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谈谈医学与其他实验科学的区别, 比如物理学吧, 物理学的东西比较客观,容易获得一致意见。比如,到了秋末,房客说天冷了,要开暖气了,而房东舍不得花钱,说还不算冷,可以再坚持几天。两个主观意见相反。那么,如果这时候房客和房东定下一个客观指标,比如说到了多少度就开暖气,问题就解决了。因为有了这个客观指标,即可以测量的温度度数,就有了开暖气的依据, 这个依据不以房客和房东的主观意志而改变。
如果说物理学是客观参数的学科,那么医学是客观和主观两种参数混合起来的学科。举例说医学和物理学的不同,医学临床中最大的问题是“疼痛”问题,到今天为止,这个最大的医学问题“疼痛”只能靠病人自己主观表达。病人得了病,疼痛难忍;病治好了,疼痛解除了。整个得病和病愈的过程中,仅仅就疼痛这个指标来说,就是病人“表演”给医生看的。因为医生手中没有一个像温度计那样的东西能够客观地测量病人的“疼痛”有多少度。
科学实验也证实了这一点,比如,治疗胃病,安慰剂的效果是30%。也就是说,医生给一批有胃病的病人发安慰剂,也就是没有任何治疗作用的假药。医生说,这就是治疗你胃病的药,结果是30%的病人说,吃了你的药之后,我的胃病好了。
这样一来,研究医学问题就和研究物理学问题不同,一是要尽量客观化,二是要把病人和医生的主观因素“算计”进去。注意,在治疗过程中,不仅仅只有病人存在有主观因素,医生也同样存在有主观因素。
科学到了今天,对药物有效还是无效的研究到了“随机/双盲/对照”法研究的水平。我们先不谈什么是随机。我们谈什么是双盲/对照法。把实验药(常常是新药)和安慰剂(假药)做成外形一样的药,从外形不可辨认,把药片编上号码。医生把药给病人的时候,只知道号码,不知道这片药是实验药还是安慰剂,所以医生的说法都是一样的,这是治疗你的疾病的药。病人也不知道他吃的是真药还是假药。病人和医生都不知道哪个药是真的,哪个药是假的,叫做双盲;总是把实验药和安慰剂,或实验(新)药和经验老药放在同一个条件下作比较,叫做对照。
治疗结束后,医生把个案治疗结果整理出来。科研人员才把结果依号码按实验药和安慰剂分开。这时,就会出现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实验药组的结果比安慰剂组好,证明实验药有效;第二种是实验药组和安慰剂组都无效;第三种是实验药组的结果和安慰剂组同样(部分)有效,这也证明实验药物无效。
这下有人要说了, 为什么明明这中药治疗我爷爷的病有效,而现代医学非要说无效呢?因为他不知道在实验药有效的同时,安慰剂也有效, 就象上述第三种情况,(比如,安慰剂治疗胃病有30%的疗效), 那么你爷爷的病有可能是自愈, 不用药也会好。那通常人们说的中药有效,不能仅凭病人自述,而是要经随机/双盲/对照法证实过的,因为这是今天全人类定下的金标准。
药物有效并不一定“可用”
药物是否“可用”与药物是否“有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药物是否可用是比较而言的。一个药有效,一个药无效,大家都同意把无效的药淘汰了。一个药有强效,一个药有弱效,那么弱效的应当被淘汰,留下有强效的。如果两个药都同样有效,就要淘汰那个副作用大的。
前面讲到对照时,提到有两种对照,一个是实验药和安慰剂的对照,还有一个是实验(新)药和经验老药的对照。实验(新)药可不可以取代经验老药才是最终问题。放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今天的国际环境下,中药能不能取代现代医学正在临床使用的药物,才是问题的关键。