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山陇西郡

宁静纯我心 感得事物人 写朴实清新. 闲书闲话养闲心,闲笔闲写记闲人;人生无虞懂珍惜,以沫相濡字字真。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文章分类
归档
正文

被审稿人贬低的如狗屎一样,这种交互式的沟通会启发灵感,会发掘新的科学问题

(2017-03-14 10:42:14) 下一个

build on your experience rather than jumping ship - "要多读文献,能撰写科技论文的情况下要多写,多发,写作也是一种能力,在投稿的过程中你不可能百发百中,会被审稿人批驳,甚至被审稿人贬低的如狗屎一样,这种交互式的沟通会启发灵感,会发掘新的科学问题。" well said.

青椒还是要多写论文,量变到质变 精选

已有 6328 次阅读 2017-3-13 17:1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推荐到群组

     最近微信圈流传矿大杨小军博士发表论文的传奇经历,90多篇SCI论文,15篇ESI高被引,涉及领域非线性动力学,连续介质力学,岩土力学,粘弹性力学,流体,生物数学和物理等领域。

     一方面这个论文数量是让人震撼,特别是那个ESI高被引15篇更让人震撼,我们一个学校才15篇ESI高被引。从网络留言和朋友圈交流来看,绝大多数同行还是积极评价这种爆发式成果涌现,如写作能力和把学科知识串起来能做好交叉学科的知识活用。

    从我个人角度看,我还是很佩服这个年轻人的。

    但也有一些研究人员对这种现象提出质疑,认为发表文章过度是非常不好的。

    此前国内实际上还有几位传奇式的论文大神,这些大家都可以在网络里搜索到,我就不在这里发表评论了。

   但从我从教14年的经历来看,我觉得年轻人还是要多读文献,能撰写科技论文的情况下要多写,多发,写作也是一种能力,在投稿的过程中你不可能百发百中,会被审稿人批驳,甚至被审稿人贬低的如狗屎一样,这种交互式的沟通会启发灵感,会发掘新的科学问题。

   1)从我当SCI期刊高级学术编辑的角度看,所谓修改个参数就能发1篇论文是痴人做梦,如今的数据库都是交互式的,投稿上来,系统会自动比对并标记,学术编辑如果仔细审查下,发现问题如雷同等会立即拒稿;另外还有审稿人这一关,对于发表论文多的人员,审稿人一般盯的更严格。可能会有一些漏网之鱼但迟早会翻船的。

 2)量变到质变。虽然每天看的都是Nature, Science, Adv Mat, PRL, PNAS等期刊的文章,一下子憋出个PRL, Nature的可能性非常小,如果没有基础性论文的发表就期待爆发式的发表Nature, Science,这和做梦也差不多,至少单位考核这一关就把你扫地出门,轻则让你考核不合格脸面无存。

3)很多长辈和领导会告诫年轻人不要多发文章,1年发1篇就够了。对于资深人士,1年,2年不发文章都可以,对于菜鸟的青椒,你不发文章就死翘翘了。

4)到底是哪些人在抵制SCI?不就是发篇文章吗,传播分享下基础知识罢了。

5)世界那么大,每天出版那么多文章,你一年发表1篇文章谁会关注到你? 犹如你多年不参加学术会议,同行圈子谁知道你?能否将你对号入座?

      很多时候,我们多数人对于发表了较多数量论文的青椒批评,质疑他们为什么能发表如此多的论文。可曾知道,当多数人在玩耍旅游的时候,这些年轻人没有周末,没有度假,除去公共活动和吃饭睡觉,基本都在办公室和实验室作战,谁可曾看到他们背后的努力和付出?

