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影室

集百家之长, 走自己的路。
个人资料
Alabama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 (家史追忆)

(2014-01-08 09:04:19) 下一个

 
这个故事描述了我家祖上的一段轶事,其目的在于探索自己家族在历史中的地位,所做的贡献,以及家族的兴旺和衰败,而不在于炫耀家族过去的辉煌。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家族早已形成很多分支,偏布大江南北,五湖四海,我这里所写的仅限于“尚胥里”这一支家族堂号。故事中的种种描述,在网络上均可查及,我仅仅把这些事实如实地串连,组合,编写成文,好让我以及我的后人了解自己的身世。

1943年,上海,我出生于一个封建大家庭,我有一个哥哥,四个姐姐,我们都是尚胥里朱氏二十三代世孙。父亲,朱升廷(尚胥里朱氏二十二世孙),字楷卿,1903年出生于浙江海盐,卒于1959年。                             
 
从《海盐朱氏族谱》上可查到,朱氏家族第一代名叫朱瑰,朱瑰生于唐僖宗广明元年(880),于天福丁酉年(937)离世,葬婺源县万安乡千秋里三都。唐天祜年间(904907),朱瑰奉歙州刺史陶雅之命,率兵三千防戍婺源,制置于茶院,巡辖婺源、浮梁、德兴、祁门4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天祜三年(906),朱瑰受封宣、歙、池、平、苏、杭、饶、信八州观察史,于是举家迁婺源。其子孙也居于此,称婺源茶院朱氏,朱瑰为茶院朱氏始祖。迄今已有1100余年的历史(有关资料可在百度打入“海盐朱氏”查得)。                                          
 
婺源茶院朱氏九世孙朱熹,生于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卒于庆元六年(1200)。朱熹博学先哲,乃我中华大儒,当列世界文化伟人。朱熹是先秦以来儒家系统中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我国后期封建社会在文化思想领域中影响较大的一位思想家。从学术成就上看,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宋明理学最突出的代表。从他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影响上看,朱熹在中国古代学者之中,可算是屈指可数的几位伟人之一。在中国文化史上,他的学说与孔子前后辉映,世称“朱子”。虽然,也偶然读到有关批评朱熹的文章,但他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朱熹竭尽精力,深入探究圣贤的思想准则。他所写的书在世上广泛流传。朱熹死后,朝廷把他的《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作注的书作为学校的教材,所谓“四书”。朱熹一生写的文章共一百卷,他的学生的问答一共八十卷,还有别录十卷。                                  
 
尚胥里朱氏二十世孙朱昌颐,生于乾隆辛亥(1791),卒于同治壬戍(1862),号正甫,又号朵山,清道光六年(1826年)中一甲一名状元,是自隋至清整个科举时代1300多年中海盐县历史上唯一的状元。历任翰林院修撰、户部主事及员外郎、典试云南。道光二十六年迁山西道监察御吏、擢吏科给事中,与同僚议事不合, 被议降级。咸丰帝登基, 起用主事, 后谢病归里。他任职久, 洞悉利弊, 实心办事。他创办南漕海运事宜, 详议规条,历久奉行称便。任官时, 弹章无所避忌, 条陈南漕积弊, 请变革仓役、帮弁诸废及一切陋规,并由江浙招商海运至天津, 纾民力而实京仓, 奉旨允许。海盐南乡三涧寨一带海塘久圮,他督劝绅民捐款筑石塘八十余丈,民众得以安生。后主讲敷文书院八年(敷文书院后改名为“万松书院”,即越剧中梁山伯、祝英台读书之地),学者奉他为师中楷模。海盐民间有朱昌颐给道光皇帝写扇面的传说。在老家长木桥,建有“得砚楼”一座。著作有《鹤天鲸海焚余稿》六卷、《小珊公行略》一卷、《燕游日记》等。其子燮元,道光庚子年(1840年)副榜,官至河南侯补道。                                        
 
尚胥里朱氏二十一世孙朱丙寿(系本文作者祖父),字笙鹿,号少虞,生于1836年,卒于1914清同治四年(1865年)进士,由户部主事升员外郎,调广东广州府知府,又护理雷琼道,后又调任潮州府知府署潮州运同事,三品衔,赏戴二品顶戴,多次被慈禧,光绪召见。为政干练,有循声。朱丙寿返乡后著作为主,有《梦鹿庵文稿》一卷、《喻荫山房吟草》四卷等,并开始续编《海盐朱氏族谱》,历时十余年,共20册,3000余页,现存上海市图书馆。这部《海盐朱氏族谱》,包括了自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到元朝元贞年(1295),婺源茶院府君朱瑰始迁海盐第一世祖朱顺,至光绪十七年(1891)入谱的最晚辈海盐第二十四世,共收录了1000年间8000多名朱氏后代,其中男士约5100人,女士约2900人。初步统计始迁海盐家族人员中先后有250多名太学生,50多名贡生,39名举人,13名进士,其中二十世祖朱昌颐为一甲一名状元,他是海盐唯一的状元。家族中先后有上百人出任知府、州判、同知、知县、员外郎、教授、教谕、训导等职。  
 
