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引进和培育了一批知名专家和青年学者。为了迎接新学年的到来,党委宣传部与人力资源管理处共同策划,邀请我校的部分千人计划专家、青年千人计划专家和青年长江学者分享他们的科研经历和教学经验。我们将陆续推送系列专访。
邓文斌,男,江西万载县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016年8月1日出任中山大学药学院(深圳)院长。在此之前,是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生物化学和分子医学系的终身教授。邓文斌教授是一名从事神经胶质细胞及干细胞研究的学者,也是一名从事药物研究与开发的、具有较丰富的医药生物技术转化和产业化经验的科学家。邓文斌于第二军医大学获学士学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获硕士学位,美国新泽西州立Rutgers大学获博士学位,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2006年为哈佛大学医学院讲师,2006年起成为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邓文斌教授发表具有影响的学术论文86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61篇),申请专利6项,2010-2013年任美国《干细胞研究》主编,从2006年起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基金会的评审专家,以及多种重要国际期刊的审稿人,曾担任过多个国际会议的大会程序委员会主席、组委会主席,主编《干细胞系列研究》一书,参与了多部医学教材的编写工作,获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单位15个基金项目。
记者:回国前,您是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生物化学和分子医学系终身教授,您回国选择中山大学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邓文斌:有很多人问我,在美国有好条件、好待遇,为何还要答应中山大学邀请回国,迎难而上创办药学院(深圳)?动力何在?我的答案很简单,这是因为自己心中长存的爱国情怀,是因为自己“不忘初心”,一直记着自己是一名祖国培养多年的学者和人民教师,所以以“人民的名义”,要回报祖国。学者和教师向社会交代的成绩,不只是发表好文章,更是培养好学生。作为老师,我希望能为中国学生、特别是中山大学学子的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能够帮助同学们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为祖国建设作贡献,这是我的初衷。一名真正的知识分子要立天地之正气、做儒雅之学问;一个真正的中国人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记者: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是近年来方兴未艾的研究领域,您对今后研究工作的设想是怎样的?
邓文斌:随着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的进步,关注人体修复的再生医学,聚焦治疗方式变革的精准医疗,注重产业化的转化医学,正成为生物医药的三大新兴领域。这三个领域都与干细胞的平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干细胞是这未来三大新兴医学的重要基础与实现手段;干细胞是再生医学的源泉,是精准医学的载体,是转化医学的主体平台。因此,我们致力于打造一个独具特色的干细胞与创新药物研究平台。
我们现阶段的一个优先方向是,基于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技术、精准医学模式和大数据平台的创新药物研究。基于这个方向,平台建设的重点是基础研究与转化应用相结合,包括通过高通量基因测序将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相结合的细胞治疗、基因编辑技术与干细胞技术的结合使用、微囊化细胞治疗或给药、3D打印药物以及3D打印在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中的应用、药物筛选、创新药物研究与开发,目标是利用各种高新技术平台对疾病模型研究、对药物创新与干细胞的应用,对疗效的精确评估,对预后的精确预测,因而精确地阐释疾病发生发展机制,发现标志物和实现早期诊断,研发靶向药物特异、精准有效地治疗疾病,通过与生物、化学、材料、工程、计算、信息等多学科跨界交叉研究来实现干细胞的转化应用和创新药物研究。
基于前期工作基础开展国际最前沿干细胞研究,我们利用干细胞生物学和化学生物学等手段,筛选和鉴定调控神经细胞命运和功能的小分子化合物,并研究神经干细胞命运建立、维持、和转换机理,开发神经系统疾病治疗新策略/药物。
目前,一个重要的课题特色是聚焦于中国人的疾病及肿瘤的细胞再编程,以分子机制研究为主,兼有相关研究领域互补结合优势的,具有产(干细胞,肿瘤细胞,试剂和医疗仪器等专利化的相关产品),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和发育生物学等学科建设),研(神经科学,转化医学,干细胞生物学和再生医学研究)结合优势的课题。由于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础和病患数量,研究焦点将是建立庞大的中国人的疾病数据库,组织样本标本库及临床生物标记物和临床病理研究,深入以中国人细胞再编程为基础、结合3D组织工程手段的疾病生物学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展药物研发平台,并与企业一起对基础研究成果进行转化开发,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生物技术路线,打造中国人的特色医药产业链。
