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225)
2015 (166)
2019 (69)
2021 (98)
估计,绝大多数生于六十年代的中国人都对样板戏不陌生。想当年红色狂飙席卷神州大地的岁月里,我们只能看到区区八个“样板戏”,那些戏里的主人公的飒爽英姿也曾经是那个时代的青少年们崇拜的英雄偶像。而他们的扮演者们,自然而然就成为了当时被成千上万的人们追捧的大腕明星了。虽然,彼时人们并不知道什么是“大腕”,这好像是个“与时代俱进”的新词。弹指间半个世纪过去了,那些舞台上,银幕上的勇敢坚强,视死如归的英雄人物的扮演者们也早已淡出了我们的视线和脑海。现在,除了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仍在舞台上顽强地生存着,被后面几代演员继续演绎着,其它的几个“样板戏”都几乎早已被新时代所淡忘。当年那些看起来有些不食人间烟火的英雄人物的扮演者们,如今大都已是耄耋老者:
李玉和的扮演者浩亮,李少春的嫡传弟子。(过去叫钱浩梁,现在又恢复了原名仍叫钱浩梁)。当年一句“狱警传,似狼嚎,我迈步出监”的西皮导板,唱得声遏行云,于今余韵悠悠。
钱浩梁战胜了中风后的严重后遗症与妻子曲素英(曾在京剧《武则天》中扮演武则天》,《红色娘子军》中扮演连长)在京剧晚会上。
小铁梅的扮演着刘长瑜,当年辫子一甩“仇恨入心要发芽”唱得高亢激烈,完全突破了花旦的传统演唱程式。
如今的刘长瑜仍然是老一辈京剧表演艺术家中最不显老,出镜率也最高的一位,还担任着全国政协委员。栽培教育出多位出色的荀派花旦。
李奶奶的扮演者高玉倩再扮老奶奶是一点不需化妆了。大家可能不知道,其实扮演李奶奶之前,高玉倩是中国京剧院二团的花旦演员。
七代梨园世家的谭元寿老先生当年郭建光的扮相,不仅“此一去”的嘎调唱得满宫满调,扑跌翻腾都很有两下子。
如今的谭元寿年逾八旬,老当益壮,儿子谭孝曾,孙子谭正岩都是北京京剧院谭派优秀传人,后者是一米八几的大帅哥,女粉丝不少。只可惜当年机智淡定的阿庆嫂的扮演者,北昆演员洪雪飞在九十年代一次走穴中车祸身亡,芳魂悠悠入九天,苦劳戏迷空牵挂。
杨子荣的扮演者童祥苓浓眉大眼,歌舞俱佳,台上是英雄,台下被“内控”,真是不容易。那个年代,这张剧照几乎家家的墙上都有悬挂。
如今的“杨子荣”和老伴张南云一度曾在沪开了间小面馆,现已歇业。在一次晚会上,两位老演员夫唱妇随,魅力依然。
海港里的方海珍,是新中国硬派女工人,女领导的高大形象。其扮演者李丽芳在《海港》里的唱腔颇为创新,颇为海派。
如今的李丽芳,因身体原因已鲜少在舞台和公众前出现,近几年更难觅影踪。
一曲《龙江颂》,唱红了李炳淑。八个样板戏中,她是最美丽端庄的女农民和农村女书记,但在戏中只是一味给人做思想工作,连个丈夫也没有。
如今的李炳淑,风采依旧,七十年代曾拍过电影《白蛇传》,如今晚会上仍可见到她的倩影,只是演整出大戏有些力不从心了。
《奇袭白虎团》中的严伟才(左)的扮演者宋玉庆,英武洒脱,武功了得。可惜戏红人红,步入仕途,跟浩亮,刘庆堂一样,“四人帮”一倒台,他也跟着吃了“挂落”(音“瓜涝儿”,北京话牵连,受影响之意),受审查不说,艺术生命也就慢慢画上了句号,可惜了的一个大武生的人才。
暮年的宋玉庆,看着还是那么精神,一不如意,移民去了美国。这是他和爱徒在一起。好不容易找到的一张照片。
这张经典的“手抚红旗热泪盈”的娘子军吴清华的剧照,也曾贴满大街小巷,薛菁华个子高大,舞技又好,从演连长变成了第一女主角,接了郁蕾娣的班。据说江青看上她是因为她的长相貌似年轻时的江青。
薛菁华现在香港芭蕾舞团任客座导师,也在香港演艺学院担任芭蕾舞教授。与夫君其乐融融,羡煞旁人。
刘庆堂是个一表人才的东北小伙,文革前芭团的几部舞剧,他都是第一男主角。文革中先被冲击了一下,后来当了芭团革委会主任,把个小小的芭蕾舞团打出几十个反革命,被江青提名当了文化部副部长,更是骄矜不可一世。在文艺界口碑很差。文革后被清算,坐牢不说,党籍公职都没了,老婆徐杰也和他离了婚,如今孑然一身, 还在深圳从事舞蹈教育工作,也算善终。
还认得出来当年的齐格弗里德王子和党代表洪常青吗?
上海芭蕾舞团的《白毛女》算得一枝奇葩,至今仍然盛开不败。喜儿的扮演者茅惠芳,当年多么青春靓丽,一曲北风吹,终变断肠人,扑向爹爹的那一跪步,引出多少观众热泪。
现在的茅惠芳已不大容易看出当年的模样,随学技术的先生移居美国,还曾在美国搞过自己的舞蹈晚会,没有杨白劳,老公就临时顶上,据说颇得好评。
《白毛女》中白毛仙姑的扮演着石钟琴,身材舞技均是一流,没有文革,不知该跳出多少经典角色。文革后跳了几年,专注于芭蕾舞教育事业,培育出不少优秀苗子。
今日的石钟琴,虽有些发福,但灵秀依旧,风度可人。
英俊潇洒的农家子弟凌桂明表演的大春,在阴霾弥漫的日子里仍然迷倒多少少女的芳心,连阿尔巴尼亚来的芭蕾舞女演员都为他倾倒,文革中唯一出访日本的上海芭蕾舞团在演出时,凌桂明也不断被日本少女粉丝目不转睛地整晚关注。
老年凌桂明俊帅依然,曾担任上海舞蹈学校校长和上海舞协主席。
《钢琴伴唱红灯记》把两个不搭界的艺术门类结合在一起,是那时的极大艺术创新,殷承宗一举成为当时最出名的器乐演奏家。
晚年定居在美国,昔日鼓浪屿天才琴童殷承宗。
谢谢点点分享,周末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