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95)
2013 (35)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我的中学和大学都有幸遇到两位古文和诗词功底深厚的语文老师/教授,从他们那里学会了对诗词和文学的深度欣赏。这种方法也影响到我对其他如绘画和音乐等艺术的欣赏,往往能够领悟到艺术作品的天机,食髓知味,受益颇多。
这首诗选录在当时大学课外选读课本《中国古代诗词欣赏》四册中的第一册,汉代乐府的部分。我喜欢这首诗歌对普通小人物的人文关怀,和高超的艺术编排。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当时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无声控诉。 想想当时汉武帝时代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打通河西走廊,开通丝绸之路,多么豪迈。然而这首诗把镜头对准了一个戍边多年后回乡的老兵。
十五与八十,诗歌一开始用两个看似简单, 寓意却非常深刻的数字,把老兵的身世和戍边不合理的制度简括地勾勒了出来,从而牢牢地抓住了读者的心。
歌诗后面大部分也比较直白易懂,老兵回乡的心情,通过听乡里人的解说和看见家园而一层层展开,让读者从画面中体会老兵的心情:道逢乡里人的殷切,询问家中有阿谁的忐忑,听到松柏冢累累的伤感,和看见破落家园的凄凉。
接下来描写老兵的两个下意识的动作,艺术编排非常高超,带出两个高潮,值得细细品味。
第一个动作,“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把老兵盼望与家人团聚的渴望和举目无亲现实,通过这个动作自然地压缩在一起,形成反差强烈的对比,催人泪下,把诗歌推向一个感性的高潮。
第二个动作,“出门东向看”,把一个同样是思念亲人的动作巧妙地放在一个时空的镜子中,希望与绝望两种情绪叠加,更加把诗歌推向了一个更深层次的哲理性高潮。
这一句需要用点“深度欣赏”的方法来解释,就是诘问,为什么要向东看,这样简单的收尾是否真是这么简单?是否还有深意?
答案是,老兵戍边时在汉代的西域,他对家人的所有念想都在东方。思念家乡的亲人,盼望家乡的音讯,多年下来他已经形成了“出门东向看”的习惯。然而,戍边时的“出门东向看”,心里还怀有可以与家人相见的希望;而现在,这个支撑了他戍边生活大半辈子的希望,在回到家乡后,被现实景像一层一层地无情剥落,直到彻底破灭了。这个下意识的动作,是绝望中寻找安慰的无力之举,暗示了一个悲剧性的结局。
这个下意识的动作,也把镜头拉回到诗歌所要控诉的不合理的戍边制度,让人深思。诗歌的境界因此也上升到控诉不合理的时政的高度。
最后的“泪落沾我衣”,是老兵的泪,作者的泪,还是读者的泪?都是。究竟是谁的,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人文之光辉已经深深地体现出来了。
寥寥八十字,沥沥两千年,人文之关怀,栩栩生辉。
老乡,灵感会回来的。
欣赏了,谢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