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师爷的叮嘱不必常挂嘴边,当自然发乎性情现于行止,历练未尽,
若说责罚,这就是责罚,若说缘法,这也是缘法。
辛苦这些年最终能成丹十八枚,而梅振衣自己只能剩下九枚,看上去好像很吃亏,但实际上他已经占了天大地便宜。想想炼丹之药都是怎么来的?假如没有清风、明月、镇元等人,梅振衣无论如何也炼不成大罗成就丹。
从某种缘法来看,清风与镇元就是在借梅振衣之手成丹。彼此有舍有得。
见小利而亡命, 干大事而惜生
有欲但不越矩,有求但不强求。
哪怕是三山之重,能拿得起也要放得下,
救急不救穷,救穷无底洞。
天下众生承平之福,就是帝王一世修行功德,如此也不枉不妄了。
道祖太上说过:“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恩师孙真人观众生疾苦,也似冷眼含悲悯、所行精诚心,此悲悯冷眼非凡夫所谓彼无情冷眼,
孟浩然心中郁闷可想而知,离开长安下江南寄情山水之间,赋诗多首以表明自己淡泊情怀,不慕虚荣权贵只求洁身自好,一方面是写给别人看的,另一方面也是在安慰自己。他挥金如土纵情声色游玩了一年多,功利之心不得不淡了下来。
有意思的是,孟浩然提到自己当面开罪天子而遭放还的往事时,内心深处印有遗憾,表面上却很得意。似乎自己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地事情,就等着梅振衣来夸他。可惜梅振衣没有夸赞他,孟浩然隐约感到很失望,又不好表露出来。这种复杂矛盾的心态纠葛。以梅振衣的仙家神识体会的很清楚。
这种凭空自恃实是一种天真妄想。不仅是文人的天真,而且是世上大部分人的隐妄。并无自诩的建树却自视才高者,大多也将自叹怀才不遇。比如有人读丹道经典自以为慧根极佳,见到梅振衣便问:“你怎么不早来请我修仙?”梅振衣也不必理会他。
孟浩然仕途不顺标榜自己不慕功名,是自我安慰之语,隐逸的真谛不在于此。这样地遭遇倒也可能成为领悟淡泊心境的机缘,但看孟浩然地表现,显然还没有真正领悟到。
一念及此,梅振衣开口点化道:“清高真风骨,宠辱不惊、不怨、不夸、不恃,惟省一身行止。孟兄若真有相伴赖沙鸥之心。这些幽怨往事自不会刻意提起。何故独自举杯于舟中吟咏?虽寄身清幽山水,心猿躁然未斩。”
但子孙之福不仅在于父辈余荫,更在于子孙之行。
悲悯冷眼
为师在世时。一心精诚济世。但也不能强求民生无病啊!放下这些纠葛。体味真悲悯之境。杨玉环之事你并无错。但所行莫与所证相违。否则莫谈以仙缘渡人。恐己身也要自堕轮回了。众生轮回不的脱。这就是世间相。
修行历苦海劫。见前世轮回种种。谁敢保证自己曾是什么东西。苍鹰缚兔、兔子蹬鹰。是帮猪说话还是帮狗说话呢?观众生如我生。观世人如一人。这才是超脱的心境。如此方能成就仙道。我不与你计较。也无亏欠你之处。
人身炉鼎最利于修行。你天生如此已是福缘。照你的说法。我是不是该骂轮回不公。让我此世托舍成鸡?不能这么说。缘法无所怨。
菩萨是你家养的吗?我不是菩萨只能谈我自己。我欠你的吗?众生之乱象是众生自取。故此在轮回中不的解脱。谈修行先谈为人。骂祖宗不争气致自己破落。那就自己争气别让子孙再骂。骂世道纷乱。那就自己莫乱于心。如此才不枉轮回中一世。……所谓仙缘。是跳出这轮回。所谓大慈悲。是留缘法指引众生超脱这轮回。
那你就留吧。只是不知你所指前程为何物?轮回中仍是你。你仍在轮回中。以仙家法眼宏观。众生今日所受。乃众生前日自留。仙家于轮回之外只能以缘法接引规劝。不可能强求也无所谓强求。
该论什么就论什么。不必自恃仙家之语。让世人空生讥妄之心。
这段也妙。当初我就是被这段勾来读灵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