朱丙寿归里后,于光绪年间建私家园林(朱园),此园中间以一短垣将园林分隔前后二部份,前园主体建筑为厅堂,传说能容一百个桌面,号称百桌厅 (为了考证是否真有百桌厅,我要姐姐,朱璧英,打电话给95岁的年长堂兄,朱曾洽,现居北京。据堂兄回忆, 正厅放不下百桌,但正厅傍有一花厅,加上花厅确实可放百张桌面)、经楼、方亭、长廊、池塘、曲桥、水榭及竹木、山石等;后园以林木、竹类为主小山间有枫林及梅林。朱丙寿为清末海盐首富,朱园遗址即今之海盐宾馆(有意思的是海盐宾馆现主人亦是尚胥里朱氏后人)。                                           
 
尚胥里朱氏近代名人辈出(网络上均有详细记载),有二十一世孙朱彭寿, 1869年生,1950年卒于北京。字小汀, 光绪乙未(1985)进士, 陆军部左丞、右丞, 民国初任国务院秘书长帮办等职, 彭寿富藏书,达数十万卷,考订成书数十种, 新编《嘉兴市志·藏书家》有朱彭寿传。尚胥里朱氏二十三世孙朱希祖(18791944)文史大家、教育家, 在治学、教育、创导新政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朱氏二十四世孙朱偰(xie(19071968) (朱希祖长子)字伯商,著名财经专家、国学大师、文物保护专家,江苏省政协第一、二、三届委员,南京历史学会理事。著名画家朱乃正(1935), 号野斋主人、月白风清楼主。性豁达豪放,情细腻深远。嗜酒,好古文,擅书法,善水墨画,精于油画。是当代颇具个性的著名的诗化了的书画家、教育家。 尚胥里朱氏二十三世孙朱璧英,女,生于1931年,当代化学家,为中国第一代彩色胶卷创始人之一, 任中国最大的电影胶片厂,保定乐凯胶片厂,副总工程师,胶片研究所所长之职。

祖父朱丙寿娶有四位太太,有十个儿子,八个女儿,还不包括未成年,中途夭折的。1916年(可能网络记载有误,祖父卒于1914年),朱丙寿因次子赞卿体弱多病,乃在南北湖择地造别墅,取名“载青别墅”,门对青山,窗含碧波,以为读书养疴之所, 共有正屋二间,会客室一间,桥亭一座。志书称其为“式参中西,室颇精雅,开湖上别业之先。”后来,这间别墅竟成为韩国抗日英雄金九避难之所,这是后话,让我慢慢道来。如此庞大的家族当然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在近百年来至少经历了三次劫难。第一次在太平天国期间,太平天国是中国清朝后期,由洪秀全(称号“天王”洪秀全)领导的一次农民革命运动,洪秀全于1851年发动了金田起义,并建立了太平天国政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1856年,太平天国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曾占领长江中下游地区;此后,领导集团内部矛盾激化引发的天京事变大伤了太平天国的元气;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计存在13年。太平军在全盛时期的兵力超过一百万人(包括女兵十余万人)。有人估计太平天国运动造成约两千万人丧生。现代有人估计1850年的中国人口大约有4.2亿人,经过太平天国,捻军及回族等起事后,到1873年人口下降至大约3.5亿人。                                       
 
朱宅(为朱昌颐所建),原大营弄13号民宅,是海盐望族朱氏的祖传老宅,归属“树德堂”,从清代中期建成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太平天国期间历经数次战乱,饱经风霜,毁损严重。直到太平天国运动平息以后,老宅得以重新修缮。第二次在日军侵华期间,海盐沦陷, 家族成员百余人为了避免被日军蹂躏,杀戮,移居上海英,法租界。期间朱园被日军焚毁,今仅存罗汉松一株,系百余年之古树,这支古松现今仍然存活,只是挪动了一下位置(网络上均有记载)。但根据我的母亲回忆,朱园之焚毁并非由日军所为。朱氏全族成员由海盐移居上海避难之时,朱园(由朱丙寿所建)由大管家主持,管理,期间,他卷走了宅中细软,古董,放了把火烧毁了朱园,而嫁祸于日军,但此说无从考证。解放后土地改革,佃户门的怨气并没有向东家发泄,而矛头直指大管家,他终于被整压,枪毙,而朱氏家族在土地改革运动期间毫发未损。                            
 