    很多时候我们把富人就想象成为富不仁,是贪污得来的不义之财;

    很多时候把论文发表多的青椒就想象成灌水来的;

    这很时候说明“我们”和这些人的距离在增大,其实“我们”根本不了解他们,只是凭借一个想象得出结论而已。

   作为年轻人,要积极学习,多看文献,能发表文章的时候要积极发表文章,在不同层次刊物上发表论文,宣扬自己的学术观点。如果以发表论文多会被人批评为灌水,这就是给自己的懒惰找借口。

   作为真正的学术大师,不会苛刻挑剔青椒,每一篇论文的发表都是一种分享,否则就是侮辱审稿人和编辑的智商和职业操守。

    向勤奋于科研战线的年轻人致敬,你们是国家未来科学发展的主力!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0980-1039320.html

上一篇:名校情结和武二郎开店

30 刘军胜 王从彦 赵星 罗春元 蒋敏强 李久煊 彭浩 黄永义 吴明火 陈亮 姚俊强 潘竟虎 文克玲 吴标兵 吴斌 曹贺贺 鲍海飞 孙颉 周浙昆 彭真明 朱鸿源 石宁 崔小云 王海冰 冯兆东 蔡宁 李胜文 xlsd dachong99 aliala

发表评论 评论 (26 个评论)

[26]李胜文  2017-3-14 09:39
 
build on your experience rather than jumping ship - "要多读文献,能撰写科技论文的情况下要多写,多发,写作也是一种能力,在投稿的过程中你不可能百发百中,会被审稿人批驳,甚至被审稿人贬低的如狗屎一样,这种交互式的沟通会启发灵感,会发掘新的科学问题。" well said.
[25]蔡宁  2017-3-14 06:42
 
有很多青椒,尤其女青椒,专写没营养的论文,你懂得。
[24]蔡宁  2017-3-14 06:39
 
讲真,市面上大部分SCI论文都没什么营养,这是不争的事实。
[23]王海冰  2017-3-14 06:33
 
数量的比对在各种考核体系中是较为简单的一种方式。您也可以考虑在文中加一点点篇幅说明一下,除了数量之外,质量也应该成为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尽管不容易去量化。那么多文章,不管水不水,一定也是花了很多心血的。如果把这么多的精力分出一部分用来提高文章质量,也不一定非要nature science级别的文章,这样的效果应该是更好的。但一个单位如果忽略了论文的质量,必然会引导(?诱导)年轻人走向一个误区,对国家来说也不是什么好事。
[22]王海冰  2017-3-14 06:33
 
数量的比对在各种考核体系中是较为简单的一种方式。您也可以考虑在文中加一点点篇幅说明一下,除了数量之外,质量也应该成为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尽管不容易去量化。那么多文章,不管水不水,一定也是花了很多心血的。如果把这么多的精力分出一部分用来提高文章质量,也不一定非要nature science级别的文章,这样的效果应该是更好的。但一个单位如果忽略了论文的质量,必然会引导(?诱导)年轻人走向一个误区,对国家来说也不是什么好事。
[21]刘小刚  2017-3-14 06:15
 
造论文机器而已!有什么卵用?拿着国家的钱!
[20]彭真明  2017-3-14 06:07
 
这个是大实话,有用!
[19]徐明昆  2017-3-14 04:13
 
跟学科有关系,绝大多数理科不发文章干什么?工科要是把注意力放在文章上,工程技术不搞了,生产生活军事就垮了
博主回复(2017-3-14 05:05)的确是的,理科,文科该发论文还是要发的;工科虽然也可以发论文但侧重点还是放在技术攻克上为好。
[18]侯修洲  2017-3-14 03:02
 
发表的文章多,编辑并不一定很挑剔哦,这个文章数和审稿编辑严格度也没有绝对对应关系,说不定还更松呢
博主回复(2017-3-14 05:05)编辑的压力也大的,稿件出了问题的话学术编辑会被出版社解雇一方面是岗位不保损失美元薪酬,一方面也会在职业生涯留下瑕疵,不爽的。
[17]侯修洲  2017-3-14 00:31
 
数量多了,不免粗制滥造,并且很难避免把一篇完整的工作拆解为很多小文章单独发表,无形中给读者制造阅读障碍,所以大多数单位招聘的时候只需要你提供5篇代表作全文就可以了
博主回复(2017-3-14 02:33)发表的文章越多,编辑越挑剔,编辑的眼睛是雪亮的,只要找到点雷同就干掉稿件,发的文章越多面临的要求更高。发的文章多和质量低下没有绝对的对应关系。
[16]金拓  2017-3-13 23:22
 
