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山陇西郡

宁静纯我心 感得事物人 写朴实清新. 闲书闲话养闲心,闲笔闲写记闲人;人生无虞懂珍惜,以沫相濡字字真。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文章分类
归档
正文

亲自读书不靠电脑成文把握至微至隐之文心 ZT

(2017-03-03 11:48:01) 下一个

亲自读书不靠电脑成文把握至微至隐之文心

读自己想读的书,做自己想做的学问

提倡‘亲自读书’,不全靠电脑的检索去成文成书,努力把握曹雪芹至微至隐之文心”。

“令人耳目一新”的公式:《红楼梦》=《风月宝鉴》+李清照,即《红楼梦》是曹雪芹在自己早年小说《风月宝鉴》的基础上,引进李清照的大量素材而完成的以林黛玉为主人公的文学作品。有人认为该书的观点是“21世纪‘红学’研究之重大文化发现”。

~~~~~~~~~~~~~~~~~~~~~~~~~~~~~~~~~

 

[转载]罗文华:“亲自读书,走进文本”——与宁宗一先生聊读书

已有 126 次阅读 2017-3-3 00:31 |个人分类:高等教育|系统分类:人文社科|文章来源:转载    推荐到群组

与宁宗一先生聊“亲自读书”
罗文华


日前,在天津师范大学举行了天津市红楼梦研究会成立、《红楼梦与津沽文化研究》创刊暨曹雪芹逝世250周年纪念大会,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学者纷纷发言,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最有亮点的是南开大学教授、著名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天津市红楼梦研究会名誉会长宁宗一先生的发言,其主旨是“亲自读书,走进文本”。这不仅对今后的《红楼梦》研究具有推动作用,对更多的读者也会有启示作用。
近一个时期,宁宗一先生多次在文章和讲座中强调“亲自读书,走进文本”的重要性。前不久他为《天津日报·满庭芳》撰文,提出要“大力提倡‘亲自读书’,不全靠电脑的检索去成文成书,努力把握曹雪芹至微至隐之文心”。有精明的记者在报道天津市红楼梦研究会成立大会的消息时,特意以宁宗一先生在会上的发言为重点,突出他提出的“亲自读书,走进文本”主题。一度被热谈的“死活读不下的作品”排行榜中,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居然高居榜首。对此,宁宗一先生认为,应该对《红楼梦》进行通俗而又有意味的解读,把普及与提高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他根据长期从事古典文学教学的经验,从三个层面开出自己的阅读“秘方”。他说,自己曾试着从“回到青春期”、“进入心灵世界”和“回归人性”这三个层面去解读这部文学巨著,获益匪浅。其一,《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言说方式首先是通过十几岁的“孩子们”的眼睛观察世界,以青少年的口吻对人生给出符合他们年龄段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审美标准;其二,《红楼梦》以心理描述形式剖析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其三,曹雪芹以宽厚的胸怀发掘隐蔽在人生苦难和生命缺憾背后的那份令人感动的温情。希望更多的学者能够像宁宗一先生这样,重视阅读经验的总结与传授,或许可以使那些“死活读不下”名著的朋友,逐步把握作品的精髓,从而能够真正“读下去”。
在天津市红楼梦研究会成立大会休会间隙,我陪宁宗一先生在天津师范大学校园里散步,继续聊着读书的话题。宁先生已是82岁高龄,却依然身体矫健、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谈吐风趣。他生动的话语总能给年轻人以潜移默化的教益,在微有寒气的初冬季节,我感到如沐春风。
聊到“亲自读书”,宁先生说,这是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先生提出来的,因为“亲自读书”现在已经成了一种奢侈,即使是职业的读书人,也未必都能做到“亲自读书”。我告诉宁先生,我也与陈平原先生聊过这方面的话题,陈先生特别忧虑于当前阅读的概论化、摘要化、简介化趋势,提出要警惕数码时代的“全文检索”对阅读体验的取代。陈先生认为亲自阅读虽然是一份苦差事,但只要带着问题读,带着趣味读,以较少的功利心态对待阅读,“读书还是一件好玩的事儿”。我对宁先生说,如果“亲自读书”被电子化、电脑化、手机化所取代,那么“人力”就逐渐会被“机力”所取代,实质是人被“机”弱化、矮化、贱化,最终导致人的无用化。
宁先生说,要“亲自读书”,就必须“走进文本”,“我是文本主义,主张小说文本,就是多做点审美和形象的研究,无聊的考据只会授人以柄。”他从衣袋里掏出一份文摘报给我看,上面有一篇介绍新书《李清照的红楼梦》的文章。我曾看到过关于《李清照的红楼梦》的报道,说作者在书中表达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公式:《红楼梦》=《风月宝鉴》+李清照,即《红楼梦》是曹雪芹在自己早年小说《风月宝鉴》的基础上,引进李清照的大量素材而完成的以林黛玉为主人公的文学作品。有人认为该书的观点是“21世纪‘红学’研究之重大文化发现”。而宁先生在谈到“走进文本”、“尊重文本”的时候特举此书为例,他的态度是不言而喻的。
我对宁先生谈了自己在读书、看稿中的一些感受,觉得在《红楼梦》研究、鲁迅研究等文学研究领域,文学专业出身的学者还比较重视文本,而有些学者则喜欢撰写和讲授作品以外的东西,可能因为他们认为那些东西对读者和学生更有吸引力。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仅仅凭着自己对作品本身的熟悉,就可以把课文给学生们讲明白,讲生动,因为他立足于文本;而一名大学教授、博导,虽然具备高深的理论水平,掌握最新的学术信息,但讲起课来却使学生们听得如坠五里雾中,因为他迷失了文本。
上世纪80年代我在北大上学时,著名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专家侯忠义老师就多次向我介绍宁宗一先生的学术成果。二十多年来,我多次在讲座和座谈会上聆听过宁先生的高见。宁先生也长期关心我的读书和写作,予以热情指导。前不久,宁先生将他的新著《心灵投影》赐我,我认真拜读,深感书中颇多创见,嘉惠学林。南开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来新夏先生在为该书所作序言中,一语道破宁先生治学奥妙:“宁先生之所以在学术上能老而不衰,稍加分析,即可知其得益于凡研究探索皆从原著切入,直奔心灵,并身体力行以求其效。”
似我辈年轻读书人,应该学习宁宗一先生,波澜不兴,潜心不变,矢志不移,读自己想读的书,做自己想做的学问。(2013年12月2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946-1037321.html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