第三次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族理所当然会受到冲击。我当时正就读于南京医学院。我这个黑五类,狗崽子无疑给造反派打翻在地,再踩上一只脚。好在我十分低调,在运动进入高潮时,我躲进了医学院附属医院学习针灸,师从高老(姓高的老针灸医生,年龄80开外),治疗病人,救死扶伤啊,逃过了一劫!可我家族中的成员大面积地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有几位族中亲戚在运动中受不了无辜的蹂躏,含恨以终。尚胥里朱氏家族自老爷子作古后(我的祖父),经过无数次的战乱,动荡,整个家族已不再居住在一起,分散到全国各地,香港,以至海外。文化大革命后他们都十分低调,夹着尾巴,默默无闻地生活在各地,没有人再去回忆这显赫一时的海盐望族, 朱氏家族。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个家族,乃至个人只能考察,了解前身前世,无法预测未来,就像无法预测明日的股市一样。 这样的一个封建,官僚,地主的家族,在共产党领导的国家,看来只能是默默无闻,再也无法重现昔日的风光了。但是,偏偏奇迹发生了! 故事回溯到抗日战争年代。

韩国的一个传奇人物,金九,著名的韩国独立运动家,被誉为韩国国父。早年参与反对李氏朝鲜的东学党运动,之后因不同原因数度入狱。后来由于出色的政治领导力,金九加入了韩国的独立运动,且成为领导人。在中国抗日时期,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时,金九所领导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亦随之迁于重庆,曾担任韩国临时政府主席,与中华民国政府关系良好。1932429日上午10点多钟,上海虹口公园内“轰”的一声天崩地裂的巨响,正在借庆祝“天长节”之机阅兵的侵华日军司令官白川义则大将等当即被炸毙,驻华公使重光葵等被炸伤。投弹勇士、韩人爱国团团员尹奉吉被拘捕,后尹奉吉英勇不屈就义。   
 
事发后,流亡在上海的韩国独立临时政府领导人金九等被日军悬重赏追缉,处境极为险恶。韩国民族英雄金九自叙传《白凡逸志》中,用他亲身的经历,描绘了韩国人民在反对日本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斗争中,中韩两国人民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真实感情和兄弟情谊,其中感人最深,使这位在国内入狱三次,受尽酷刑,渡过近10年铁窗身涯铮铮铁汉,没齿难忘的是4.29事件上海虹口大爆炸以后,金九亡命嘉兴,海盐地区的一段经历。4.29时间炸死侵沪日军司令官白川义则大将等一批日寇要人,日本侵略者悬赏60万大洋捉拿金九。 金九在中国友好人士的安排下,得到辛亥革命元老诸铺成先生的帮助, 先避难到嘉兴。 日寇得悉, 沿沪杭线收搜捕金九,于是只好另找地方。《白凡逸志》是这样记载的“派人到嘉兴车站打听,果然有日本便衣警察前来巡视的消息,因此决定到诸凤章(诸铺成先生之子)先生夫人(即朱佳蕊, 我的堂姐)的娘家避难。他夫人的娘家在海盐县城,暂避于离县城四十余里外的载青别墅(上文提及)。朱氏是诸凤章继室,刚生第一个婴儿,是位年轻美丽的女性。诸先生只请他太太一人陪我, 乘了一整天的船送我到海盐朱家避难。 后来,再和诸夫人一同乘船到六里堰, 从那里向西南爬五,六里山路。 诸夫人穿着高跟鞋,在七,八月炎日下,频频用手帕拭着汗,爬山过岭。夫人娘家的女婢带着我的食物和其他日用品随着我们,我看到这光景真想把这场面摄成影片传给下代子孙,但这又怎么能办到呢?”若国家独立的话,我的子孙或同胞,谁能不感谢褚夫人这样的诚意和亲切呢?虽然不能摄成影片,但还可以用文字传下去,所以记下这一段往事以资纪念。”褚夫人,朱佳蕊,令金九先生如此感动。金九在嘉兴,海盐避难的时间,从19325月至19362月临时政府迁移南京止,前后断断续续两年多。19965月,“金九避难处”修复(同时修复日晖桥17号宅)“金九避难处”室内安放金九先生半身铜像,陈列金九和褚辅成的单独照,金九与陈桐生等人的合影,以及诸夫人,朱佳蕊的照片。1996年韩国政府鉴于褚辅成救助金九等韩国独立运动人士的功勋,决定授予褚辅成“大韩民国建国勋章”,于同年930日在嘉兴举行隆重的授勋仪式。
 