随着国家把新药研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药研发的投入将快速增加。我们致力于建立一个符合国际规范的药物筛选和药效学评价体系,为我国创新药物的自主研发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和能力保障,在分子靶向药物的研究中作出重要贡献,成为我国新药研究领域具有影响力的领军队伍之一。
记者:去年8月您出任中山大学药学院(深圳)院长,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学院在科研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
邓文斌:我在出任药学院(深圳)院长以来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主持学院行政工作,负责制定学院发展战略规划并组织实施;负责实验室的建设;制定学院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规划,积极开展与国外知名大学及科研机构的合作,提升学院学科水平和国内外影响力,提高学院的国际化水平;特别加强学院人才队伍和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引进和培育杰出人才;吸引有国际视野和专业素质好的优秀研究生;牵头申报国内外重大课题,并发表高水平论文。
中山大学药学院(深圳)将致力于生物驱使的创新药物研究,建立“交叉、融合、个性、精准、智能”的生物医药新模式,促使基础与临床跨学科式的结合并与生物医药产业快速整合,在学科和平台建设、团队引进、创新成果产出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打造一个国际一流的教学科研、技术服务、产品研发、转化应用、人才培养、高新企业孵化的新型的现代药学院。
科研平台建设方面:在2019年深圳校区建设正式完成之前,我们正在搭建临时实验室,购置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拟建立大科研平台5个:公共平台(基本的实验仪器设备);细胞平台(干细胞实验仪器设备);基因平台(基因编辑筛选平台仪器设备);药效平台(药效评价的实验仪器设备);药代平台(药物代谢的测试实验仪器设备)。另外,我们正在搭建的平台还包括:药物筛选与评价平台;药物分析与代谢组学平台;纳米药物制剂平台。
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为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药学学科建设,提升学院办学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我们正在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人才,学院现已到岗专职行政人员3人,已到岗师资队伍19人,包括教授4人,副教授4人,实验平台负责人1人,专职科研人员10人;现在正在办理入职手续的师资包括“百人计划”引进人才约15人、专职科研系列人员和博士后研究人员30人以上。
中山大学药学院(深圳)将实施遵循“原创导向、交叉融合、开放合作”的原则。强调原创价值导向,鼓励潜心研究,孕育多元化的创新思想,营造竞争合作、攻坚克难、鼓励冒险、宽容失败、包容多元的原创氛围。打破学科壁垒,强化交叉融合,聚集多学科优势团队,开展深入系统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拓展国际视野,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吸引国内外高水平科学家,特别是优秀青年学者前来工作,冲击国际科学前沿。建立完备的科研支撑条件和完善的科研管理制度,给予优秀青年教师和科研人员相对稳定和高强度的支持,实行延续支持与退出相结合的动态调整机制。
在生物医药前沿领域培育优秀的多学科交叉科研团队;其学术带头人将成为本领域国际知名科学家,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宏观把握能力、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凝聚力,能够汇聚不同学科背景的优秀科研人员组成跨学科研究团队;骨干成员应当在相关的科学研究领域中取得过出色的研究成果并具有持续发展的潜力;拟开展的研究应当具有原创性、前瞻性和交叉性;研究方案应当先进、合理;总体目标应当在本领域国际学术前沿起到引领作用或者是开创新领域,有望通过潜心研究和探索而形成具有重要国际影响、能引领学科发展方向的学术高地。
中山大学药学院(深圳)将建成一个由国际知名学者组建的新学院,我们立志把学院建设成一个真正的国际化的环境。为了加强现代药学学科群建设,我们将特别注重引进有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作为现代药学学科综合性创新人才。建立一支实力雄厚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实现拥有教师约150人,其中教授至少50人,副教授80人以上,博士生导师约100人,硕士生导师约50人的人才队伍目标;引进和培育各类杰出人才,如“千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长江学者”、“杰青”、“优青”等。我们要凝聚一批学有专长、勤于思考、充满活力的人才、实干家,依赖的不是各种头衔,而是个人魅力。我们的“个人魅力”公式是:个人魅力=博学多才+敬业务实+诚恳谦虚。我们的目标是要引育一大批有理想有情怀的现代药学学科创新人才。
记者:今年药学院(深圳)将迎来首批本科生和研究生,请您谈谈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目标和措施。
邓文斌:2017年9月,中山大学药学院(深圳)将迎来首届本科生100人,前两年安排在广州校区东校园培养,2019年整体搬迁至深圳校区。我院今年已招收硕士研究生9名、博士研究生2名。另外还通过夏令营拟招明年的免试推荐的硕士、博士研究生12名。未来五年,学院在校生人数将达到1000-1500人(含本科和硕士、博士研究生)。