而,如果论文的量与质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的量与质相称了,说多写论文边不如说多取得科学发现或技术创新更准确了。
博主回复(2017-3-14 05:07)这个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了,慢慢琢磨和探索,也许在写作的过程中突然脑洞大开的
[15]金拓  2017-3-13 23:18
 
多写与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的量与质不相称的论文,没有滥用论文发表资源,增加后人查找有用信息的工作量的负面效果吗?
[14]gelabang  2017-3-13 21:00
 
完全赞同马老师的说法。一年发一篇,就连工科的也不够用,评选什么,申报什么都不够。真的。
[13]蒲亨建  2017-3-13 20:45
 
鼓励多发文章不是好的导向吧?多发必然导致质量下滑!
博主回复(2017-3-13 21:00)这两个没有必然关系
[12]潘竟虎  2017-3-13 19:12
 
不仅是青椒,“老椒”们更应带头在写作第一线亲历亲为
博主回复(2017-3-13 19:25)老椒们有助手和弟子们写的
[11]文克玲  2017-3-13 19:08
 
不造假,能发表的论文永远不嫌多!
[10]wwmwwm  2017-3-13 18:57
 
只要基金委办公,只要学位办(国内的国外的)上班,
论文(有质量的)就是硬通货。
[9]黄永义  2017-3-13 18:42
 
对!
[8]刘庆生  2017-3-13 18:24
 
论文是学术人的硬通货!20年前科大的范洪义就是发表论文突出的一个。
博主回复(2017-3-13 18:49)文如其人,认真写好论文也是一种宣传自己的方式。世界那么大,谁人可识君?
所以,还是多写!
[7]sunchangli  2017-3-13 18:20
 
支持马老师的意见!是创新的好论文要多发,少发了不行,尤其是年轻人才,这一点很重要。
[6]蒋敏强  2017-3-13 18:18
 
没有数量哪来质量?
现在从上到下都想走捷径,怎么可能。
博主回复(2017-3-13 18:23)只要是用心写的,不是伪造的数据就要支持和肯定。
[5]俞磊  2017-3-13 18:14
 
发文章不容易,哪怕发影响因子小于3.0的文章,其要求未必就比影响因子大于5.0的文章低多少
所以,宁可把工作做全,文章写好去冲5.0,也不要去以低影响因子期刊为目标投稿。
实际上,很多被低影响因子期刊拒掉的文章,补充实验优化后,都可以发到更高期刊上。
博主回复(2017-3-13 18:16)很多时候能否打动审稿人很关键,这个也有随机因素,影响因子是一个参考罢了,只要有读者能读到就可以,毕竟每个期刊都有自己的读者群。
[4]俞磊  2017-3-13 18:09
 
数量很重要。
在一个领域,尤其是自己特色方向积累数量,能够扩大学术影响力
[3]赵星  2017-3-13 18:07
 
读了之后,感到深深的悲凉。
博主回复(2017-3-13 18:16)要乐观,慢慢积累,脱颖而出!
[2]张士宏  2017-3-13 17:43
 
鼓励年轻人多发paper,首先学会写,并且写得好,这是基本要求。同时要明白,科研的终极目标是学术或技术创新,反映和考核科研成果的方式有多种,考核也要多元化。青椒不要理解歪了,局部极大不等于全局极大,论文多不能等同于科学贡献大;管理部门不要简单化查数考核,让不同人才都有机会发展。
博主回复(2017-3-13 17:52)就是一个写作提升过程,写的多了就会高度凝练。另外博士生阶段也要尽量多发一些文章,毕竟求职的时候管理部门看这个的。
[1]abagan  2017-3-13 17:28
 
不在于论文的数量,造假才是可耻的
博主回复(2017-3-13 17:34)造假要坚决反对,现在的数据库越来越厉害,造假就是死路一条。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