《白凡逸志》是金九先生为了已经回国的幼儿以后能够知道他在国内外所经历的往事而作,含有遗书的性质。作为金九先生唯一健在的儿子金信,曾任韩国空军参谋总长,中将,1961年五一六军事政变后任国家再建最高会议委员兼空军参谋总长,1962年免职。转入预备役。后曾任交通部长官,1986年任独立纪念馆理事长。著有《走遍中国说平生》。他一直把《白凡逸志》当作父亲的遗训过来对待。他遵照父亲滴水之恩当作涌泉报之的遗愿。特别对曾经在复国斗争中支持他们的中国朋友,尤其对诸铺成先生一家以及他的儿媳,朱佳蕊,怀有深深的情谊,对他父亲在逸志中作过生动描写的朱家蕊,诸夫人,更是感恩于怀。中韩建交后,他多次寻访父亲故友,数次到嘉兴,海盐等地实地考察调查,当得悉南北湖风景区管委会已将朱家蕊,诸夫人,的事迹展览于“载青别墅”后,立即来到南北湖凭吊。坐在父亲当年睡过的床上,陷入深深的沉思,眼泪夺眶而出,对陪伴而来的人们说:”当年叁块银元, 在上海可以供一个人生活一个月, 日寇悬赏60万大洋,抓我父亲, 中国人民不为金钱所动, 保护了我的父亲, 怎么能不令人感动。 他欣然命笔在留言簿上题写了“饮水思源, 韩中友谊”,还语意深长地说:想不到海盐修复载青别墅, 怎么快, 这么好, 出乎意料”,南北湖山美, 水美, 人情更美‘,下次我要带一批烈士子女到南北湖住十天, 半月, 让韩中友谊代代相传." 果然,时隔半年,金信将军于1977年一月带着女儿,女婿,和孙辈共6人及其他烈士子女再次来到“载青别墅”,并亲自充当翻译,祥尽解释金九先生在“载青别墅”避难经过,教育他们“滴水之恩当涌泉报之”,永远不忘记中韩友谊, 并在褚夫人, 朱佳蕊遗像前默哀。 褚夫人,朱佳蕊,一个极平凡的中国妇女,却在中韩友谊史上,在共同抵抗日寇侵略的年月里,留下值得后人纪念的一页。

由于朱家有这么一段抗日经历,以及海盐县唯一的状元世家,于2010年底, 海盐县斥资300万元对朱宅进行保护性修缮。 朱宅(系朱昌颐的老宅,而非朱丙寿的朱园),原大营弄13号民宅,是海盐望族朱氏的祖传老宅,归属“树德堂”,从清代中期建成至今已有170年的历史,其间历经数次战乱,饱经风霜,毁损严重。为使朱宅历史风貌完整再现,县城投资集团张越峰介绍,“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我们多方面收集资料,制定了周密方案,对朱宅屋顶、梁柱、墙面、楼板、门窗等进行修补和更换。”“每一处细节都是依据朱宅的史料、实物和当地同类型相关建筑特征及其数据确定的,力求最大程度地保留历史信息。”去年年初,朱宅经过修缮后恢复原貌,并有了一个新名字“大隐江南”。县文联主席宋乐明告诉记者,“大隐江南”的名字源自海盐“长三角最佳慢生活旅游名城”的美誉,意为隐逸文化。朱宅是典型的江南民居,为二进式砖木结构楼阁建筑,粉墙黛瓦,朴实端庄。第一进设置了宅第内园,有喷泉、金鱼、鲜花,宅内左右两侧各展有奇石,其中不乏珍品,墙上挂有名家字画,工笔、写意兼有。穿过小天井为第二进,设有传统茶道表演、民俗展演等,端坐其中品茗赏曲,极尽风雅。十分可惜,规模更为浩大的朱园,于日寇侵略期间毁尽, 已无法重建,朱园遗址即今之海盐宾馆。

如今,百年朱宅有了新的使命。朱宅修缮后不仅为海盐城市增添了丰富内涵,也为海盐文艺爱好者搭建了一个创作和交流的优质平台。无论是书画篆刻爱好者,还是戏曲表演爱好者,都可以在这里一展身手,在提升自身水平的同时,给市民带来别样的精神享受。正在参观的市民金金告诉记者:“朱宅确实不一般,一进来就感觉全身心都静了下来,是充满文化气息的休闲好去处。记者在县文联的计划中看到,朱宅将定期举办各类文化沙龙,在这里,文艺爱好者可以作品为媒介,沟通艺术信息,促进学术交流,共同创新繁荣海盐文化。据悉,目前县文联正在与多名国内收藏界、书画界的知名专家进行联系,邀请他们前来创作传授技艺。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经过近30年来的国内改革开放,朱氏家族又重现昔日光辉!(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湖墅STL 回复 悄悄话 朱医生,你的才华肯定有祖辈遗传基因的影响,加上后天自己的努力和良好的家教,祖上的荫德,等等。
总之,祝福你!
jo-62 回复 悄悄话 Excellent article, do you still have JIn Jiu poems?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