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猜“反导”的意义
题目太大了吧?
所以,我加了“猜猜”嘛!
据若干年前看的文章说“反导”还是毛主席提的呢,而且还是对他老人家的亲家孔从洲提的,当时孔将军是二炮的副司令还是副参谋长我记不得了。还请记得的网友指正。
这个故事是否真实其实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故事里讲的毛主席对孔从洲说的搞“反导”的理由:有矛就有盾!
导弹是“矛”,“反导”是“盾”。
因此,“反导”的意义首先是哲学的,具体的说就是:有矛就有盾!
“反导”的意义之一是帮助发展导弹
老中都知道“矛盾”的故事,“矛盾”的故事出自《韩非子》中《难一》,好在不长,咱就抄在这里: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之。”以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我以前写过一个帖子说“矛盾”其实不矛盾,大意是:
因为,卖盾和矛的楚人只要说:所以我的盾和矛是一起卖的嘛。只要这对儿盾和矛不分家,“矛盾”的事情就永远也不会发生了。
因此,买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还完全可能会是个好买卖呢!
至少这在逻辑上是可能的,生产“不可陷之盾”的厂家同时也生产“无不陷之矛”是自然而然的嘛,或者说,生产“最坚固之盾”的厂家往往同时也生产“最锋利之矛”也是合情合理的。
我的那个老帖子叫《白马非马,“矛盾”不矛盾》,居然还在,有兴趣的网友可以点击进去浪费时间。
当然啦,例外总是会有的,比如说不会“反导”或“反导”不怎么样,但是导弹天下第一,不过呢,从哲学上看,这种情况如果有也是暂时的,所以,中国必须矛和盾都发展。
导弹和“反导”是一对矛盾,因此是对立统一的,所以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偏废,就更不用说“反导”本身也是导弹了。
“反导”的意义之二当然就是战争
有的网友以为自从有了核武器,大国之间就不会有战争了,这是不对的。
有的网友以为自从有了核武器,大国之间就不会有战争了,这是不对的,因为那是以为只要大国之间有战争就一定是全面战争,还一定是核战争,而且是在本土发生的。
所以,我只讨论局部战争,也就是说不讨论全面性战争,因为没必要讨论。
这里,我又不得不说哲学,那就是说“战争”和“和平”之间是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战争”和“和平”往往是共存的,“战争”的时候有“和平”,“和平”的时候也有“战争”,只不过“战争”的时候主要是“战争”,“和平”的时候主要是“和平”罢了,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大家也许讨厌这些大道理,可惜事实如此,而且例子无穷!
我给大家举两个例子,那就是中国人刻骨铭心的例子:“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
先说“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之前,东北是“和平”,但是东北军跟鬼子之间不是“和平”,而是和平”的时候有“战争”,只是“战争”的程度比较低而已,比如说鬼子在沈阳举行了演习,而且演习期间也侵犯了东北军的防区。
我不相信“九一八事变”是几个鬼子军官自行其是的说法,因为黄军治军不是那样的,也因为这个说法可以为他们的添黄减轻罪责。
再说“卢沟桥事变”
按照标准化的说法,“九一八事变”之前不算鬼子“全面侵华”,“卢沟桥事变”以后就是鬼子占领北京“全面侵华”。
“九一八事变”是1931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是1937年,之间差不多6年。
如果,大家对“九一八事变”之前,东北军跟鬼子之间发生过什么不愉快的事情不了解的话,那么,七七“卢沟桥事变”之前,二十九军跟鬼子之间过的不愉快的事情就多了去了,比如说众所周知的鬼子号称有士兵失踪要进宛平县搜查,二十九军拒绝。
从上面这两个例子大家可以看出,战争是逐渐升级的,战争的爆发是一个过程,不是有和无,而且古今中外都是一样。
当年中国和日本可谓实力悬殊,即便是当年那样的实力悬殊,即便是当年那么猖狂的鬼子,即便是那么猖狂的鬼子面对不可思议百般忍耐的国军,日本侵华战争都是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
今天,中美之间是“和平”,但是“和平”的时候也有“战争”,只不过双方都不公开宣传罢了。
总结一下,核时代大国之间的战争形式有多中,几个导弹的事,小规模“反导”可能的用处:
1,战争试探
比如说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
2,局部战争
如果抗美援朝不算的话,因为那时中国还没有核武器,那么越南战争应该算。
3,打击战略目标或封锁战略要地
比如说南海或国外的基地。
4,所谓“斩首行动”
这个就不必解释了。
最后说几句“中段反导”
所谓“中段反导”就是导弹飞行轨道的中间部分的反导,最明显好处不用多说,距离目标远。
由于“中段反导”距离目标远,考虑到上面提的3,“中段反导”对保卫战略目标或封锁战略要地有用,比如说距离中国大陆比较远的南海或国外的基地。
好处还有导弹飞行轨道的中间部分最象卫星,所以中段反导比打卫星难,因为至少“中段反导”的时间窗口比打卫星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