演奏钢琴,按照当时的习俗,得看着乐谱演奏,贝多芬请他的学生伊格纳茨•冯•齐弗里德翻谱。但是齐弗里德发现谱纸上并无写下的乐谱,大多是一些像是埃及象形文字的记号,根本看不懂,大概只对作曲家本人起到提示的作用。他几乎是背着演奏的,大概是没有时间写下来。“当需要翻页时,他对我颔首示意,我在翻页时的紧张状态使他忍俊不禁。”这首协奏曲当时是题献给普鲁士的斐迪南王子的。





c小调第三号钢琴协奏曲,是贝多芬最早发挥其创作潜力的作品, 而他本人对此曲也充满自信。与贝多芬以前的作品相比,此曲的管弦乐部分已逐渐具有交响曲的韵味,主奏钢琴也能发挥出钢琴本身独特的风格,这两者浑然融合,构成宏伟的协奏曲。在这首作品中,他以往的钢琴协奏曲里的柔弱、单薄已荡然无存,全曲洋溢着年青力壮的粗犷男性的作风。这首《第三号钢琴协奏曲》,显示出贝多芬的作曲手法已"更上一层楼"。而贝多芬的交响曲世界,也因此而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本贴播的这部贝多芬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是由著名的波士顿交响乐团演奏, 小泽曾尔指挥, Rudolf Serkin钢琴演奏, 祝好朋友们周末快乐!

(肖萧2014年6月27日)








贝多芬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三乐章联播




第一乐章 活泼的快板,c小调, 协奏风格的奏鸣曲形式 Allegro con brio


第二乐章 最缓板,E大调,三段体形式 Largo


第三乐章 快板,c小调,回旋曲形式 Rondo.Allegro










第一乐章 活泼的快板,c小调, 协奏风格的奏鸣曲形式 Allegro con brio


贝多芬遵循传统,在主奏钢琴进入之前,先由乐队演奏呈示部。 第一主题是建立在C 小三和弦上的质朴而又刚健的旋律,在全部弦乐上以八 度奏出: 后由木管接过再转到乐队全奏,并予发展。第二主题恬静、闲适,与第一主题成对比,翱翔于大小调之间,由第一 小提琴与单簧管奏出: 主奏钢琴开始奏出音阶,然后导入第一主题。之后与乐队形成对话式的 发展。第一主题最后两个音符形成的节奏在展开部中起极为重要的作用。 由乐队的“ff”全奏进入再现部。后面有贝多芬自己写出的华彩乐段。尾声很有想像力,最后从很弱到很强,结束这个乐章。





整个乐章的第一主题,由木管部分奏出,然后才由全体管弦乐合奏发展;第二主题由第一小提琴与单簧管演奏,主奏钢琴随后出现,与管弦乐互相展开对话式的发展,显得威风堂堂。弦乐以C-E?-G-F-E?-D-C安静地导出主题,以定音鼓之独特音色作模仿;在尾声时,当雄伟的华彩乐段将近完结时,定音鼓贝多芬在1796年所言再次出现,还加上弦乐在开首时之音型。


第二乐章 最缓板,E大调,三段体形式 Largo


开始由主奏钢琴奏出宽广的主题,以后过渡到加上弱音器的弦乐声部:后来,旋律在弦乐及木管上出现时,主奏钢琴编织琶音来装饰它。第三段是第一段再现,先由主奏钢琴奏出。随后出现短小极有表现力的华彩乐段。最后,在乐队的“ff”中结束这个乐章。

贝多芬将第二乐章满载动人遐思之气氛。钢琴以和弦奏出旋律,并带有圣歌之味道。紧接之乐段则如某评论家所言,“充满极具创意之编排,把钢琴完全融合在乐团结构当中”,而且也是贝多芬登峰造极的一首作品。


第三乐章 快板,c小调,回旋曲形式 Rondo.Allegro


乐章主题首先由主奏钢琴呈现,给人以疾步攀登山坡般的急促感觉,继而由双簧管予以反复和发展。 乐章在进入回旋主题后,作为终结部的基础,灿烂地结束全曲。

这个活泼的终乐章是贝多芬许多回旋曲与奏鸣曲精妙结合的例子之一。其结构是正常的回旋曲,主部的主题饶有舞曲风格:继由双簧管接过并予发展。第一插段的主题也是由主奏钢琴奏出,与主部的主题形成对比(这也可认为传统的奏鸣曲式中的抒情第二主题):乐队反复这个主题,发展成主奏钢琴与乐队互相应答。后来主部的主题进入,有华彩乐段,并以主部主题为基础予以展开。第二插段的主题全由单簧管奏出, 然后在钢琴上反复。后面是建立在主部主题上的赋格段。下面钢琴又暂时转入远距离的E大调,即第二乐章的调。后来在主部主题出现后,第一插段的主题再现,至此转为C 大调,在一个短小的华彩乐段之后,进入急板,6/8 拍,以主部主题为基础的尾部,欢乐地结束全曲。





此乐章情景颇特别,开头充满喧闹,并巧妙地抹掉了大小两调之界限。但顷刻间,这个平易近人的主题逐渐变得慷慨激昂,钢琴在管乐鼓动下,展现出华丽的琶音。此外,单簧管亦在乐章加设一愉快主题,使田园气息大为增加。但其后之赋格曲乐段,却引发本乐章至壮丽高潮,钢琴以八度音尽显超凡技巧后,再次出现趣味盎然之情调,并以灿烂无比的气氛作结。

(XIAO根据网络资料编辑)




和您一起聆听永恒的古典乐章, 愿我们的人生更加深邃而充实!




感谢来自您的点击聆听欣赏。。。

 

  本贴由[肖萧]最后编辑于:2014-6-27 17:44:15  

贝多芬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分乐章赏析




贝多芬的这部《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 (作品37),于1800年间完成,并于1803年4月5日由作曲家本人在维也纳剧院首演。此曲是贝多芬唯一以小调写成的钢琴协奏曲。

此曲早在1796年已计划编写(当中更牵涉到华彩乐段),但重要部分却要在1800年方才完成,而首演则在1803年4月5日(星期二)于维也纳韦恩河畔之剧院进行。由他的其中一名学生所撰写的笔记窥探一二:首演当天,原本该学生准备在清晨五时造访贝多芬,然而贝多芬却已经起床,及准备为乐团编撰伸缩号分谱及合唱声部,接着又由李赫诺夫亲王负责提供他的冻肉及酒作午膳;至于排练则一直持续至黄昏六时。

繁重的分谱编写,加上乐团及合唱团之排练,使得贝多芬无法完成编撰钢琴部分。负责替贝多芬演出时翻谱的塞弗里特(Ignaz Seyfried)忆述当时情景说:“他根本没时间同时将独奏部分写于纸上,差不多全首皆要凭记忆弹出。在不少未曾写出的段落当中,他快要完成时皆会偷偷瞟我一眼示意。”





这首作品是贝多芬真正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这是贝多芬对现代协奏曲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4首协奏曲(第三、四、五钢琴协奏曲与小提琴协奏曲)中的第一首,从这首协奏曲起,贝多芬加强了钢琴作为主体的力度,使它的对应织入整个音乐发展,使结构更为恢宏。贝多芬在这首作品中最善于使用对比与发展的C小调。整部作品的乐器构成是:独奏钢琴、长笛2、单簧管2、双簧管2、大管2、圆号2、小号2、定音鼓、弦乐五部。 此首合共35分钟之协奏曲,共分下列三段乐章: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