我认为,学生培养与科学研究从来就不矛盾,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人才培养的一个过程。“不忘初心”,对大学而言这个初心就是学生培养。大学一定要按自己的定位办出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是一个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过程。办学不能浮躁,要回归大学之道,而培养学生是大学的根本。要把本科生加入到科研团队,把以科研带动人才培养作为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标识。要重视研究性教学,要突出科学研究对于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强调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人才的大学教学。坚持特色办学,以立德树人为本,建设有国际视野的学术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教学评估体系,构建新形势下的创新教育体系。创新的本质在于学科交叉,也就是超越本学科的知识范围。现在的教育,其目的已经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大学不可能传授所有的知识,大学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创新的能力,包括好奇心、激情、思维方式、想象力、联想力、思辩力、坚持的能力。我们过去的教育制度培养出的学生知识结构单一,不可能出现颠覆性的创新,而现在的综合性大学就希望培养出有广泛视野的人才。科学原创思维往往靠的是触类旁通,是逻辑加上顿悟,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大学的根本任务。每个学生的知识储备都应该是四面体,正如科学家和工程师除了科学和工程方面的技能,还需要人文和艺术的支撑。一个聪明的人不见得就能创新创造。创新能力不是天生的,是需要后天培养的。培养学生创新的素质要从创新教育开始,要去引导、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素质。一个大学生的广泛的知识储备会为未来的创新创造储备能量,所以,学生就是要不断学习和思考,使自己的知识更广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和科学创新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中山大学药学院(深圳)将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宽广和扎实基础知识,具备药学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能在药物研究与开发、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管理等领域从事药物前期设计、合成、分析、药理实验与评价、药物剂型与制剂的设计和制备、药品质量检验以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的科学技术人才,并培养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适应社会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
为了完成上述人才培养的目标,我院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措施,与药学院(广州)相关支持、相互借鉴,制定了我院的本科生培养方案。具体措施如下:我院专业核心课程有:药物化学I、药剂学I、药理学I、药物分析学、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生物化学、结构生物学与药学研究、生物技术制药。并将开设专业特色课程,如国家级精品课程:有机化学;校级精品课程:药物化学;全英课程:药物化学II、药理学II、药剂学II;双语课程:药物合成策略与实例、药剂学案例分析、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综合性大实验课程:现代制药综合大实验、现代生物技术综合大实验、计算机在药物研究中的综合实践、药物筛选与评价综合大实验。这些措施将保证我院人才培养工作有序科学的开展,并实现以上人才培养的目标。
记者:作为“千人计划”专家和药学院(深圳)的“创院院长”,您目前在工作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您准备如何应对?
邓文斌:万事开头难,我作为药学院(深圳)的“创院院长”,很期待学院能够在深圳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取得快速健康的发展。眼下,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是从无到有、筚路蓝缕的过程,但我希望带领学院根据学院的整体定位,决心办出特色,“不忘初心”,同时整合中山大学的现有的生物技术、医学、药学等学科的优势资源,充分发挥生物医药领域各学科的优势和特色,瞄准国际前沿,超前部署学科交叉发展,依靠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吸引和凝聚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着力推动学科深度交叉融合,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潜心探索和研究,致力科学前沿突破,产出一批国际领先水平的原创成果,抢占国际药物科学发展的制高点,形成一个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药学学术高地。
困难是暂时的,前途是光明的!改革开放以来,众多精英选择了深圳,因为心中有一个科技强国梦。在深圳这片土地上,我们真心希望能有一个真正的高等教育和学科发展的百花齐放,把中山大学药学院(深圳)建设成一个世界一流的、创新型的、高科技驱使的现代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