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1)
2016 (1035)
2017 (752)
2018 (978)
2019 (385)
2020 (175)
2021 (235)
2022 (101)
2023 (983)
已有 3743 次阅读 2015-7-19 14:0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科研评价体系 科技创造 行政化 评价准则
科研评价体系,路在何方?
邹谋炎
国家级大奖出现不靠谱的情况,虽然个别,影响不可小视。科研评价体系成为科技界和政府都关心的问题,至今似乎没有看到哪个方面提出一个可行的办法。如何评价一个项目、一个研究者的科技贡献,这当然是很大的事。对研究者而言,这直接关系着他工作的价值、意义、承认;关联着能继续获得科研经费支持的可能性和力度;关联着他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甚至人生价值。对科研机构而言,科技成果的承认意味着它的科技成就和影响力,决定着它往后能够继续发展扩张还是要紧缩,以及它领导者的前途。对政府而言,科技成果意味着政绩,也是进一步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方向性标志。
人们普遍对现行的科研评价体系不满意。那么,“现行的科研评价体系”是什么?笔者作为一个老科技人员,至今还没有读到、学到过权威性的介绍材料,只有一些凭感觉得出的片面理解,感觉这只是一套获得奖励、经费的游戏规则,其典型特征是高度行政化和功利化。在科研评价中出现的大多数光怪陆离问题,好像都能够从行政化和功利化得到解释。科技人员能够举出一大堆例子,此处就免了。我们期望政府和主管部门对此进行知识普及,让大家了解“现行科研评价体系”,避免误解和偏颇。作为科技人员现在关心的问题是,“去行政化”是不是能解决科研评价体系问题?恐怕没有如此简单。“去功利化”现实吗?科技人员的工作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承认,不少人的生计或许就会困难。
科研评价需要处理的基本问题是公平、公正地评价每个科技人员的贡献,主要地是指创造性贡献,也应该包括职业劳动,但本文只涉及前者。这和科技人员的收入、地位有直接关联,但不是等同的事情。事实证明,行政化管理下的科研评价容易滋生科研腐败,不能公平、公正地评价科技人员的贡献,并且已经出现了大量弄虚作假的例子,套取科研经费,造成了国家的重大经济损失。不公正的评价体系会严重地挫伤科技人员的创造积极性,这是一个已经和正在影响国家科技进步的大事。
问题是,如何才能公平、公正地评价每个科技人员的贡献?行政化不行,所谓“第三方”行吗?好像也不靠谱。讨论“评价指标”是不是解决问题之道?谁能给以解答?问题的复杂性在于,“评价”背后是“利益”,而一般说,“评价”和“利益”又无法完全脱开;同时还在于,“评价”是靠人来做的,谁能说清楚由哪些人、凭什么准则来做出评价能保证公正性、科学性和客观性?
笔者以为,“科研评价体系”成为“体系”是一个大工程,它需要一套基本要素,包括确认事实、建立评价准则、和建立评价管理系统。其中,确认事实具有基础的重要性。保证科技人员的研究贡献能够被原始地记录下来,保证其记录有法律的严肃性,比任何人评价都重要。但这一基本要素还未建立起来。
笔者建议在科研单位、学校、企业推行科技文档登记管理制度,作为“科研评价体系”制度建设的一个基础。每个科技人员有权提交科技成果报告,单位有法定义务进行登记;科技人员的报告应该包括:对创造性的主张,公布范围和涉密要求,及成果详尽内容。科技人员申请在保密容许的范围内发表、传播,应该得到同意和支持;同样地,有对创造性主张的支持、反驳、对比性参考要建立起文献关联。科技文档是科技成果最有效的证明。合理的文档登记管理制度有可能排除管理人员夺占科研成果的事件发生;有可能为证明创造性的时间先后提供确实的证据,减少人员矛盾;有可能减少或避免弄虚作假。
建立完善的评价准则是一个困难问题,但逐步建立一套合理的评价准则应该不困难,条件首先是评价需具有适当的公开性。“国际领先”、“国内空白”等等提法是否合适,在公开性条件下容易得到评判。“科学价值”通常能够在公开发表后学术界的反应中得到确认,也能从理论和技术的延拓发展(创造者本人或其他人)中得到确认。“应用价值”应该能从应用成果、产品成果得到确认。应该容许创造者本人提供鉴定方法,只要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利用大数据来帮助鉴定,许多过去难判断的事情,应该变得容易些。
建立科研评价体系中,关于“评价指标”的讨论是有意义的,但远不是问题的关键。
建立科学化评价管理系统,取代传统的行政化评价系统可能会遇到最大的阻力。在笔者描述的评价系统中,(1)事实确认和文档登记制度;(2)评价的公开性、科学性和客观性;(3)容许创造者本人提供鉴定方法,这三项都弱化了行政化的作用,行得通吗?
传统的评价标准,例如SCI,不是要否定,而是放到科学性和客观性的篮子里更全面地考虑。这样的建议有可操作性吗?
笔者的描述可能只是一个乌托邦式的梦想。本博文不是对科研评价体系的全面讨论,例如对大多数科研单位的工作人员的业绩评价未涉及,对提及的问题也只是蜻蜓点水。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欢迎拍砖、讨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09-906521.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邹谋炎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 (2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